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虛實之分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现存文章有八十五篇。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历代对王充及其《论衡》的评价,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或毁誉参半。

如谢夷吾称王充的天才,“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司马迁,不能过也。”把王充抬得够高的了。抱朴子则认为,“若所著文,时有小疵,犹邓林之枯枝,若沧海之流芥,未易贬也已。”刘熙载对王充大加赞颂,说“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章太炎也盛称此书,谓其“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

乾隆皇帝读了《论衡》之后,认为它“背经离道”,“非圣无法”,但又“喜其识博而言辩,”认为可以“效其博辩,取其轶才”。而谭宗浚则指出《论衡》有“论人之失”、“论事之失”、“论理之失”和“论物之失”。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论衡》书从宇宙观上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

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但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

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尽管在对《论衡》的研究中还有不少分岐,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部著作正日渐显现出其思想异彩则是确定无疑的。让我们共读《论衡》,以彰华夏魅力。

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之虚实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