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人生》有感

#头条品书团# 初次接触《人生》是在高三那年月考的名著选择题上,老师讲试卷时略带给我们介绍了她的主要内容,对于小说的一知半解,心里不是滋味,很想一睹以饱眼福,可碍于时间有限,要以学业为重,只能淡化一读此书之感想。

无独有偶,想在家之闲暇,碍于无事可为,故买此书,以度一月有余之光阴。而今,书已读罢,内心感慨万千,略有所得,记之一二,分享与众,若有不同之想,望共析之。

品读《人生》有感

《人生》一书出版于1982年,大意概为: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文章引用作家柳青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而高加林被影响的就不只是一个时期,而是整个人生。第二次回到土地上的高加林,他对人生的看法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是怪自己还是怪这个社会?就恰如文中作者写道: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当然,作为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高加林的悲剧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品读《人生》有感

整本书,二十三章下来,看到了作者陈述那并非结局的结局,其实真正的结局已了然于心,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我们青少年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该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拒绝诱惑,拨开云雾,走出迷茫,在人生的岔道口,书写一份属于自己的选择,不在自命不凡,自命清高,百般挑剔?

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读罢此书,疑问涣然冰释,归结于十字:淡然处之,既来之则安之!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麻烦,这就构成了所谓的“岔道口”。文中的主角高加林遇到此事便不能以淡来处之,他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嫌弃这个社会的残酷剥削,他对失败轻易的选择了逃避。其实得既是失,失既是得。在某一方面拥有了,必定会在另一方面失去,就如一句古语:上帝为你关闭了一堵门,定会为你留一扇窗。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注重了自己警觉灾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导致了我们对人生之路的误解。既来之则安之,即使有灾难,也会安顿下来。

毕淑敏曾语“即使是一块苦胆泡过的黄连,长久的咀嚼,也会是他的苦涩渐渐退去”所以请学会等待,淡然处之。

品读《人生》有感

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何为原则?百度释义: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准则,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么的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识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能说他们不够努力吗?不能!!

《人生》之主角高加林,他的人生中,我觉得他是违背了社会交往字诀中的“谦”和“自”字诀。(其余的为淡、俭、礼、正)处事为“谦”字了得,苦一味狂妄自负,骄傲自大,只会失去处事之根本,落个孤苦伶仃、千夫所指的骂名下场。高加林他得意时就丢了谦字,文中写道:他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有时候也由不得轻飘飘起来,和同志们说话言词敏锐尖刻、才气外漏得意的表情明显的挂在脸上。此时,他是骄傲的。“自”字诀,做一个有个性的人,给自己一点自信!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闯,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不屈服于任何权威、用自我的努力找到属于你的自尊,男儿立世,自己拍板!一个人只要能自强,怎样都能成功。正如莱辛所说: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理想就比漫无目的混日子的人走的要快。加林无疑是在这一方面乱了阵脚,他认为一旦不教书了就只有做农民,其实不然,只要有才,何地都是资源,农村亦可以还我秀才江山。人生有两重悲剧,一是万念俱灰,意识踌躇满志。(萧伯纳)加林在两个时期,两个地点这两重悲剧都上演了!

第三个反省,简言之,学会拒绝诱惑,摆正心态,不让自己在社会的这个大染缸里沾染俗气。世界上的诱惑很多,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然而上天永远都不会掉馅饼的,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而付出惨痛代价。如果发现错了,一定要止步。“人生如果错了反向,停止就是进步”。这一句话始终诠释着真谛!

说到诱惑,我想起了近日聚会的一同窗好友,他家经济很不富裕,上有在养老院的老爸,下有正在读高中的老弟,只有母亲一人在外工作以补贴家用,今年过年都在外地,可该同窗在学校里的消费依旧大大方方,穿着时尚前沿,用品高档奢华。拒绝不了现实社会当中的诱惑。我想以后她的人生会不会也如加林一般的曲折婉转呢?会不会以后也会如加林一般地深深的忏悔呢?

品读《人生》有感

是又想到自己,恰如主角一般,仗着有点知识,自命清高,自命不凡,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就忘记了老家。回忆不起家乡的纯朴,反而是一味的嫌弃与抵触。想来现在不禁愧疚连连。或许我也应该拒绝诱惑,摆阵心态,让心灵在家乡的陶冶下愈发的健康向上!

一本《人生》,一种哲思。这个假期,有你相伴,如春之甘霖,夏之溪流,沁凉入心,透彻心脾。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高加林的人生的黑夜或许是我人生白天的前奏。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划好的框架,等着你的星座运行,如期待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我们不相信手掌的纹络,但我们可以创立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的纹络。坚定自己的原则,拒绝诱惑,让迷茫的心找到归途,让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仅在举手之间!

其实《人生》这本书的被警醒者不仅仅是我们青少年,还有现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官员腐败现象。无疑,这也是对现在为官者的一个警告。文中写道:听了这事,明楼反而显得心情很沉重。这倒不是说他同情高加林,而是他从这件事里敏感地认识到,社会对他们这种人的威胁越来越大了!就连马战胜这样的精能人都说跨就垮了台,他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干部又有多少能耐呢?谁知道什么时候,说不定也会清算到他头上?另外,他的老心病也马 上犯了。他认为高加林不管怎样,都已经在心里恨上了她,往后他们又要在同一个村里闹世事,这小伙子将是他最头疼的一个人。从这一点上说,明楼不愿让高加林回来,宁愿他在外面飞黄腾达去!

品读《人生》有感

现在,他们说,中国官员腐败是中国最大的问题,照作者这么写,却有此现象。然而美好的一面又何尝不存在呢?刘巧珍的纯朴、善良、金子般的心,在和大姐巧英的对比下是多么的让人钦佩!德顺老汉在家林回来是对他说的话是多么的让人感概,德顺老汉,也是一个淳朴的庄稼人啊!作者在之后采访中也说道: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对农民,像刘巧珍,德顺老汉这样的人有一种深切的感情,我把它们当做我的兄弟姐妹和父辈一样,我是怀着这样一种感情来写这两个人物的,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一种传统的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什么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肯定是最宝贵的。

总而言之,《人生》是一部现实的巨著,也是对理想的鞭策,读罢此书,冥想良久,心得在此谢各位赏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