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時期中國天文學水平是否高度發達?

蓬萊島勇士科學站


早期人類在惡劣的環境下為了生存,只有瞭解了寒來暑往,動物遷徙,植物成熟的規律,才能夠更容易的找到食物,他們在沒有任何現代化儀器設備的古代,只能在蒼穹之下找尋各種闡釋規律的現象,當然,太陽、月亮、星星......就都成了他們找尋規律的對象。


經過長達至少兩三萬年,在公元前1萬年前後,大約在舊石器時代,一個氏族部落對前人總結的各種關於天地規律的經驗進行大集結,這就是伏羲氏了。

那前人是誰呢?比如伏羲氏之前的燧人氏。《易緯》中記載"燧皇始出,握機矩表計.....”,"言燧皇持鬥機運轉之法,本天以施政,教作其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燧人氏的時候,大概已經瞭解了北斗星運轉與寒來暑往,天下春秋的關係,而且那個時候應該可以用矩來進行簡單的天文觀測,並以之來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根據天象來確定日月五星的運動。《尚書大傳》也說:“遂人以火紀。”燧人氏時期大概還有一套以大火星出沒為規律的歷法。

現代很多科學工作者通過對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年代進行考證,發現燧人氏時期大概距今1.9萬年以前。

可見,在燧人氏時期就有北極星、北斗星、太陽、月亮、大火星.......等天文學知識的掌握,而後來又經過了大幾千年的伏羲氏時期集結了大量的前人的經驗,我們可以想見伏羲氏時期的天文學水平,雖然沒有現在高,但在那個時代應該屬於非常發達的。


國學張琛平


不能說高度發達,但是還是很可以的。北斗七星和一年四季,月圓月缺還是知道的。


八卦小一


先有智慧,還是先有文字呢?其實我們一下子就能給出答案,當然是先有智慧。那麼為什麼會需要出現文字呢?很多人不太明白其中的原因。

其實文字最重要的一個作用,那就是記錄。為何要記錄?因為智慧高超的那些遠古人類,必須要把他們所理解所推演出來的知識,通過文字傳承下去。

人的壽命很短暫,但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文字存在的重要性。那麼談及伏羲氏時期,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卻已經有了高超的智慧。那個時候對天文地理的研究,的確超乎現代人的想象。

任何時期,都有一批超高智商的人群。

伏羲顯然就是一個天才,他能夠無師自通地瞭解很多大自然的規律。其中就包括了天文知識。當然這裡的天文知識,僅僅侷限於中華大地,具體來說就是中原地區。

因為伏羲生活在這裡,而轉換一個空間,或許這一套天文知識,就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變。這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科學的源頭。

那個時候沒有文字,伏羲通過推演八卦,將深奧的道理記載在八卦之中。他的一生非常豐富,智商又那麼高超,所以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

  1. 若干年後,周文王姬昌又是另外一個天才,不過他比不上伏羲,伏羲是開創者,而周文王只能在伏羲的基礎上延伸相關的知識。
  2. 周文王加上他個人的感悟以後,也就有了八八六十四卦。不過當時已經有成熟的文字記載,所以這個時候周文王是吸取了前人的經驗總結得來。
  3. 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再次出現了一位天才,不過這位天才是絲毫不講迷信的,那就是孔子。孔子一輩子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再傳道授業。

當然看到《易經》這本書的時候,聰明的大腦殼也久久不能平息。於是他提起筆,為《易經》撰寫了註解十翼。

此後《易經》更是成為了四書五經之一,成為數千年來後世文人必讀教科書之一。當然,沒點聰明的智商是很難學會的。

《易經》有兩種版本,文字才是耽誤學習的障礙。

打開《易經》,其實我們會發現,真正的《易經》是有兩個版本的。一個版本是孔子作註釋的那個版本,基本成為了儒家學派的經典,那上面的文字、卦象普通人也能看得懂。

其實《易經》還有一個版本,打開第一頁,你就會發現,這上面沒有哪一個字是你能認識的。我有幸曾經在一位老師那裡看到過這個版本,感覺那種文字的確是中華文字,卻又完全脫離了我們的認知範圍。

