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獨“魔咒”無解

每个人读完《百年孤独》之后,不知道会不会想起拉丁美洲印第安部落反复流传的动物英雄潜水救大地的故事,从此开始了生命的新纪元。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注入了很多神话的形象。使得这本小说十分的神秘,也经典十足。这也让许多读者读不懂这一本《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独“魔咒”无解

如果你问问我百年孤独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或许只有亲自翻阅,才能去感悟其中的奥妙,当你读懂它时,就会像如获珍宝一般。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一:娘胎里记事,睡梦中预知

1:“我“就是一个最大的谜题。

马尔克斯的想象力时常让我佩服,对于这个人物来说,没有他也就没有《百年孤独》,许多人都说《百年孤独》写的十分魔幻,而对于作者本人而言,马尔克斯就是一个最大的魔幻之迷。

马尔克斯在他75岁的时候写自传时,书里面写到自己小时候的真实故事:当时和自己的妹妹在自家的花园里玩耍,就听到每天都会准时响起的火车鸣笛声,但那天的鸣笛声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他感觉到:几个月前给他开了大黄汤剂,让他呕吐不止的,香蕉公司的医生会来到家里做客。

这样的预感把他给吓坏了,但是没人相信他,除了他的妹妹,他开始满屋子乱跑,和他的妹妹躲到了床底下,带医生吃完饭之后搭便车回去了,家人才在床底下找到他们。他的外婆感叹道:“跟这些孩子生活在一起,还要什么电报呢?”

可能有人说这是人的第六感或者第七感,而像马尔克斯除了这种强烈的直觉和预感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奇妙经历。

在马尔克斯读大学的时候,在放学的路上乘坐了最后一班有轨电车回公寓,在车站上来了一位活生生的法翁。法翁是一种半人半羊的东西。法翁的出现让他以为自己是出现了幻觉。

《百年孤独》: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独“魔咒”无解

而当时车上寥寥无几的乘客看见时却无人惊讶,马尔克斯看到了法翁的羊角和胡须如山羊一般粗犷,经过他身边还闻到了羊骚味。而在有轨电车经过街上有墓地的地方,这一位半人半阳的法翁像一位慈父一般下了车,就消失在了公园的树丛间。

这件事后马克思就和同伴说起,自然还是有人不相信他,只是说他做了噩梦或者说他眼花了。马尔克斯并不认为这是自己臆想而生的错乱,法翁是真实存在,不管是真也好梦也罢,他也把这一次当做了一场奇妙的经历。

如果换做普通人,看见了法翁,或许会吓出病来,也或者是吓得神魂颠倒,到处乱跑,这也不得不佩服马克思当时的的表现。

2:现实魔幻主义

如果喜欢《百年孤独》的读者来说,肯定会知道马尔克斯是南美洲哥伦比亚人,其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上是靠近墨西哥玛雅文明,百慕大三角。这种现实魔幻主义其实是拉丁美洲人的灵性智慧,并不能用现代西方理性科学的思维去截然判断对和错。

毕竟现实魔幻主义在我们生活和历史潮流之中,的确带给了我们许多未知的想象和惊喜。而不知大家知不知道马尔克斯在一开始创作时,并没有想注入许多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直到在1950年7月27日的晚上发生了一件事情,使他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就是超现实梦幻主义的雏形。

在那天晚上他认识的黑女人妓院老板娘主持的一次很特别的聚会,这一次人生中的聚会对马克思一生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写作影响。

《百年孤独》: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独“魔咒”无解

当时老板娘点了一锅用4种肉熬制出的乱炖,旁边的鸟闻到了香味,使得他非常的兴奋,在火炉边嗷嗷乱叫。

有一位疯狂的客人,抓起了一只鸟的脖子,直直接往乱炖锅里面扔,尿只来得及最后一次,发出了一声哀嚎,便坠入了死亡的深渊。而这位客人想再抓起另外一只时,老板娘无比威严的从宝座上站了起来喊到“妈的,给我住手,小心你的眼睛被鸟啄掉!”

或许就真的是这一句话,使得马尔克斯不敢乱吃这一锅乱炖,就在那天晚上他一气呵成写一篇文章为:妓院里来了三位客人,他们的眼睛被鸟啄掉了,对此无人相信。也是这一篇文章让马尔克斯在他的瓶颈期中找到了这一种超现实魔幻主义创作的方法。而《百年孤独》则是这种方法的成熟佳作。

二:吃土的丽贝卡,吃的是孤独的魔咒

1:我和丽贝卡是同盟

丽贝卡这个人物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应该就是他的吃土怪癖,丽贝卡是在11岁的时候才来到了布恩迪亚的家中。居住的过了很长的时间才融入了这个家庭生活。或者是因为他的性格怪癖,他总是说到家中最偏僻的角落,或者坐在摇椅上吮吸着自己的手指。

