為什麼祭祖不能超過清明節?

啊何時解脫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緬懷祖先。

清明節有很多習俗,比如插柳、蹴鞠、踏青等,其中最為廣泛與重要的就是祭祖,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清明節在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但是,《為什麼我們都要在清明節期間祭祖呢?》

1.清明祭祖,首先是表達感恩孝心。知道感恩,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所謂“羊跪乳、鴉反哺”,那是動物的生理本能。人們以此作比喻,意在說明動物尚且感恩,何況人乎?我從哪裡來?是天地父母祖上的恩德。常說兒不嫌娘醜,因為再醜也是娘。沒有爹孃那是孫悟空,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在清明節祭祖,追憶祖輩和先人,既是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報答祖先的恩情,也是在告誡子子孫孫永遠不要忘記祖先的根,才能成就今日的我們。

2.其次,清明期間祭祖是在繼承中國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文化。自古代以來,中國每個地區都會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祭祖,把孝發揚光大。但不管是何種方式,出發點都是一致的,就是傳承中華孝道!

我們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國人,清明節都要祭祀先人、慎終追遠,傳承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於一個家族來說,追憶祖輩和先人,是家風使然;於一個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責任與擔當、價值與使命使然。

3.清明祭祖,能保佑家族世代興旺、延續子孫香火。家族的興衰、貧富、憂喜等一切,不僅僅是跟我們自己的命運有關,祖上有沒有積累福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在祭祖所做的事情,在緬懷祖先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和子孫添福報。你在祭祖的時候盡孝了,今後的路也就順了。

所以,清明祭祖,就等於向祖上作人生彙報。年年如此,心靈就會得到不斷淨化。祖德的傳承,家庭的興旺,在祭祀的文化中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其社會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祭祖的程式各地風俗不同,也稍有差異。一般說來首先是掃墓,即把墳墓清掃乾淨。然後擺上供品,點燃香燭。然後燒紙錢,奠酒(把酒少許灑在墳前)。最後跪拜叩頭。若是留有墳頭的墓地還要添些新土。這種做法與我們重新裝修房子的道理是一樣的,讓先人住上舒心如意的房屋,乞求其福廕後人。


吃貨宋小妹


我認為,祭祖可以在清明節前幾天或清明節日當天進行。在每年二十四節氣當中,只有清明節日當天是祭祖節日,也是地方的風俗習慣,這個風俗可以說,是我國中華民族獨有,清明節祭祖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的歷史;更是緬懷先人或者烈士等的節日,它可以教育我們,要尊重祖先,家族才能人丁興旺發達;緬懷烈士,可以培養國民的愛國情懷,也可以增強人民的愛國素質等,這樣,國家才能長久不衰,國強民富。

一般祭祖和紀念烈士儀式,最好是在清明節日當天進行。由於時間問題,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清明節前幾天進行祭拜祖先或紀念烈士。祭祖和紀念烈士儀式,最好不要在清明節過後進行。

因為提前或當天祭拜或紀念烈士,有迎接祖先或烈士的意思,也有尊重的意思。如果清明節過後,才祭拜或紀念烈士,有冷落的意思,是不尊重的意思,所以說,祭祖或紀念烈士最好不要在清明節過後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