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至暗時刻,擦亮意識之光

文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文雅

如果“人是一切的解决方案”,那么“意识”就是人类心智上的皇冠。

人们,正开始意识到,21世纪科学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就是更深入地认识人“心智”的生物机制问题。(——坎德尔, 奥地利裔美国神经科学家,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

产业观察:至暗时刻,擦亮意识之光

疫情当下,经济放缓,至暗时刻,当擦亮意识之光。

科学界预测,心智研究将成为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并且不再限于行为主义的研究,而是把视角盯住神经科学领域。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诸如知觉、动作、记忆、意识等问题,将是下一个千年规划中最具挑战的难题。其实也就是人们将更关注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也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已经不再满足于身边的客观世界,在不断的科技突破中,才能为人类寻找更多生存可能与发展可能。

所以,一直有寻找“风口”意识的人们,可以盯住数字科技与智能领域了。而“主体意识”强烈的人们,可以继续在自己擅长的产业领域加快突破、与网络科技时代紧密拥抱。

产业观察:至暗时刻,擦亮意识之光

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进程,人们的“意识”也在各种磨难中不断突围,重新认知这个新世界。

先知先觉的人们拥有敏感的意识和翔实的逻辑,从而更早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方式与文化表达。而绝大部分人,只有危机降临在身边时,才会形成“反应”。

以此可以看出,产业布局也存在如此现象。敏感的人们对各种风险和危机拥有强烈的意识,提早布局。而陷于产业链条中间、并且不太关注环境变化的企业,将会在每一次“风暴中”很容易就成为被卷入风暴中心的人。

产业观察:至暗时刻,擦亮意识之光

以目前“意识”来研究“意识”,是否能突破疫情带来的经济问题呢。

有人说,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形成意识的关键是思维。

思维又随着意识的可变性、主观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思维格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行为模式。意识一旦定势,思维就会定势。所以“意识的形态”是一个人的精神格局,也是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目前主流意识研究领域存在着两条相互独立的道路:心灵哲学研究道路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道路。

意识是可以成长的

当我们处在不同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说当我们处在不同的意识层面时,我们对意识本身和透过意识所感受与理解的世界的截然不同的。

正如阳明心学所说的几个境界:一开始的看山是表面的山,看水是表面的水,开始修行后内心的怀疑状态开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们自己赋予了其他意义),等修行圆满时看山就只是是山,看水就只是水。实际上这是意识不同层面——普通人、修行者、成就者、觉醒者的几个境界。

从个体意识到公众意识、国家民族意识,意识,都是可以成长的。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意识是生物需要反应机能进化的最高形态。意识的本质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人的趋利避害需要,进行主观思维和客观反应。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资本论》

产业观察:至暗时刻,擦亮意识之光

而中华民族的哲学,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也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引领着磨难中的东方民族的前进。

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理论,都是意识的产物。

当个体意识发展的阶段越高,它对外界的依赖性就越小。

而当意识达到高度成熟的时候,所有的物质都可能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也就是到达一定的“界面”,物质改变,变成以意识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意识”的无尽魅力。

所以,可以预见,当更多的个体意识成长为“民族意识”的时候,不管在文化层面、产业层面,忧患意识与更加全面的产业成长空间就会出现。

毕竟,人是一切的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