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企日企真的撤出中國,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的影響?

閒庭信步老漁翁


感謝您的閱讀!

日美企業退出中國,最大影響的不是我們;而是日美自身!

企業的發展需要市場,在中國市場下,很少有一個企業敢於貿然離開我國的市場,這裡也包括的是,日美企業。雖然,在目前的一些報道中:

  1. 日本將部分企業生產線從中國遷出,並且計劃出資2400億日元,幫助日本製造企業離開中國。
  2. 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羅Kudlow要求美國每個在華企業撤出中國,回到美國或者東南亞國家。美國政府負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組織建設,創新,換句話說100%的搬遷費用。

但是,我們可以看看翻譯:

美國方面表示,應該給予資金的援助,並且應該搬離。翻譯中,變成了美國方要求搬離。

其實,日本準備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撥出2400億日元,以幫助其製造商將生產線轉移出中國,包括2200億日元用於幫助企業把生產轉移至日本,235億日元用於幫助企業把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這種說法我還是覺得有點過於誇大了。

分析原因是:日本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密切,2019年1-9月,中日貿易總額2318.6億美元;可見,對於日本來說,中國是最大的貿易伙伴夥伴之一,如果日本企業離開,損失的可能不止是一點。

我們也知道一些企業確實有想將中國的一些工廠關閉,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本土技術的日益進步;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勞動力的價格比較高,但是實際上,像一些企業因為考慮到勞動力成本的話,很可能會致使日本企業陷入更佳不利的情況。

我們再說美國,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的累計確診病例已經高達58萬以上,如果美國不能夠行之有效的將新冠控制,對於美國的發展更為不利。離開目前最安全的我們,美國企業應該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LeoGo科技


白宮顧問:在華美企撤離,美政府100%報銷搬遷費,但不提工資太高

4月12日,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再次呼籲,所有在華美企,應"不惜血本遷回本土"。他建議,美國政府應100%報銷所有包括場地、建廠、搬遷等全部費用。

同期,日本政府也宣佈將出資22億美金(人民幣158億),協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

美日兩國一唱一和,同時吹風"撤離在華企業",他們的計謀能得逞嗎?美日兩國的企業家,願意聽從他們的建議嗎?

一、美、日政府再提企業撤華

據英國路透社報道,4月12日,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庫德洛再次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應全部撤離。

庫德洛多次唱衰中國經濟,被美媒多次用數據"打臉"。

庫德洛表示,對於從中國遷回的美國企業的搬家費,美國政府必須給予100%的直接報銷,包括: 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這已是庫德洛,近期第2次建議美國企業"搬家"了。4月9日他提出,"不惜血本,也要把美國在華企業遷至本土"的措施。所謂不惜血本,就是政府為企業遷往美國的一切費用買單。

無獨有偶,日本也在同一天宣佈類似內容。4月9日,日本政府宣佈,推出一項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的抗疫振興計劃,其中2435億日元(約合22億美元,人民幣158億元),專門用來資助日本製造企業撤離中國。

4月11日,日本政府再次宣佈,建議日本在華企業,遷至日本本土或東南亞國家。

大國之巔認為,從上述新聞報道可以看出,美、日政府協助企業撤出中國的消息,是屬實的,並非空穴來風。只不過這興許只會是美、日兩國政府"剃頭挑子一頭熱",那些在華的美、日企,對撤出中國並不感興趣。

不然,為何美、日政府要許下如此重諾,為搬家費買單呢?而美、日兩國政府開了不少空頭支票,卻對最重點的內容避而不談:企業搬回去,美、日的人工費這麼高,誰來買單?

二、美企逃離美國,只因人力成本

這次疫情暴露了美國一個重大的缺陷,即產業空心化。享受了幾十年生產製造外包帶來的紅利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讓美國抗疫,倒在了口罩和呼吸機的產能上。

汽車城底特律的衰敗,見證美企逃離美國

當疫情還未在美國蔓延的前期,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曾在1月31日幸災樂禍地說道,這場疫情,將"有助於"(help)加速製造業,迴流美國。可惜他並沒有等來這個結果,美國不僅成為了全球疫情第一的國家,製造業也並未如他所願迴流。

底特律汽車城如今荒廢

上文中的那位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庫德洛,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建議美國政府必須給予100%的直接報銷,主要就是搬家費和場地費。但他絕口不提一事,美國巨大的勞動力人工成本。

