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給孩子信任?

木錘哥


愛因斯坦小時候不愛說話,常沉默地一個人玩半天,身邊人誤以為他不如同齡孩子聰明。但小愛因斯坦的媽媽一直堅持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她對孩子始終懷抱希望,相信他能憑藉自身的力量成長為優秀的人。現實也證明了,愛因斯坦的成就不僅得益於他的聰明才智和後天的努力,媽媽對他始終如一的信任更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這就是信任的力量。試想,如果愛因斯坦的媽媽也像現在我們身邊大部分媽媽一樣,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愛因斯坦比較,把自己的焦慮施加在愛因斯坦身上,他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嗎?一般孩子在父母的焦慮壓力下,能身心健康地長大已經算是幸事了。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中國的父母愛子更深。新聞曾報道,中國的媽媽們買遍了世界各地的奶粉,由此可見中國媽媽母愛的強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媽媽母愛背後的焦慮感。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重視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像《弟子規》《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著作,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從“家和萬事興”“父慈子孝”“孟母三遷”等詞語中,也能看到中華民族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但愛孩子和重視教育也有合理的限度,過“度”則會防礙孩子的成長,不信任孩子就是過“度”的一種體現。

一、家庭教育中不信任孩子的主要表現

1、 不信任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胎兒到成年期,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也是費盡心機,從胎教,到早教,到幼兒期的興趣教育,再到學齡期的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孩子每天學習什麼,掌握什麼,家長都設法瞭解得清清楚楚,以至全程陪讀。甚至出現了家長輔導作業得了腦梗的新聞,還有家長陪讀時通讀孩子所有課程的事件。孩子的課程選擇、學習方法,無一不是家長做主,孩子服從。孩子真正的興趣是什麼,孩子喜歡怎樣學習,都不能自己做主。這些學習的選擇,有多少是焦慮的父母所需,有多少是孩子的真正所需?

2、 不信任孩子能習得人際交往的能力

嬰幼兒期家長無微不至的陪伴和照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兩三歲就開始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孩子跟同伴交往,需要處理比家庭關係更復雜的社會人際關係。在家庭中一切都是以孩子的需要為主,家庭中的資源優先滿足孩子,情感上優先照顧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但是當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他需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的時候,就需要習得同理他人、與他人協調的能力。這個社會化過程,會彌補家庭中孩子缺失的社會交往能力,也會為將來孩子親密關係的建立奠定基礎。可是現實中,很多家長卻不相信孩子能自主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在孩子遇到人際衝突或矛盾時,過度保護或干涉,急於指導或處理,不信任孩子能發展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的確,孩子在剛開始面對人際關係衝突時會面臨困難,我們需要循序漸進,帶領孩子學習解決人際關係的方法。可現實中,很多孩子已經成年,仍有不少家長捨不得放手,過多幹涉孩子的感情或婚姻關係,讓孩子一直無法成長。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我家那小子”的綜藝節目中,朱雨辰媽媽對朱雨辰生活方方面面的過度照顧和干涉,導致他一直單身,找不到合適的伴侶。這樣的結果,不僅體現出母親的過多控制,同時也表現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極度不信任,她不相信成年的兒子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不相信他有選擇伴侶的能力。

家長不信任孩子,還體現在孩子生命中的其他方面。譬如不相信孩子自主選擇衣服的能力,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的不相信孩子自主選擇職業的能力,父母完全不顧及孩子的選擇,要求孩子報考所謂的熱門專業;畢業之後又不顧孩子的職業興趣,要求孩子必須考公務員之類的工作。還有的家長不相信孩子能找到合適的伴侶,不斷催促孩子相親,甚至替孩子相親;他們不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親密關係,婚後過多介入孩子的婚姻生活,從衣食住行到撫養下一代,家長都要“幫忙”。有些家長自己的生活不能稱心如意,卻要指導孩子的人生,他們不相信孩子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二、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負面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常常體現在對孩子的擔憂上,總是擔心孩子會犯錯,擔心孩子走彎路,擔心孩子受苦。但是,不在實踐中犯錯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成長,父母的不信任,等於剝奪了孩子自主成長的機會。在孩子們成年後進入社會,因為沒有成長的試錯鍛鍊,遇到困難挫折而手足無措、一蹶不振時,孩子只能依賴父母的照顧,更加難以離開父母獨立自主。父母對孩子不信任,孩子為了成全父母,在潛意識中配合父母,也就越來越難以獨立自主,父母也越來越難離開孩子,這演變成親子關係扭曲的“雙人舞”。

