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損纖纖銀指甲:清朝婦女鍾愛的指甲套,背後是時代的繁榮和沒落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在现在,很多女生都会定期去美甲,省事点的还有方便美丽的贴片甲可以选择。在清宫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妃嫔们的手上也是有美甲的,不过那是一根根长长的指甲套。这可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慈禧的画像或是照片中,我们也能看到慈禧太后手上的指甲套。但这种指甲套为何在清朝得以流行,其实是和蓄甲的风气有关。精雕细琢的指甲套的盛行,既代表着富足和繁荣,也代表着奢靡和腐朽。

一、蓄甲风气的流行

指甲套的出现,自然是为了保护指甲的。护甲为指甲套的基本功能,也是指甲套产生的根本缘由,而护甲的起源便是早已有之的蓄甲之风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早在战国时期已有蓄甲之风,贵族男子多有蓄甲。《韩非子》中记载:“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察左右之臣不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蓄甲也渐成风尚,并逐渐成为后世蓄甲的主要群体。南朝时,陈武帝章皇后就蓄有长甲,

《陈书》中便记载:“少聪慧,美容仪,手爪长五寸。”

载南朝陈武帝章皇后仪容俏丽,手指甲长五寸,颜色红中透紫,每逢遇到丧事就会有一个手指甲先折断。明清时,蓄甲更是兴盛一时,特别是到了清代,不仅上层贵族热衷,就连下层的丫鬟、奴仆也习以为尚,尤以女性为甚。那为何会有这种蓄甲之风呢?

1. 传统礼制的客观要求

孝道观的支配下,古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虔诚的敬重,他们认为自己这具得以立于天地的躯壳,是父母的恩赐,必须爱惜有加,因此就连看似无足轻重的毛发和指甲也不能随意损毁,否则就是对生命的亵渎、对父母的不敬。

在这种观念下,古人的发爪大多蓄而不剪,即便偶有脱落,也要妥善处置,不能随意丢弃。另外,古代礼制繁复,且兼杂有颇多禁忌,甚至趋吉避凶的思想对剪指甲的时辰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而有时对除甲禁忌时辰的记忆不准确,导致少剪多留,久之,指甲也就越留越长。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2. 个人审美的主观诉求

古人蓄甲,最初是受礼制中敬身即敬孝观念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被动的蓄甲习俗又逐渐内化为一种主动的艺术享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对女性纤纤十指的美称,如柔荑、玉笋等。《孔雀东南飞》便说刘兰芝是“指如削葱根。北宋秦观在《玉楼春》中也写道:“咬损纤纤银指甲。柔肠断尽少人知,闲看花帘双蝶狎”。可见,蓄甲也成为了一种对女性美的评价,成为个人审美和社会审美的主观要求

在传统孝道观和剪甲禁忌等礼制的影响下、在个人的审美诉求的影响下,古代便有了蓄甲之风。蓄甲便有护甲的需求,指甲套便由此诞生。

二、精美护指的风靡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指甲套也被称为义甲或是护指,虽然一开始是为了满足蓄甲后护甲的需要,但是随着指甲套在清朝的风靡,其样式和种类也变得丰富和华丽。

据史书载,指甲套最初由竹管和芦苇等简略制成,在劳作和弹奏乐器时可用于护甲,但其形制简陋易折损,尚无美感可言。后世便随着蓄甲风气的存在,指甲套也一起存在并有所发展。但清朝以前出现的指甲套,造型简单质朴,形制短小,装饰性能弱。到了清朝,指甲套比起之前时期造型更加统一,并且尺寸普遍较长。

在时代的助推、技术的日益精湛及宫廷审美、需求的影响下,形制变长,开始以各类金银宝石进行琢饰,风格转向华丽,也有各种款式可以进行选择,指甲套成为美化指部的一种装饰手段

1. 指甲套的外观样式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指甲套样式繁多,长短不一。其形制少数呈直形,多数呈弓形;基部有平口和扇形口之分用以通指;由基部到指端顺势而收,指端渐细呈尖状、钝圆状或平口状。指甲套的材质

大致可分为贵金属材质、玉石材质和牙骨角材质三类。指甲套造型样式大致可分为四类:镂空式、半镂空式、封闭式以及垂缀流苏铃铛式。

指甲套的花纹样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这类代表文人墨客雅致情调的纹饰,有古钱纹、蝠寿纹、喜鹊纹这类代表福禄祥寿的吉祥纹样,有石榴纹、鱼蛙纹、蝶纹、莲花纹这类象征子孙满堂、生殖崇拜的吉祥纹样,还有囍纹、蝶纹、卍万字纹和盘肠纹这类象征幸福绵延的吉祥纹样。

2. 指甲套的装饰技艺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在装饰技艺上,指甲套都是精雕细琢的,做工繁复,采用花丝、锤擛、錾刻等技法,结合阴刻、阳刻、镂空等作法

,再配以点翠、烧蓝、嵌宝、鎏金等点缀手段,更显雍容华贵。如此多繁杂技艺并用于小巧的指甲套,可见贵族们消费的奢侈和求美的彻底。其装饰技艺侧重追求复杂工艺的表现,注重护甲功用之外装饰的奢华表现,追求视觉的繁复、厚重与立体

