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筆記 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道德经》笔记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道德经》笔记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

想看它却不能看见,这叫夷;想听它也听不见,这叫希;想触控也办不到,这叫做微;用这三种感官和语言,也不能描述真正的道,它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不分明,它的下面不昏暗,无法用语言表达。返归于空无,可称为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质的形象,可以用恍惚形容。

迎上去看不见它的前头,跟随它也见不它的后面。

掌握古代传下来的道,就可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知万物创始本源之道,这称为修道的要领。

评注:

这一段讲了修练状态下对道的体验。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日常的感官、语言无法描述在修练中体验到的存在,这种存在超越日常感官、意识维度。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用视觉、听觉、触觉,用这三种感官,以及相应的语言,都不能够描述它,它是浑然一体的。

“道”是我们视听触嗅之类的感官无法处理的,我们可以看到色彩,但我们无法用眼睛去看到大道;我们可以听声音,但我们无法用耳朵听到大道;我们可以摸到形状,但我们无法触碰到大道。

这是为什么?

如果道是一种理性抽象规律,感官也无法感觉到。

但是,这是一种简单化的错误理解。

老子的道不是理性的抽象,它恰恰是一种排除日常感官、排除日常意识之后,老子亲身体验到的一种更高维度、更高次元的存在。

其上不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是一段奇怪的描述。

在道的存在中,上面不分明,下面不昏暗,绵绵纠缠,无法表达。复归于空无,它是没有形状的的状态,没有东西的现象,它是恍惚。从前迎上去看不见头,从后跟进看不到后。

我们说老子的道是更高意识维度所体验到的存在,是浑然一体的本体,它至广至大,囊括一切,它超越我们旧有感官和抽象逻辑体系的,超越我们旧有的时空观念。

因为大道根本就是在更高意识维度体验到的东西,是超越人类旧有感官经验的、超越主观与客观的,是物我合一的,是无物无我的。

古印度哲学巨著《奥义书》在形容万物本源时也有类似的话:

它既动又不动,

它既远又近,

它完全在这之内,

它完全在这之外。

绳绳兮不可名

绳绳是形容其连绵不绝,纠结复杂。

绳绳兮,是一种形容词语气。

复杂纠结啊,说不出来。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多么奇异的描述。

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超越了我们的日常的感官和语言。

这里所说的“无物”并不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只不过这种存在超出了肉眼可见的形状和表象。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你想从前迎上去,你想从后跟上去,但它广大无边、囊括一切,它根本没有所谓平时我们所说的首与尾、前与后的概念。它是超越我们现有时空观念的,它超越我们一般人的感官维度,超越我们旧有的时空维度。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并不是第一个修道的人,但他有机会接触研究到周天子图书馆中的资料,他的相关知识和实修,让他的《道德经》成为古代修道者的一个代表人物。

古之道,当然是老子在内观静修中体验到的更高维度。

达至此道,则超越日常意识维度,不动智识,即可明白四达。

修练古代传下来的道,可以驾御现有的万物。

这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但这还不够,就算达到超越平常的感官和意识能力,这还都是“术”的层面。

能够达到万物开始的源头,这才算是真正证道了。这是修道者要注意的纲纪、要领。

老子知道古代一直就有修道的人,所以,他在下一章(十五章)中将详细的描述古代修道者。

纪,本意为丝缕的头绪。引申为要领、纲领、法度、准则。可解释为“理”。②

注解:

①《汉语大字典》:八尺为一寻。《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诗·鲁颂》:“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方言》:“寻,长也。海、岱、大野之间曰寻。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

②《汉语大字典》:丝缕的头绪。《说文》,“纪,丝别也。”王筠句读:“纪,端续之谓也”《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

《广韻·止韻》:“纪,理也。”《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郑玄笺:“张之为纲,理之为纪。”《国语·周语上》:“稷则复诫百姓,纪农协功。”韦昭注:“纪,谓综理也。”又为经营、料理,晋陶潜《移居二首》:“衣食须当纪,力耕不吾欺。”现代所谓“经纪”,也即经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