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注意:

  • 这篇文章和健身无关。多数无知也是我在听You Are Not So Smart播客的时候偶然听到的。但我觉得非常有趣,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了解一下这种心理现象,所以我决定跟读者们分享一下。
  • 这篇文章里含有一些十分敏感的内容,包括美国黑人的种族隔离,以及琼斯镇集体大自杀。
  • 多数无知并不是文章里所提到的例子的唯一解释原因,还有其它的解释原因。
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图片来自谷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服装,每天都要换好几套。

有一天,两个骗子拜见皇帝,声称自己为最好的织布工,能为皇帝织布出最漂亮的服装,而且这套服装拥有神奇的属性,只有胜任官位的人才能看见,不胜任官位或愚蠢的人就无法看见。他们还向皇帝要求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宝。当然,他们根本不会织布,也没有神奇的服装,所以给了皇帝一套“别人都看不见”的服装。

当皇帝穿着新装游行时,那些官员和民众都不敢指出他赤裸,因为害怕被别人视为不胜任自己的官位或被人叫愚蠢。但最终一个小孩大叫了起来:“他什么也没穿啊!”。

这时,所有的官员和民众才松了口气,终于能说出自己内心真心想说的话了。

这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皇帝的新装》。其故事的含义是为了揭露皇帝昏庸以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和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的童心。其实这个故事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已被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将近一世纪的现象,叫做“多数无知”,也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

什么是多数无知?

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多数无知,我不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我就跟着别人做。

多数无知很难定义,就连研究了几十年的科学家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让我来试着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多数无知指当一个群体里的大多数人都私下拒绝一种行为,但又错误地以为群体里的大多数人都认同这种行为,所以在表面上只能继续这种行为。

虽然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多数无知,但它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可见。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课当老师问是否有任何问题时,即使有疑问的学生,也会先观察其它同学是否会举手,如果没人举手提问的话,那些学生就以为只有自己没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但实际上,许多人都没有听懂,但都不敢举手,因为以为其他人都听懂了。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男性应该更容易理解。当一群男性朋友聚在一起时,他们会显得额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们私下或许并不喜欢大男子主义,但以为自己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是大男子主义者。我自己就深有感触。我喜欢动漫,但动漫(默认)被视为一种只有孩子、青少年或宅男才喜欢看的东西,所以我在健身房跟一帮肌肉男聊天的时候,有时候都不敢说自己喜欢动漫,怕别人视我不够“肌肉男”,但后来才发现,喜欢动漫的人比我想象地多。

另外一些常见但或许想不到的情况包括:

  • 旁观者在出事故的情况下不会出手帮助因为旁观者越多,出手帮忙的责任就显得越小(1)。
  • 一项关于狱警的研究发现,对犯人显示同情心的狱警会误认为只有自己才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其它狱警也有(2)。
  • 这项研究发现,一对男女对彼此有好感,但双方都不作出行动因为双方都误认为对方对自己没兴趣(3)。

在《皇帝的新装》这里例子里,人民们和官员们其实都知道皇帝是赤裸的,但他们错误地以为别人都看得见那套“别人都看不见”的服装,也害怕说出实话之后被别人视为愚蠢或被接受处罚,所以不敢说出实话。

现在知道了什么是多数无知,那它会什么后果呢?

多数无知的后果

在平时生活当中,多数无知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再用上课举手问问题的例子,就算在上课当时不及时举手问问题,不一定会造成任何严重的隐患。但在某些情况下,多数无知会造成一些非常严重、甚至恐怖的后果。

多数无知与大学校园酗酒

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图片来自谷歌

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学生饮酒、酗酒是一个非常普遍、又头疼的问题。这项统计研究发现(4),在140所大学里,学生酗酒率大于50%的有44所!在14351个回答了问卷的学生里,有3314位学生被分类为“经常酗酒”,相当于20%!而且饮酒酗酒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学习成绩下降、记忆流失、酒后驾驶、车祸、不安全性行为、性侵犯、攻击他人。。。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降低酗酒率,但想要解决任何问题,得先找到问题的起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酗酒?

你可能觉得是因为他们喜欢喝酒才会喝那么多,但这并不符合科学家们的发现。研究表明,之所以大学校园内的酗酒率那么高其实是因为多数无知(5)。

在这项试验里(5),132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他们对普林斯顿学生酗酒习惯觉得多么同意(1算非常不同意,11算非常同意)。二,普通普林斯顿学生对酗酒的习惯觉得多么同意。

结果发现,实验者们自己对普林斯顿学生酗酒习惯的平均同意度在5.33,但他们觉得,普通学生对酗酒习惯的平均同意度在7.04。换句话说,即使本科学生们自己私底下并不是十分赞同酗酒的习惯,但他们误认为其它学生们更同意酗酒。