希特勒小時候發現自己有繪畫天賦,他幻想成為一名“藝術家”,但他的父親堅決要兒子成為和他一樣的公務員。如果當初父親相信希特勒,讓他自主選擇自己的職業,很可能就沒有了後來的二戰罪魁禍首希特勒。

如果家長長期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感全方位過度干預,孩子無法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意識,思維呆板,能力匱乏,天性壓抑,喪失生命的活力。

三、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長的力量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道: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相信信任的力量,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全然地相信孩子。要相信孩子作為一個生命本體,會有自己獨特的成長體系,而不是重複父母或其他人的路,孩子能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獨屬於自己的成長曆程和節奏。相信孩子的感覺,支持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親身體驗,相信孩子會成長為一個健康健全的獨特個體。我們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相信自然的選擇,相信信任的力量。

信任不是放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能借信任之名,對孩子不管不顧,跟孩子完全分離,我們要在孩子的生命歷程中做好引導和陪伴。

1、 父母的成長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孩子才可能做到。父母不把自己的人生強加在孩子身上,並且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給予孩子一個正面有力的引導和示範。

父母的人格不夠健全,不夠成熟時,再多的育兒知識都只能是知識,無法成為能力。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中說道:如果父母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夠自然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齡還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僅從自身出發,他可能更多地從自身著想,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著想。試想,如果一個家長成天生活在焦慮中,他眼中只有對孩子的埋怨,而沒有對孩子的信任,孩子怎麼能健康成長呢?家長要引導孩子,首先自己要先成長,成長為一個人格獨立而成熟的人。唯有家長人格健全了,才能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當成一個平等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人物品,用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只有家長人格健全了,有了足夠的自信獨立,才可能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獨立。

2、 父母的陪伴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高質量的陪伴相當重要,孩子其實不需要被教育,而是需要身心投入的高質量陪伴,言傳身教。主客體關係理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因為看見而存在。我們需要參與到孩子的生命歷程中,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體驗,看到孩子的存在。孩子在父母耐心溫柔的陪伴中,在父母欣賞肯定的目光中,漸漸發展出自信自我,發展出自己的獨特個性,發展出自己的獨特人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犯錯,會走彎路,這個時候,我們要相信孩子,跟隨孩子的節奏,給予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人的有些能力只有在試錯中才能得到發展,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信任的力量,孩子才能健康自信地成長,成長為自己獨特的模樣。所以,父母們,請放下你的焦慮,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孩子的引導者、陪伴者,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的。


舉人齋


孩子是我們一生最親愛的人,從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開始,責任和義務陪伴我們一生一世,對他們付出關愛,直到死仍然是放不下!所以,如果孩子對自己不信任,教育從此失敗,家庭不和諧教育不成功埋下隱患!

孩子並不是都對自己父母信任,尤其他們成長過程中年齡變化各個階段心態變化,由於我們望子成龍對孩子寄予厚望,有時候就會不知不覺管教嚴厲,而孩子卻反感在心!我們必須和孩子好好溝通,不停的變化自己的角色,像朋友像哥哥姐姐般,才能長久取得孩子信任!

孩子對父母信任就會聽父母教導,將來的人生會少走彎路!很少說有不聽父母話的孩子會生活得一帆風順!當然長大後在選擇工作上,對於文化比較低的父母又另當別論!孩子對父母信任,會讓家庭矛盾減少,家和萬事興是中國千年傳下來的文化精髓!

反之,孩子不聽話,不信任父母,專唱反腔的話,孩子自身的學習一般會毀掉!前途一般也會毀掉!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說餓不死!但多少犯罪分子就是從家庭不和諧不聽父母的話開始,到走上社會為所欲為!所以想方設法取得孩子信任,相信是每位父母都付出並努力的事實,至於結果不一定都盡人意!用佛學的話說:孩子都是前世的冤家,今世來討債了!所以,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千變一律為孩子!但是如今社會沒孝心甚至殺害父母的變態罪惡事故屢屢發生!

人生路上萬事莫強求!盡我們最大的耐心和親情,責任以及義務去對待孩子!千萬不要強行,尊重孩子的意見!當鳥兒飛起來飛出去是否還會記得回家的路,那可不是每個孩子永恆不變的!祝你全家幸福安康!


中國長江版的美人魚


對孩子信任是給孩子自信心,勇氣。孩子做什麼事都覺得新鮮,好奇也難,在沒有親身經歷時要去賞試首先要有人鼓勵支持,要放手讓孩子去做,相信孩子,不要綁手綁腳,不跌倒怎知道疼,不吃葡萄怎知葡萄酸?這是父母對孩子最直接的教導,讓孩子從中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