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問:解決你的七種人生焦慮

解决你的七种人生焦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针对时下最困惑年轻人的7种焦虑——“胖、穷、被忽悠、低效率、注孤生、小透明、丧”对症下药,帮你把“大部头”里的真知识变成一学就会的“小学问”,迅速提升你解决焦虑的能力。

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只有知识,没有观点的人,正在被淘汰。别让焦虑毁了你的生活,懂点小学问,超越许多人。

人生那么长,谁没有焦虑呢?知识付费的时代,买课订专栏更多是解决自己的焦虑,摆脱自己的迷茫。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有这样几点:

小学问:解决你的七种人生焦虑


一、你最该认识你工作的本质,因为那是你的全部

我们会明白,每天在做什么事情,在和谁相处。同事和工作占据了我们日常的大多数,那么你是否得花足够的时间来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呢?

一般来说,由于每项具体工作都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风险劳动、情绪劳动的综合体,所以对于所谓的工作能力,也要综合考虑你的工作要求才能作出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了情绪劳动,在一个具有合理性的地带,那就是维护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必要付出,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劳动称之为“情绪劳动“。

你要搞明白,你这份工作的本质是什么?你真正产出的东西是什么?换句话说,你挣得到底是哪份钱呢?


二、搞明白时间价值,大方的拿出20%做闲事

对于时间价值,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那就是别算年薪,别算月薪,要算时薪,而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时间,而是所有跟工作相关的时间。你可以给自己做个精确的时间记录,坚持一个月,把所有与工作相关的时间,比如路上损耗的时间、加班时间、下班之后在家的工作时间、无聊的工作应酬等都算进去,然后用你的工资当成分子除一下,这才是你真正的时薪。

隐性薪水除了节假日的福利,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余时间。

在书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案例,说有一些企业,甚至会逼着员工不要太忙,比如谷歌,公司允许员工将自己20%的工作时间用于本职工作之外的项目。就是说,除了公司要你干的活儿,你自己也得去琢磨还能再干点啥。这20%的时间我出钱养着你,爱干什么干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懒蚂蚁“。

因为管理者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人力,也不是预算,而是时间。不管日常工作多忙,也总要给自己留出反省总结和提升的时间,让自己“闲下来“。这个闲不是脑子放空沉迷于撸剧、玩游戏,而是不带任何具体目标的琢磨自己手头上的事。

小学问:解决你的七种人生焦虑

三、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锻炼自己那方面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动完成的能力

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

多一些重复的好处就在于:高频次重复性工作会让你的大脑形成惯性的从应激到反应的直接通路,把别人必须要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工作,切换成在无意识状态下也能完成的工作。


四、合理的制定目标,自律的完成该做的事情

当其他人兴致勃勃的梦想着脱胎换骨时,你应该追求的,反而是低调、稳妥,能保证“成功率“的计划。每次幅度不要太大,以确保成功率为第一要义。

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制定完了,也要时常的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制定好之后,多一些自律,用微习惯搞定自己的小目标。不是先有自律的品质,才有自律的行为。先做自律的事,你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不要空想有了好习惯再去做事。

想要有趣的完成小目标,那你就得沉浸到其中。

沉浸是感觉有趣的前提,也是一种取悦自己的能力,只有沉浸,才有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考虑到榜样的力量,这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但你要明白要找到那些离自己比较近的大咖,去学习,成长。因为只有合适的参照对象,才能产生真实的驱动力。

权威的期待会带给我们强烈的影响,如果一些对你重要的人对你抱有强烈的期待,那么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随着成长,你也会变得越来越厉害,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

影响力不是来自你有多优秀,而是来自对方有多需要。所以,卖产品不如卖问题。只要能够成功的创造需求,接下来施加影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想要对别人产生影响力,首先要让对方觉得他们自己是需要改变,需要被影响的。

小学问:解决你的七种人生焦虑

五、别焦虑了,迷茫只是一种精神呕吐

焦虑感的来源,在于付出跟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这种间接,增强了不确定性,让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感。

焦虑中,如果没有行动,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你可能就会迷茫,而其实迷茫只是一种精神呕吐,只要正视,它便即可化为乌有。

我们经常会提到丧,但丧所对应的并不是不丧,而是廉价的快乐。后者固然可以暂时舒缓焦虑,但前者却能稳定地填充心灵空虚,帮助你重建高层次的意义感。

人在高级阶段遇到挫折,会回到低级阶段寻求满足和安慰。而一旦进入高阶也就很难回到低阶去了,因为心智成长没有回头路,成人能理解儿童,但成人变不回儿童。

别焦虑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始行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