不过科学家们还没有结束,他们又做了一项随访研究来查看多数无知的后果(5)。这次他们找到了50位二年级本科生(25位女生,25位男生),在电话里回答了四个问题。头两个问题与以上一样。第三个问题问他们上一周喝了多少酒。第四个问题问他们在平常的一周内喝多少酒。但科学家们跟他们通话通了两次,第一次在9月份刚开学的时候,第二次在12份月份期末的时候。以下是9月份和12月份的调查结果表:

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图片来自Prentice and Miller 1993

头一次的调查结果与上一项的研究结果类似。女生的平均赞同度是6.08,男生是5.84,结合在一起是5.96。他们认为普通学生的赞同度是7.32。

但第二次的调查结果发生了变化。女生的平均赞同度稍微降低了点,5.94,男生的赞同度反而上升了,7.08。当他们在12月份再次回答第三第四问题时,男生也承认比9月份喝得更多,女生没有明显的变化。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问题,为什么男生在几个月之后会改变自己对酗酒的赞同度,并且喝更多的酒,但女生就不会,甚至少喝一点呢?

科学家们说,这是因为当男性发现自己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不同时,他们会内在化群体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更接近群体的行为,因为喝酒在男性的社交生活中更重要,男性也更怕与群体不同,被排斥。相反,女性在相同的情况下,会让自己的行为更远离群体的行为,因为喝酒在女性的社交生活当中没有那么重要,女性也更不怕变得与群体不同。

从这个多数无知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无知不仅会让我们继续一些不健康、甚至危险的行为,而且即使我们私底下不认同这些行为。但由于同辈压力和一些其它心里现象,我们还可能会慢慢认同这些行为。

多数无知与种族隔离

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图片来自谷歌

早在19世纪,美国就开始了对黑人的种族隔离。当时黑人们不仅无法拥有与白人一样的权利,比如教育、医疗和投票,而且还得与白人隔离开来生活。美国对黑人的种族隔离持续了很久,直到20世纪中才结束。

为什么美国对黑人的种族隔离持续了那么久?

在不了解多数无知前的我,第一回答会是:“因为白人真的不喜欢黑人,觉得自己是最高尚的种族”。但我的直觉错了(至少一部分错了)。科学家们发现,之所以种族隔离持续了那么久是由于白人的多数无知(6-7)。

比如在这项统计研究里(6),140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白人参加了调查,主要问他们两个问题。一,自己是否赞同种族隔离。二,他们认为大多数白人是否赞同。结果发现,在1190个人当中(有218位没有回答),实际赞同种族隔离的白人只有大约18%,但误认为大多数白人都赞同种族隔离的有大约47%。也就是说,实际上有82%的白人都不认同种族隔离,但他们误以为其它白人都赞同。

另一项类似的统计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7)。

正由于多数无知,种族隔离才持续了那么久,因为大多数白人都误认为大多数白人赞同种族隔离。这个例子再次地证明,我们对群体看法的假设是错误的。

为什么实际结果和我们想象地差别那么大?

因为我们喜欢把自己眼睛所见的视为普遍的现象。像上面统计研究所发现的,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人认同种族隔离,但这一小部分人常常是最有影响力的人,例如政治人物、明星、演员、运动员等等。假如这些经常上报、上电视的人一直说,我们得继续种族隔离,那些平时并不注重种族隔离的群众就会默认为大多数人都认同种族隔离。假如我是一个白人,但我认为所有其他的白人都赞同种族隔离,我肯定会觉得他们是对的,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所以我慢慢地也会跟着大众的想法走,虽然我私底下并不同意。

这就是多数无知的另一个后果:我们会认为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整个群体的看法与自己的不同,所以群体的看法肯定是正确的。

而在种族隔离这个例子里,多数无知使黑人遭遇了大量不公平的对待,仍受了1世纪(甚至更多)的痛苦和绝望。

多数无知与琼斯镇大屠杀

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图片来自谷歌

琼斯镇是人民圣殿农业计划的非正式名称,曾位于南美洲圭亚那西北部的丛林地带,那块地从1974年开始,由一位叫做吉姆·琼斯的牧师与他的教徒而开发的。吉姆·琼斯最初是一位美国牧师,一直向往也想发扬共产主义。不过,当时美国正在和苏联打冷战,因此吉姆·琼斯在美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抑制。所以他和他的教徒们决定离开美国,在别处建立一个真正的乌托邦。他们决定圭亚那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是好戏不长。当教徒们来到圭亚那之后,不仅每周得工作6天,每天6:30 -18,而且一些最基础的自由都被剥夺了,比如美国电影不让看,被迫看一些苏联的政治宣传片。