3. 指甲套的灵活佩戴

指甲套的佩戴,灵活多变,平常所戴称“饰甲”,婚嫁时所戴被称为“婚甲”,在佩戴时间、服饰搭配、以及佩戴数量上千差万别,富有弹性。简单而言,佩戴的指甲套甚至会按照四季不同而有所不同,会依季节变化选取不同材质的指甲套

夏季时气候炎热,除金、银等贵金属外,还会佩戴性清凉、质地晶莹剔透的玉、玳瑁或犀角等材质的指甲套。春秋时节,气候冷暖适中,便多戴着金银等贵金属指甲套。寒冬时天气寒冷,金属玉石会随气温的降低而变凉,不利于指部养护,因此会在指甲套外再套上内部填充有棉絮的锦套,有时也会直接佩戴棉质的锦套。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清朝的指甲套已经不再似此前一样简单质朴,指甲套虽然依旧是以护甲为基本功能,但其价值功能已然逐渐聚焦在了装饰性能上。无论是在外观样式上还是在装饰技艺上,或是不同时间或服饰而有不同搭配上,都体现了指甲套的精致。这使得其成为独特的奢华首饰,并渐渐成为贵族们标榜尊贵身份和优越生活的象征。

三、精雕细琢的指甲套为何在清朝风行

我们从文中的配图其实可以看到,清朝的指甲套都是很长的,仅仅是为保护蓄甲而言,其已经到了影响日常生活的地步了,那为何这精雕细琢的指甲套得以在清朝风行呢?

1. 实用功用

保护指甲不受损,是指甲套被制作和佩戴的初衷。据《燕京风土录》记载:“旗家女子,类多丰衣足衣,闲情逸致,闺中无事,故多养长指甲以自娱者。”清朝女子喜蓄长甲,长甲又易断易折,所以指甲套便派上了用场。旗女还嗜好吸烟,指甲套也常被用来剔烟灰。此外,根据史料记载,清廷后宫常明争暗斗,危机四伏。必要时,指甲套还会被有心的妃子用来暗藏或测试毒药,以求自保立足。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2. 视听享受

从蓄甲,到染甲,再到指甲套的佩戴,这种求美线路的延伸,体现着女性对指部美感的认知与升华。作为一种时髦首饰,其奢华满饰的装饰风格,犹如给手指穿了华丽的服饰,不仅加长了指部的纤长感,而且从当时的审美而言,更是多了一分风韵和高贵

指甲套不仅带来了审美的享受,还会有听觉上的趣味。佩戴垂坠流苏铃铛样式的指甲套,在举手投足之间又有叮当声响,赋予指甲套几分灵动和活泼,也在精巧华丽的视觉美感中增添了清脆的听觉意趣

3. 精神追求

上文我们便介绍过了指甲套上的纹饰,或是有雅趣、或是有吉祥瑞意。以吉祥寓意为基础作连缀组合的排列,是指甲套灵魂的展现,反应着清朝贵族对趋吉避凶信仰的渴望。指甲套上雕琢的吉祥纹样,不仅是贵族们对指部求美的直观体现,更是清宫严苛体制和拘禁生活下,女性求自由求解放的一种精神诉求,意在通过祥瑞纹样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以达到信仰追求上的满足感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4. 地位象征

蓄甲和戴着精巧的指甲套决定了这个女子肯定是生活条件优越的,她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发愁,不需要干活补贴家用。正因为衣来张手、饭来张口,才使得这些女子可以去把时间精力和物质财力花费在十指间。可见蓄甲和指甲套其实都是养尊处优生活下的产物,是权力地位和财富势力的象征

这种贵族佩戴指甲套的风尚也从宫廷中渐渐弥漫,非但皇城内外命妇纷纷效仿使用,连宫中稍有地位的太监也喜欢在小指上戴个护指。一个小小的指甲套,体现着生活的优越,更体现着一股子纸醉金迷的奢靡风气

无论是从指甲套最基本的保护蓄甲等实用性上看,还是从视听享受、精神追求、体现权力地位上看,在清朝物质财富繁荣的情况下,华丽精美的指甲套得以风行并不令人意外。精致的指甲套既是财富权力的象征,却也是上层统治者腐败堕落的具体表现。


结语

咬损纤纤银指甲:清朝妇女钟爱的指甲套,背后是时代的繁荣和没落

因为传统孝道和礼制观念以及社会和个人审美追求下出现了蓄甲之风,连带着推动了指甲套的出现和发展。在历史和当下的交融下,清朝的护指套作为财富和权力地位的象征,不断变得精美,一方小小寸地容纳了许多巧妙构思和高超技艺,凝结着工匠的心血和精力,成为一件件精致的艺术珍品

但过分追求对于小饰品的精雕细琢,特别是极不方便生活和生产需要的饰品,又体现出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堕落。一个小小的指甲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富足繁荣,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腐朽和没落。

引用文献:

《韩非子》

《陈书》

《燕京风土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