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都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除了那些钟表奏出的音乐,他每隔半个小时就会瞪着受惊的眼睛,四下寻找钟的乐声,她不喜欢吃饭,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泥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

对于这个人物的形象来说,在我小时候也存在有这样的人物,隔壁家的小女孩,因为吃墙壁抠下的石灰和一些小泥土,导致肚子十分的圆滚,但性格却没有丽贝卡这么怪癖,见人就笑,像个没有心事的小孩。而在《百年孤独》中,丽贝卡的原型其实是真正生活在马尔克斯家中的妹妹马尔戈特。

他和马尔克是一样,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外公外婆家生活。十分的瘦弱,而且心门紧闭,不愿与别人交谈。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平日里可以好几天不吃不喝不哭不闹,似乎只对终生感兴趣,还偷偷的把饭菜往角落里倒,直到后来家人发现他有吃土的怪癖,就想方设法帮他改掉这个习惯。

比如像在花园里的石灰墙皮上抹上牛粪之类的,但马尔戈特和小哥哥马尔克斯结成了同盟,大人们不让吃土,哥哥却帮他偷偷把风。

《百年孤独》: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独“魔咒”无解

2:孤独的魔咒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到底是什么?小说中有许多直言孤独的地方。丽贝卡到老的时候幽居暗室,几十年化作干尸。这或许是最直白的孤独的方式,孤独什么的?百年恐怕不够,那是抗拒不来的,宿命从人类历史的起点,直至终点,孤独永远都在。

三:生来孤独,死去孤独,孤独是在基因里的

1: 生与死

百年孤独里经常出现此人混迹于活人中,同时却热衷于描写活人的死亡。领袖阿卡迪奥死的时候,马尔克斯写的场面极为动人,魔幻现实主义的笔锋得到最灿烂的运用。

“不久木匠开始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们透过窗户看见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花雨在镇上落了一整天,这寂静的风暴覆盖了屋顶,堵住了门房,令露宿的动物窒息而死……”细腻绵密惆怅,充满着神奇色彩与阿尔卡蒂奥激烈的一生,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印照 。

他的儿子阿卡迪奥死的时候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道血线从门下涌出,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起伏不平便便到径直向前经台阶下行爬上路栏,要过土耳其人大街左拐右拐,90度直径奔向布恩迪亚家…………”

这样一个场面十分令人惊异荒诞,荒诞的和经历的,不是阿卡迪奥死的时候,血流过的地方,而是马尔克斯,他在城市用一种人类史前生物的气息充满了力量和庞大可以轻易破坏一切,疾病死亡也要让人感受它的分量的如同空气般或者像独眼巨人一般存在的场面。

《百年孤独》: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独“魔咒”无解

就如同生活在那个循环怪圈里面的人们,名字是重复的,覆盖着整个家族和每一个人。

2:逃不掉的循环魔咒

在印第安的古老传说之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反复循环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印第安人的时间观念,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当中把这种时间观加在人物性格上。

这些生活在这个循环圈里的怪人们,布恩迪亚第1代叫做何塞·阿卡迪奥和乌苏拉,第2代是何塞·阿卡迪奥和兄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第3代是何塞·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不仅仅是名字上的相同,在他们每一代人的行动和语言上,甚至连怪异的性格都是重复的。

伴随他们的好像就是这个循环圈里面的,永远摆脱不掉的死循环,也摆脱不了由此引发的巨大孤独。马尔克斯把影碟安全的古老传说和时间观放在了小说人物性格之上,恐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在此之前你的爱人很早就生活在了美洲大陆,创造了玛雅文化等古老的文明。

他们长期受到自然界季节性周期的变化影响,比如星辰,四季,草木枯荣,鸟兽褪毛等。他们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循环与停滞上面的,人的生死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相信活的人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死亡的人的精神世界。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因此马克思在小说人物当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了这反复不停的循环特色。布恩迪亚家族中流淌着是最野性的血液,原始的,自私愚蠢机械而单调的灵魂是推动他们纷纷走向悲惨和孤独结局的根本原因。

《百年孤独》: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孤独“魔咒”无解

孤独,是镶嵌在这个家族骨髓深处的疤痕,是凝结在基因当中的,难以磨灭去古怪的性格,即便他们不断的去努力突破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性格,但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摆脱孤独的外衣。

结语:

唯有孤独是永恒的。不管是丽贝卡,还是布恩迪亚家族,或者是作者本人马尔克斯,孤独这碗药苦不苦,或许只有喝的人才知道,他们不断反复的循环着,其实人生好像也如此的,每个人生来都有自身的魔咒。

害怕身陷于泥泽之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抗着各种魔咒,悖论的是生存却离不开这种魔咒,但又渴望保持着高傲的姿态去面对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