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動靜文史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送別詩,將原文摘錄如下: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註釋和譯文】

⑴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景定建康志》: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

⑵勞勞:憂愁傷感貌。此指勞勞亭。

⑶“春風”二句: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大略是取“留”“柳”諧音。這裡詩人把春風人格化。知,理解。遣,讓。

白話譯文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客人的勞勞亭。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所以才不催這柳條發青。

古人送別,情深意厚之人往往要送出很遠,所以古代有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供送行和遠行之人休息。所以李白也有詞寫到“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還有我們熟知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所以我們從這一風俗和全詩可以知道,勞勞亭就是送別之地。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以極其洗煉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抒胸臆,說現在我要把我很親近的人送走,那就是天下最傷心的事,而現在我在勞勞亭送別,這裡就是天下最傷心之地。

另外古人送別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折柳相送,柳樹的柳諧音是留下的留,折柳相送就表明送別之人希望遠行之人能夠不要走,能夠留下來。表達了對即將遠行的親人或朋友的不捨和留戀。但在這裡大詩人反其道而行之,他沒有寫自己留念,沒有寫自己的不捨,反而假託給春風說,連春風都知道,我這離別之苦不忍你離開,所以他不叫這柳條發青,不讓我們送你走。所以通讀全詩,我們可以看到對友人或親人的不捨之情溢於言表,留戀之心躍然紙上。


小白讀詩文


(首先糾正,李白寫的詩不是《勞務亭》,而是《勞勞亭》,錯別字可以有,但是這個錯得太扎眼了,提出批評。)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憂愁感傷貌。勞勞亭,三國吳時建,古址在南京市西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李白的這首絕句就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表達了別離之苦。

詳細解析: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眾所周知,李白除了短暫的任職翰林供奉的三年,剩下的時間,不是在遊山玩水就是走在遊山玩水的路上。余光中說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因何他的繡口就能吐出半個盛唐?那是因為他的足跡踏遍了半個盛唐!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今四川江油)讀書,往來於旁郡,出遊江油、劍閣、梓州等;724年,離開故鄉,遊成都、峨眉山、舟行下至渝州(今重慶);725年,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浮洞庭,經襄漢,過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遊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歷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有細心的網友總結出了李白的腳步所及18個省,206個州縣,80多座山,60多條江河湖泊!這首詩不是別離的詩中最好的,但是如果訴說離別的滋味,李白最有資格!

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不可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李白經歷太多的別離之苦而後,才會有感而發,寫下它。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的勞勞亭"。開篇破題點旨,說天下最讓人傷心的事就是別離,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程垓《摸魚兒•掩淒涼》“傷心處,卻憶當年輕別”,可見別離時,“傷心總是難免的”;而最具儀式的別離,是在“勞勞亭”進行的,何謂“勞勞亭”?《景定建康志》裡記載“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其實,不說勞勞亭,“亭”本身在古詩裡的意象就是代表離別,因為古代時路旁置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餞別,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裡就有“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的句子。

唐汝詢《江邊唐詩十集》裡評之曰:“說‘天下’見非尋常,‘傷心處’妙”!

  •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春風也懂得別離的痛苦,所以才不催柳條泛青”,其實這句的意思就是證明時間是早春,春風乍暖還寒,柳條還沒有發青。只是大詩人別出新裁,構思獨特,把春風擬人化,變得有知有覺明白了人的情意,進一步烘托了離別之苦。“柳”,諧音“留”,表示依依不捨的別離之情。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賦予了“柳”作為別離的象徵意義開始,“折柳”就成了古人尤其唐朝文人墨客間離別時的重要程序之一,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說的就是這件事;方幹“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韓溉“世間惹恨偏饒此,可是行人折贈稀”,戴叔倫“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說的都是折柳,把柳枝都折稀了,快折盡了;虧了慕幽有一句“今古憑君一贈行,幾回折盡復重生”!

可是你看本詩中的春風多麼善解人意,為了人間少別離,不忍催柳條返青!這一句移情於景,託物言情,造意新穎。範大士《歷代詩發》評價此句說“委過春風,用意深曲”。

總結語

總之,李白的《勞勞亭》這首詩,表達的就是離別之苦;不同於以往的雄奇豪放,浪漫誇張,這首小詩卻寫得清新自然,婉轉迂迴。徐用吾《唐詩分類繩尺》裡說它“不經用意,自見深沉”;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裡贊之曰“深極巧極,自然之極,太白獨步”!讓我們領略了大詩人李白的另一種詩風和多重人格的別樣魅力!

這就是我hyg陌上花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敬請指正!謝謝!


hyg陌上花開


李白一生大多在遊歷中,創作了許多送別詩。《勞勞亭》是一首送別詩,創作背景無從考證。勞勞亭在今南京市的西南地區,為古時送別之所。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白描寫法,直點題旨,在勞勞亭送別友人。勞勞亭既是送別的地方,也是最傷心的地方。作為五言絕句來講,詩人在描寫環境上做到了惜字如金。

這首詩的妙處在後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意思是說,春風都知道離別的痛苦,不催柳樹條發青。說明詩人當時是在春天送別友人的,柳樹還沒有發青。

但詩人採取擬人寫法,把春風比作人。春風好像人一樣,也知道離別的痛苦,不忍心叫柳樹發青。因為古代“柳”,代表“留”的意思。詩人多麼希望友人不要離別,能夠留下來,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自然流出。

李白的送別詩,我比較喜歡的是《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要問我們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倫要聽了,應該也非常感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