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順應自然,和諧社會

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崇尚名利的影響下,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轉變,憂鬱急燥等不良情緒隨之而來,物質豐富並未給我們帶來快樂,老子的《道德經》無疑是一劑良藥。電視劇《老子傳奇》把《道德經》的精髓以生動形象的畫面,曲折的故事展現出來。在這裡老子再也不是深奧難懂的《道德經》,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有色彩的聖賢老子、智慧老人,是迴歸自然的一種生活狀態。

大道至簡,順應自然,和諧社會
/
/
/

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大道至簡,順應自然,和諧社會
/
/
/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面對紛雜的大千世界,《道德經》能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雖然天地萬物都根源於“道”,但“道”對萬物卻是“生而不有”,絲毫不干涉萬物的自然發展過程,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們以滿足維護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為度,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所謂柔弱不爭,並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既能堅韌不屈又不爭強好勝的精神與品格。老子說:“柔弱勝剛強。”又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誡我們,要像嬰兒一樣專氣致柔,柔弱不爭的生命精神亦將促進宇宙萬物的繁榮生息。

“清靜以為天下正。”清靜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清靜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長,清靜還可以助人正確地立身處世,實踐宏願。保持清靜的生命狀態,要在無為而任自然,亦即寡慾而不妄為,身處塵世而不染不著,心以應物而不滯不留,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順物而自然,和光同塵。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具有處下不爭、無形無色、能方能圓、洗滌濁垢、應期而動、清明空虛、利濟群生的上善情懷,它普濟天下萬物而不求索取,它無形無色卻又能堅持自己的品質,它真而無偽,樸而無華,清而無雜,靜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體現。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者當知有福不能享盡,有勢不能用盡,有力不能使盡。適可而止,樹立起正確的成就感,才不會遭到亡身之災。這就要求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界生態環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老子告訴我們,要像道一樣虛無清靜,無所不容,猶如海納百川,不拘細流。在現實世界來說,不同人群和種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構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們能虛懷包容,就能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當我們真正感悟了《道德經》的真諦,順應自然,崇尚和諧,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大道至簡,順應自然,和諧社會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