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源自博山,潤於齊魯

博山位于鲁中山区北部,属于泰鲁山脉由残山丘陵向北部平原的过度地带,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南、东、西三面中低山环绕,中间低山、丘陵、山涧、河谷排列。境内的原山是淄博市博山区、济南市莱芜区、章丘市三地的界山,主峰禹王山位于博山城西约十公里路的岭西村,海拔797.8米;鲁山是山东省四大高山(泰山、鲁山、蒙山、崂山)之一,是博山区和沂源县的界山,博山区的池上镇是鲁山的北坡,沂源县的南鲁山镇是南坡。主峰在博山区池上镇小峰村南十余里处,海拔1108米。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水总是伴随着山。博山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既有崛起的高峰,也有塌陷的谷地和神奇的地下溶洞,纳泰山余脉和鲁山山麓诸多水流汇聚起来,自然成为泰鲁沂山地分水岭中枢,为省内水系辐散的中心。省内较大的河流淄河、大汶河、沂河、孝妇河的正源均在这里。弥河的正源在鲁山东麓的临朐县九山镇抬头村域。

“四水”源自博山,润于齐鲁


一、淄河在博山境内有四大支流

淄河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博山,向北流经博山、淄川、临淄、青州(界河)、广饶汇入小清河,河长155.1公里,博山区内流域面积385.8平方公里。

淄河因所处的鲁山山系和原山山系较大,造成的支流较多,因而源头众多。在博山区域内较大的支流有四条:一是源于花林的池上支流,二是源于结老峪的下庄支流,三是源于三府山的瓦泉支流,四是源于莱芜和庄的石马支流

淄河最上端河源是发源于鲁山东麓池上镇东南的花峪河。在花林村东的东道沟、西道沟、大花林三条主要山谷中流出山泉、溪流汇成花峪河,河流环绕花林村西面由南向北流去,在池上与平安峪分支流、郝峪沟分支流汇合,至小峰口又接受由南而北的小峰分支流转九十度弯北流,过麻庄在泉河头东北四百米处与西淄河汇合,然后流向东北。

二、沂河的北源头在三府山脉

博山、莱芜、沂源三区县交界处的三府山,历史上三区县曾分别居于青州府、泰安府、沂洲府,故名三府山。三府山为鲁山山脉,山顶有峰三座,形如鼎足之势。主峰海拔690.8米。山脉分西、东北、南向三支。东北向是三府山支脉,距主峰两公里许有花石顶。自花石顶向北一公里余是五老峪顶,山顶的望鲁台孕育出了三水源。山脉转向西北,依次出现瓦泉寨、马地峪顶、松子崖、福山顶等。分支脉水流汇集向西北为大汶河,结老峪北向为淄河的下庄支流。

沂河发源于沂源县,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大张庄河,为沂河主源,发源于沂源县西南县界田庄水库上源东支牛角山北麓;北源的螳螂河就是源于三府山东北麓的南向支脉,其山脊为莱芜、沂源分界线,是大汶河与沂河的分水岭。

沂河的南、北两源汇集后经沂源县城折向南,干流经沂水、沂南、临沂市区、兰陵、郯城,至江苏省邳州吴楼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74公里,流域面积17325平方公里。

“四水”源自博山,润于齐鲁


三府山分西、东北、南向三支脉,呈“丫”字形,西支脉为其主脉,绵延四公里左右后转而向北,山脊为博山、莱芜分界线,也是淄河与大汶河的分水岭。淄河的瓦泉支流发源于山下的上瓦泉、高塘、常庄一带。上瓦泉分支流最长,流向东南至西北,从下瓦泉村流入莱芜境域,向周家庄又折回正东,至北邢再入博山境内,换西南至东北向流至王家庄与南来的下庄支流汇合流向谢家店。

三、石马支流是淄河的正源

按“源远流长”的概念来界定,石马支流被公认为是淄河的正源。石马支流上源在莱芜常庄的碌碡顶山东麓、凤凰山北麓、望鲁山南麓范围内的大英章、小英章、北黄湾等小支流。其中以大英章一条为最长,源于631无名高地。

石马支流自西而东,至谢家店铁路大桥与瓦泉支流、下庄支流会合。从莱芜和庄至谢家店一段为季节性河流;从谢家店至邀兔崖一段一般有长年基流,但到邀兔崖东又潜入河床以下,至泉河头复出。在此与东淄河汇合后向东北流去,经源泉村东过郑家庄出博山境。

此支流从发源地至博山出界口全长43.3公里, 流经博山31公里;

四、淄河初源于禹王山脉

所谓河源,是指河流干流(或其支流)距离河口处流程最远的且常年有地表流水的地方。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河源一般分布于山脉中。也就是说河流的源头从长度上看,“河源唯远”;从流量上看,用“流量唯大”;从方向上看,“与主流方向一致”。但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在科考领域,世界各国都认同中国“河源唯远”的观点。因此,河流长度、走向、流量、流域面积和河势是确定河源的自然因素。河流长度和走向为河源的主要因素,流量和河势作为次一级因素,而约定俗成等文化因素对于江河源头确定也有重要影响。

“四水”源自博山,润于齐鲁


石马支流上游处于原山山脉,主峰禹王山海拔最高,周边层峦迭起、谷峪众多,谷沟只有在雨季才形成小溪,万千溪水汇集起来,下流入河,平时难以分辨哪条溪流源程最长、流量最大。

实地勘查,沿大英章、小英章的谷峪继续前行就到了禹王山主峰下。峰顶东侧是禹王山大断层,樵岭前至桃园一线的西部地形相对高差五百多米,沟谷幽深,山势峥嵘,随处可见。淄河、大汶河、孝妇河初源均在这里。只不过受季节的影响,小溪不是长流水。