後來根據老師的講解,原來文字才是真正拖累高深學問的一種障礙。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之所以註解《易經》,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看不懂,只有少部分聰明人才能領悟。

  1. 孔子是普世宗師,他當然是希望大眾能夠儘可能接受這些高深的學問,所以孔子將一些大家看不懂的東西,翻譯了出來。
  2. 這就好比是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讓那些看不懂文言文的人,也能看懂古代書籍一樣。不過在翻譯的過程中,其實原來的意思,就已經變了性質。這跟翻譯外國名著很類似。
  3. 因為作者孔子對《易經》的理解,未必就是完全正確的理解。也就是說,後世數千年絕大多數學者所學習的《易經》,其實是孔子版本的,跟原來的意思是有區別的。

還有一個看不懂的版本,很多人就不解了,既然看不懂一個字,又怎麼去學習呢?其實這裡面涉及一樣東西,那就是代代相傳的事情。

真正學習《易經》的朋友肯定會知道,《易經》必須要有老師帶入門,你才能在裡面遨遊。光靠你拿著一本書琢磨一輩子,未必就能想出個什麼名堂來。

他們那一派,都是老師親自傳授學生,學生才能有所體會。這一派就有點跟孔子那一派不一樣了。這是學術紛爭的問題,這裡不說多少。

伏羲氏時期的天文知識,絕對是比較發達的。

試想一下,在人類發明天文望遠鏡之前,有誰能夠真正窺視蒼穹之巔到底有哪些秘密?月球上住著的到底是嫦娥還是吳剛?其實這都是傳說故事。

由此可見,不管是東方的傳說故事,還是西方的星座傳奇,其實都是人類編纂出來的,沒有什麼實際價值。

真正有價值的,那就是對天體運作規律的總結。一天有多少時辰,一年有多少天,24節氣等等這些,其實都是上古時期,人類對天文學的一種總結。

沒有航帆遠航,所以不知道天圓地方是錯的,沒有用望遠鏡看過宇宙,所以不知道地心說是錯的。

不管東方還是西方,在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對天文學的總結歸納,其實都是有侷限性的。天才再厲害,也必須要有物質條件作為研究基礎。

佛說一碗水三千蟲,那個時候沒有顯微鏡,為什麼他就能這麼清楚呢?這是一種超高深的領悟能力,不光要智商,還要有悟性。

所以說對侷限性範圍之內的天文知識,我覺得伏羲氏時期,已經研究的非常透徹了。日出東方,落於西方,月亮陰晴圓缺。

從這些規律中,上古時期的人類就已經推演出一年12個月,每個月有三十天左右。至於你認為的發達是知道月球上有多少坑,這是不現實的。從無到有的過程,其實才是大智慧真正展現魅力的過程,比如說喬布斯的全觸屏手機。

總結:現代文明再發達,人類永遠也只是繞著地球轉。

不少人認為,現代科技很發達,已經可以窺探到月球,乃至火星了。將來設備還要上其他星球做試探。

可是我認為,這種試探並不能真正改變人類的命運。人類的命運在地球上,對地球的研究永遠比對外太空要重要的多。

所謂天文探索,或許只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興趣。可是拋開興趣不談,研究月球或者火星,真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了嗎?並沒有。

當然,有不少執迷者表示,科技一定會不斷前進,將來天文知識總有一天會實現改變人類命運的計劃。可是人類等的了?

豈不是這個星球上,某些陰謀家腦筋稍微有點扭曲,可能這一紀元的地球文明就沒了。一切又要重頭開始,任何東西都不是一往無前的,科技也是一樣。你怎麼就能確定,伏羲氏時期的科技文明是不是被戰爭摧毀從而中斷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