以汽車製造業為代表的美國製造業,近30多年來不斷出走美國,其原因不是美國的場地費用高,而是工錢太高。為此,美國製造企業,寧願花巨資把廠子搬出美國,重新在中國或東南亞國家建廠,從頭一步一步地訓練產業技工,也要千方百計地"逃離美國"。

一部美國人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剛剛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講述曹德旺在美國開辦福耀玻璃廠的的故事。其中講道:美國人工費用是中國的3倍,綜合其他因素,成本比在中國高36%左右。由於美國汽車玻璃市場競爭並不激烈,產品售價比中國高35%,一抵一消,他的毛利率才跟中國差不多。

紀錄片中,福耀美國工廠先後離職人數達到3000多人,連正、副總裁都離職了,原因就是"工錢"問題。紀錄片結尾,曹德旺又新增了幾臺機器人,替代了人力。老曹還表示,在全球工業化的今天,他也不知道在美國開辦工廠,是不是做錯了。

大國之巔認為,即便美國政府聽從了這位經濟顧問的意見,大包大攬承擔所有搬遷費和重建費,但這個人力成本問題不解決,美國製造商根本不會理睬所謂製造業迴流的建議。

美國新能源汽車的代表,特斯拉公司剛剛在上海建廠並迅速投產,這證明中國的工業、物流、零配件供應、人力資源等優勢,再次獲得美企製造商的青睞。

至於日本,它是全球唯一一個,30%人口超過60歲的嚴重老齡化國家。日企廠子搬回去誰來上班?60歲以上老人嗎?簡直笑話!


大國之巔


日企撤離中國,不是疫情發生後才出現的現象,而是出現在近幾年。儘管有因中日關係一段時間比較冷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日企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日本二戰後的崛起,更多的抓住了“電器”時代,一大批電子類企業脫穎而出,比如松下、SONY、東芝、三洋等,都是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在一段時間,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追求和富裕程度的標誌。除此以外,日本也抓住了美國製造業外移的第一波浪潮,使日本成為製造業大國,一度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體。

可隨著廣場協議的簽訂及被此協議的“暗門”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徘徊期,GDP幾乎停止增長,一面受美國打壓,一面被韓國、中國追趕,進入發展困難期。這個困難期甚至讓他錯過了互聯網時代,我們現在很難看到無處不在的日貨了,他們的產品競爭力在極速下降。只是原來積累的一些領域的優勢還在,可以說是在吃老本。

日企一度在中國的企業非常多,這其時也是全球資本轉移過程中,我們具有的人口紅利和產業結構有關。當下的撤離,並不是有多少轉移到別國,而是日企自身經營出現問題,比如創新不足,被中國產品替代等,不得不採取的收縮政策,而日企撤離,如果空餘有市場空間,則快速被中國本土企業填補,如果本無市場了,撤不撤都很關。

特朗普在上任之初就希望美企迴歸本土,還逼迫一些世界知名企業去美國辦廠,以提高美國就業率。在特朗普的強硬政策下,的確也有蘋果、豐田、富士康等宣佈去美投資建廠,這也二三年了,實際效果如何?大家去查一下就知道,雷聲大雨點小。道理很簡單,資本是趨利的,美國已經沒了製造業的基礎,無法營利,也就做個樣子,敷衍一下特朗普罷了。

反而特斯拉在上海投資建廠,真接讓馬思克驚訝,一年內從土建到設備安裝調試,再到人員招聘、培訓,試生產出新車,這樣的中國速度和產業工人素質,再加產業鏈保障,這是除中國外任何一個國家都提供不了的。

讓美國去造口罩?除了美國人買得起,無人會買,3M停了中國生產線,離倒閉就不遠了。一切低附加值的產品,的確會撤出中國,而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一定會到中國投資建廠。對我們來說,這叫“騰籠換鳥”。如果沒有更新的產品來了,就說明他們落後了或者我們已經有了。

在高科技領域和基礎材料領域,我們還有些“點”上的差距,可注意,以前是“面”而現在只是“點”,並且這些“點”也不多了。(瞭解國產化情況的人應該很清楚)。就製造業看,我們是無敵的,這個不誇張,所以不用擔心,該來的一定會來,該走的一定會走,與疫情無關,更與特朗普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