五、齐鲁大地唯一的倒流河源自禹王山脉

大汶河,古称汶水。发源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的牟汶河、嬴汶河等支流,出莱芜后在泰安东部汇形成大汶河主河道。受地形影响,莱芜地势东高西低畚箕形状,东有沂蒙山余脉迤逦百余里,西有泰莱大平原,所以汶河东起西去,从地理西高东低正好相反,故大汶河有“倒流”之说。汶河经泰安大汶口与新泰柴汶河汇流入东平湖溢出到黄河,是黄河入海前接纳的最后一条较大支流。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536平方公里。

大汶河有南北两源。嬴汶河称之为北汶水,牟汶河称之为南汶水。《水经注》记载“北汶水出莱芜县原山之阳,西南经嬴县,又西南过奉高,又西南过博城,谓之嬴汶。南汶水出沂源县西南松崮山,经牟县城西南,西流至泰安境,在大汶口与嬴汶相汇”。

“四水”源自博山,润于齐鲁


北源的嬴汶河,又名汇河。最长的支流发源于章丘市南部山区的池凉泉,沿峡谷蜿蜒南流,穿长城岭进入莱芜北境,经茶业口镇曲折南流,纳嵬石河,又西流注入雪野湖,并与西来的通天河汇合,由雪野湖又南流五公里至山口村,由山区流入泰莱平原。

牟汶河的北源是发源于三府山西麓的砟峪、裴家庄(又名汶源庄)一带的辛庄河,河道在群山中曲折西流,经铁车村,穿乔店水库,因流经辛庄而得名,至百嘴红村与北来的盘龙河汇流,下游又经赵家泉村(古牟城)与发源于沂源县沙崖子村的牟汶河南源合流为牟汶河。

辛庄河上源是禹王山大断层,谷溪沿至禹王山主峰下,逢雨季溪流流入辛庄河。

这里应该是大汶河的正源。

六、禹王山脉蕴藏着孝妇河源

孝妇河是淄博的第二条大河。该河全长117公里。

孝妇河干流始于博山区神头群泉。其上有岳阳河、白杨河两支流。岳阳河发源于博山区岳庄东大崖顶西麓,东西流向,至神头。白杨河发源于博山区城西南禹王山北麓,至神头与岳阳河共同汇入孝妇河干流。

“四水”源自博山,润于齐鲁


干流流经永济桥受支离、柳林两泉水北流,东合范河再北汇沙沟河、倒流河、石臼河等支流,入淄川境域,合般阳河经长山、邹平、桓台,入小清河合流东北入海。

范阳河系孝妇河最大支流。它有两条分支流,其西支为大,称白尼河,发源于邹平县白云山跑马岭南麓,在周村区王村北进入淄博市,于淄川区前太村东汇入文昌湖;南支名汩阳河,源于博山区蕉庄镇刁虎峪西南一带,向北流至文昌湖区的馆里村东入文昌湖。两支汇流穿过文昌湖流向东北,至张店区胶济线马尚铁桥南汇入孝妇河。

七、大博山有两处“三水源”

博山,顾名思义就是多山。博山南接沂蒙,西连岱岳,全境尽山,境内有鲁山、原山、岳阳山、鹿角山四个山脉,大小山头有1300多个,北面为丘陵河谷地带。

淄河、孝妇河流域南部地势高起,相对高差五百到七百米,沟壑纵横;东部地势高峻挺拔,是典型的石灰岩丘陵地貌。有山就有沟峪,有沟峪就有溪流。众溪流汇在一起就成河流。

博山的山多处为行政区域界山,有三府山、三界山、三界岭、三界顶等等。同样,水源、河流也临界,例如“三水源”就临沂源、莱芜之界。

鲁山西麓马地峪顶,这里三面砂石山耸峙包围,地表水渗透于不太深的震旦纪地层里的片麻岩中,再从裂隙中溢出地面,造就了无数的山泉。雨季这里的沟沟壑壑处处是水,旱季里沟边挖坑不到一米就能见水,即使大旱年间也有十几处处长流水的山泉,怪子峪泉、娘娘洼泉是五老峪村里人的常用水源。

大量的山泉水从附近三十多条山岭流出,在五老峪村北汇合成五仙湖,这里就是淄水、沂水、汶水三水之源。

三水代表着山东三大文化母体:齐文化、鲁文化和莒文化。

“四水”源自博山,润于齐鲁


北魏水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中开篇说: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博山县志》记载,“汶水西注,淄水东流,皆原于此”。

原山位于博山区西部,整个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起伏于莱芜、淄博和章丘境域,长达百公里,面积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相对高度550米左右。

原山的西南部地层多古生带变质岩,东北部为寒武系石灰岩和页岩,地层切割强烈,沟谷幽深。主峰东侧是禹王山大断层,陷落而成悬崖峭壁,山势奇伟,沟谷幽深。樵岭前至桃园一线的西部地形相对高差五百多米。

禹王山主峰下的山谷之泉水、雨水、地表水聚集,形成淄水、汶水、孝水之源。但因淄水、汶水属于季节性河流,很难辨认其溪源、流程,加上数千百年的地质变化和人们认知更替。所以,对三水源的确认异议不小。

但从地理、地势、结构、走向来分析,以及古志的记载,这里也应该是三水之源。

淄水、孝水、汶水、沂水发源于博山,滋润了齐鲁大地,养育着沿河的父老乡亲,不愧为是齐鲁大地的“水系辐散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