在1978年11月份,美国的一位国会议员,里奥·瑞恩和一队NBC电视摄影组来到了圭亚那,为了采访琼斯镇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想法。在采访中,有一位镇民递给了国会议员一张纸条,叫他帮助他们逃离这里。在随后的采访中,不少的镇民也表示不喜欢这里,想回美国。里奥·瑞恩拿着纸条问吉姆·琼斯怎么回事,后者否认有人想离开这里,说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这里。接着,争执就发生了。在混乱当中,有教徒试着刺杀里奥·瑞恩。在慌忙之下,国会议员和摄影组带着几个想逃离镇民逃离了现场,赶到了飞机场。吉姆·琼斯下令派人去追杀所有逃离的人,包括会议员。结果会议员里奥·瑞恩以及一些NBC摄影组员被枪杀了。

当天晚上,吉姆·琼斯召集了所有的教徒,解释说这都是美国政府的阴谋,说他们还会派人过来,抢走我们的小孩,杀死我们,与其等着被别人折磨致死,还不如自杀。就这样,900多人,包括300多个小孩,喝入了含有氰化物的毒药,当场死亡。据说吉姆·琼斯后来用枪自杀。

虽然当今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证明当时琼斯镇里的大多数人确实想要离开那儿,但根据一些留下来的证据(录音磁带)和一些生存者的口供(8),科学家们还是统一地用它作为多数无知的例子(9)。也就是说,当时有许多人的确想要离开那里,但误以为自己是唯一那么想的人,误以为其它人都非常乐意生活在那儿。

但琼斯镇大屠杀和以上所有所提到的例子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false enforcement”或“虚伪强制”(9)。

其实多数无知非常脆弱,很容易就能打破,比如在《皇帝的新装》里,只需一个天真的儿童就足够了。可是,在虚伪强制的情况下,多数无知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打破。

虚伪强制的意思就是,即使在多数无知的情况下,私下不认同群体行为的个人还是会强制他人去跟随群体行为。

再用大男子主义的例子。当一群男性朋友聚在一起时,他们不仅会显得额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们私下或许并不喜欢大男子主义),而且当别人显得不够大男子主义时,还会取笑他们。

为什么在多数无知的情况下会出现虚伪强制?

科学家们认为是因为他们想要掩盖自己的怀疑,并且证明其它人自己认同这种行为,好让别人赞同自己在群体里的位置。

比如在这项研究里(9),科学家们找来了52位大学生,让他们品尝并点评3种红酒,A、B、C。A和B红酒都一样,C里面稍微加点了醋。

科学家们让学生们每次分成6个人去点评红酒。当每个学生点评红酒时,他们都会看到前4位同学的点评,说A明显好于B(其实没有任何区别),但其实这4位同学是电脑的点评,而且电脑说这4位同学对红酒很内行。最后1位同学(也是电脑),会给出与前4位同学完全不同的分数,作为异体(或《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

结果发现,有52.9%的学生们更会照着前4位电脑的点评去打分,同意A好于B。只有25.5%的学生认为A和B味道相同。21.6%认为B好于A。

红酒点评完之后,科学家们还让学生们点评其它学生的红酒点评能力,但把他们分成了两组。一组在秘密匿名的情况下点评他人,另一组在公开的情况下点评他人。

结果发现,在公开的情况下,由于社会压力,学生们更会把异体评为最差的红酒品尝者。相反,在秘密的情况下,学生们更会把异体评为最好的红酒品尝者。

多数无知:为什么我们都是任人宰割的羊

图片来自https://jonestown.sdsu.edu/,Christine Miller

在琼斯镇镇民喝入毒药之前,有一位叫做Christine Miller的女性站了出来,说或许不需要自杀,也不需要让自己的孩子们自杀,或许有其它的方法,比如向苏联求救。她可以视为《皇帝的新装》里的天真儿童,说出了所有镇民心里真正的想法。但正由于虚伪强制的存在,她的反抗被其它镇民否认了。在她发话之后,多位教徒开始大声喊叫,叫她闭嘴。最后,在群众的喊叫批评声下,Christine失去了反抗的意志,也喝下了毒药。

多数无知+虚伪强制就这么结束了900多人的性命,包括300多个小孩。。。

结束语

这篇文章的目地并不是为了吓唬读者们,而是为了让读者们意识到(社会)心理效应的强大。假如我们能更早、更多、更好地认识这些心理效应,或许在关键时刻就能作出更好的选择。

文献参考

1.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are bystanders more responsive in dangerous emergencies?

2. prison officer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attitudes a case of pluralistic ignorance

3. who's go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 pluralistic ignorance as an impediment to relationship formation

4.health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binge drinking in college

5.pluralistic ignorance and alcohol use on campus: some consequences of misperceiving the social norm

6.pluralistic ignorance and white estimates of white support for racial segregation

7.white and black perceptions of racial values

8.https://jonestown.sdsu.edu/

9. The False Enforcement of Unpopular Norm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