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歐洲普通人為何這麼慌亂

近段時間,歐洲媒體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歐洲陷入了自二戰以來的最大困境”。還有人說,戰爭時期還有能躲避戰火硝煙的中立國可去,而如今,卻沒有一個國家能躲得過病毒。

疫情對歐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是很多人失業,很多人薪水減少。作為高稅收國家,歐洲的福利一向不錯,而且歐洲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遭受過巨大危機,所以歐洲人普遍崇尚享受生活,“月光”亦是很正常,手上有點錢就和朋友聚餐,攢了一點錢就去滑雪、衝浪。因此,當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了習以為常的生活時,歐洲人才意識到:天啊,我們什麼準備都沒有!

《環球時報》記者最近與一位相熟的比利時出租車司機聊天,他說,出租車行業雖然沒有停業,但大家都不出門,當然也沒生意,沒有收入但每天還要吃飯,要交房租,真是痛苦極了。這名司機和他的哥哥一起,承包了一輛出租車,他白天開,哥哥夜裡開。疫情暴發前,他和哥哥基本上每個月有2000多歐元的收入,顧客主要是在歐洲議會上班的白領。好在哥倆目前還是單身,沒有孩子要養。

歐洲家庭一般都有幾個孩子,據記者觀察,三個孩子的比例很高,現在學校關門,孩子們都待在家。針對低收入家庭,歐洲多國都有孩子在校期間的餐食補貼,就是說,孩子可以花很少的錢甚至免費享用學校的食堂。但現在,孩子們的免費午餐沒了,家長工作也沒了。

幾天前,比利時電視一臺採訪報道了一個家庭——一位單親媽媽買了最便宜的麵包,孩子們每天吃兩頓麵包,她自己只吃一頓,餓了就喝水。這位母親說:“現在這種狀態還是好的,如果限制令繼續下去,我就連買麵包的錢都沒有了。”疫情前,她在餐館打工,現在餐館關門,她也失業了,沒有收入,3月份的房租還沒有交。

針對低收入群體,比利時政府想了不少辦法,最新出臺了幾項措施,比如儘快發放困難補助,向因疫情而失業的困難人員推薦園林類的工作崗位,向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農產品採摘工作等。

面對巨大的經濟與社會壓力,歐洲不少國家在推進退出限制措施,但疫情依然嚴重,不得不慎重行事。在比利時,相關的專家小組已經成立,他們的初步計劃是逐步放開限制,讓一些風險小一點的行業先復工,讓年輕人先開始工作,隨著疫情好轉,再放開娛樂場所及讓年長的一些人開始工作。

“生活還要繼續,光明就在前方。”13日,記者的鄰居感慨地說。這幾天正是復活節假期,復活節象徵著春天的來臨和希望的到來。趁著好天氣,很多人走出家門去公園踏青。他們沒戴口罩。並非不想戴,而是沒有,專家號召民眾自制口罩,並在電視及社交媒體上發佈瞭如何製作口罩的視頻。

一場疫情,帶來了太多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