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159755928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節也有這樣一個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生活的特別艱辛,甚至最基本的柴米油鹽都成問題,重耳差點被餓死,就在這個時候,他身邊的大臣介子推偷偷的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烤熟了給重耳吃,就這樣公子沒被餓死,說“公子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肯定能很順利的回到我們自己的國家,”後來公子重耳和他的大臣們一同回到自己的國家。
十九年後,重耳回到晉國,成為晉文公,他賞賜了許許多多一起和他同甘共苦的大臣們,卻把介子推忘得一乾二淨,後來一位很忠心的大臣向晉文公稟報,在您流亡期間,介子推對您忠心耿耿,在你快被餓死的時候,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給您吃,怎麼您就不封賞他呢!晉文公突然醒悟,我竟然給忘記了,真的很慚愧。
後來一位大臣給晉文公出主意,說”在介子推待的森林周邊點火,他看到火後,就會出來了”,晉文公說“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只有這樣了”,誰知道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出來,他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了,晉文公看到介子推的屍體後,又後悔又傷心,他大哭了一場,讓士兵把兩個人安葬在了大柳樹下,晉文公宣誓“我要永遠記住這件事情,傳令下去,把燒火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到這一天,全國上下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後來由於寒食節這一天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很接近,人們就把這兩個日子合併了,在這一天祭祀掃墓紀念逝去的人。
在我們現代人這裡,也很注重清明節,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高官福祿,還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能力平平的小生和遊子們,總是騰出時間來一次回老家祭祀掃墓了,而那些近在自己老家的人們也更不會列外了。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人生就是兩個字
清明節有兩千多年曆史。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己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郊遊踏青的節日。原名寒食節,經過不斷演變為現在的清明節。《曆書》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時至清明,氣溫升高,正是春天耕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
Sunny0221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儘管各地風俗不同,但一般具有兩大主題,掃墓祭祖和踏春遊玩。
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關於寒食節,晉文公重耳與其丞介子推割肉救主的故事,這個傳說耳熟能詳,不在贅述),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自2008年起,清明節被列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其時間基本每年的四月4號或5號。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曆書》)。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宋代許多詩詞,表現了清明遊春的情景,如。
北宋詞人歐陽修的《採桑子》,寫清明上巳時節西湖遊春的盛況: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明時節·習俗
踏青
“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春和景明,正是人們出戶郊遊、“勝日尋芳”的好時節,所以,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
清明踏青,其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郊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盪鞦韆
盪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仍是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的活動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