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將進酒》這首詩中哪一句最能與你產生共鳴?

坐觀風雲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的這兩句引起了我的共鳴,借李白的詩有感而發。

這兩句看似是並列關係,一句是寫黃河水,一句是寫父母的白髮。我更願意理解為遞進關係,時間流逝的太快,像黃河水一樣流走了,就永遠也回不來了。父母的年齡一年年增長,一年年衰老,白髮越來越多,操了一輩子的心,到了兒女孝敬他們的時候了,百善孝為先,時光易逝,盡孝要趁早。

我想起了唐朝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簡短的一首詩,寫出了母親對孩子遠行的牽掛,生怕有一點做得不到位,影響了孩子遠行,真是意恐遲遲歸,可憐天下父母心。

前段時間讀了一篇文章,最遠的距離竟然是一路之隔。父母年老生活在老房子裡,怕孩子工作忙,不願打擾孩子。兒女也沒把父母放在心上,很長時間不去看望父母,父母去世20多天才被鄰居發現,讀到這裡,悲涼湧上心頭,陷入無限的惆悵之中。

最遠的距離是心的距離,讀到這裡,請放下手中的事給父母打個電話,安排個時間回家看看吧,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換個意境,也許更好。不過李白將進酒的時候,想不到這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

喝酒,吟詩,人生快意,這才是詩仙李白。


飛魚蝸牛


詩中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豪邁而悲壯,讓我與之共鳴!

一、說李白

李白,號稱“詩仙”,這是就他的創作風格而言的。李白所處的時代雖處開元后期,政治上相對黑暗,但是國力強盛,揚眉吐氣。這是李白創作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也不排除他自身的性格特點。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自己“清雄奔放”。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自身,以腰間有傲骨。每讀到“黃河之水天上來”、“長風破浪會有時”這樣的詩句時,我們會不由得感受到李白豪邁的氣度。

二、品詩句

開篇兩句,寫黃河之水的來去的勢不可擋,感嘆時間的流逝不可挽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句,作者把人的一生說成朝暮之間,更讓我們感覺到時間之苦短,悲傷的成分更濃烈。這樣寫似乎比“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更為深刻。開篇雖然傷感,但是卻不失李白一貫豪邁的氣度。“人生得意須盡歡“一句寫出了李白的“得意”,這與他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縱觀李白一生其實並是很“得意”,有的只是錚錚傲骨之下的失意與憤慨。”天生我材必有用”,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功名利祿而在於自我與自信的信念。“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句,表現出詩人的豪邁與自信。李白據說家境富裕,但是他不為錢財所困,視金錢如糞土,這更表現了他的豪邁氣度。“鐘鼓饌玉不足貴”一句,表現了詩人鄙棄世俗,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悲憤。“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既是自慰,又是憤慨。最後以“與爾同銷萬古愁”結尾,將借酒消愁寫得蕩氣迴腸。

三、總結

縱觀全詩,表現了詩人的豪邁之情,表達了作者鄙棄世俗、蔑視權貴的情感。同時,由於作者一生雖傲骨錚錚,但抱負卻沒有實現,所以不免流露出人生短暫及時行樂的情緒。


朔漠風塵


《將進酒》多句詩令我傾慕。

然則我最感同身受的還是“君不見,高堂⑷明鏡悲白髮,朝⑸如青絲⑹暮成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