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人們的心理危機大爆發該如何解決?

硯逸善齋


最主要的還是人們的生活因為疫情,受到的影響比較大。

當前全國有太多的房奴,車奴,孩子的奶粉錢,還有銀行貸款,信用卡,基本上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基本上都是靠工資生存的,再加上平時開銷,能存下來了的錢,很少。

因為疫情影響,一些中小公司裁員,或者資金鍊斷裂倒閉,再加上疫情期間幾個月沒有收入,導致人們的心理危機比較嚴重。

以我個人的想法是,徹底解決所有人因為疫情影響,只能因地制宜,政府部門可以聯合國內的銀行,制定一些措施,比如房貸,車貸,信用卡,貸款,等一些正常貸款,可以延期到什麼時候還款,減免一些利息,對一些母嬰用品廠家進行補貼,讓售價便宜些,雖說不能保證所有的人,但最起碼可以保證一部分人的情緒不會爆發。

這只是本人的拙見。


滿城心碎


你好!

我的觀點是————

1.接納你的心理變化

我並不贊同你使用“心理危機大爆發”。別把疫情之下的心理狀態的變化擅定為危機,你的心理變化是應對疫情環境的適應過程,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反射。

接納你的心理變化,不可以讓自己製造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擁抱變化,才能適應變化。

2.保持多元化人際溝通

獨處太久,易生孤獨感。建議你能充分利用網絡,保持多元化的人際溝通。

但需要注意“大浪淘沙”,多與積極向上的擁有正能量的朋友溝通,遇到糾結的事,就可以激活你的“社會支持系統”。

3.學會跟自己的內心對話

這裡跟你聊的是“覺察力”,話說“靜可通神”,希望你能每天化30分鐘,靜下來,跟自己對話,到時,你就會發現:其實,許多的擔心不過是杞人憂天。

4.保持有規律的飲食起居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認為,心身一體,許多心理問題來源於不良生活習慣。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人的生活節律“混亂”了,晨昏顛倒,容易導致抑鬱的心理狀態。希望你能順道而養心。

5.學會放鬆自己學會減壓

我的體驗是,當壓力太大時,暗示自己:“明天再說”。希望你緩一緩節奏,觀察一下,你的忙碌真的必要嗎?

抽出時間,極目遠眺,對著最遠的目標,深呼吸。可以登山徒步,可以觀雲捲雲舒,可以任海風拂面。

如果無法排解,望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感謝你的信任!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


關鍵時期除了我們自身要保護好自己,其實心理防疫力也是很重要的。醫學界有句話很著名,是一百多年前的特魯多醫生說的: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什麼意思呢?有時治癒,時常幫助,總是安慰。一方面講的是醫學有它的侷限性,並非一切疾病都是可以治癒的,就比如這次,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效藥。但是仍然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康復出院,並且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這就是這句話的另一方面,人體自身的能力本身就很強大。一個健康的免疫系統可以幫助你抵抗更多的疾病侵擾。同樣的,一份強大的心理建設也可以讓你的身體變得更加健康。

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安慰劑效應”,就是你如果相信藥有效的話,有些時候還真的就有效了。但其實這部分的效果是身體本身帶給你的。

所以關鍵時刻,除了身體防護,還有心理上的防護。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說的就是這個。

這次的疫情,前期各種新聞讓我同樣非常焦慮,直接網上買了300個口罩安慰一下自己,但事實上看新聞焦慮的遠遠不止於我,各方面的比如搶雙黃連口服液,搶洗手液,搶菜的都有。並非說這種警覺性不高,但是這時候我們總是會少了一些理性思考,這就非常要命了。

應對焦慮裡面對於這種情況有一個非常好用的緊急方法:扭轉災難化思維。

生活中,最容易導致焦慮的思維方式就是災難思維,特別是在這樣的日子裡。這些思維通常都有這麼一個邏輯:如果怎麼怎麼樣了,啊!那該怎麼辦啊?回想一下,你最近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我身邊有些朋友就,整天想著“啊!我要是被感染了怎麼辦!”然後非常焦慮,明明一切正常也沒出過門,但就是莫名頭疼,覺得自己好像已經病了。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做的就是對這種災難化思維進行一個扭轉。首先把自己的想法變成陳述句。比如說“如果揭不開鍋了該怎麼辦。”換成“我認為3個月後要揭不開鍋了。”

接著開始質疑自己的這種憂慮,是否是真的,發生的概率高嗎?如果發生了是否真的無法解決,

接著就是用咱們前面提到過的事實思維來對已經扭轉完成的想法,進行更加客觀的評估。相信在這種狀態下,未必想到解決方案一定是完美的,但至少可以不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