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中國疫情高峰期間,超三成受訪醫務人員受到失眠困擾

4月14日,一項發表在《精神病學前沿》雜誌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國疫情高峰期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醫務人員受到失眠的困擾。

4月15日,該論文《在中國發生COVID-19流行期間,三分之一以上的醫務人員失眠》的通訊作者、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針對部分醫務人員存在的失眠情況,已通過在線的失眠行為認知治療等措施進行干預,目前反映良好。

該論文研究的結果是基於1月29日至2月3日在中國新冠肺炎流行高峰期間,在線進行的一系列調查問卷得出的,研究人員使用微信社交媒體平臺收集到了1563名抗疫醫務人員的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這1563名醫護人員中有超過三分之一,即564人(36.1%)出現失眠,有可能發展到抑鬱、焦慮和出現壓力創傷的情況。

研究稱,在出現抑鬱的幾率上,失眠組明顯高於非失眠組,分別為87.1%和31%,尤其是在中度抑鬱(22.9%對2.8%)和重度抑鬱(16.7%對1.8%),差別尤為明顯。此外,兩組之間的出現焦慮和壓力創傷的比例差異也很相似。

張斌指出,36.1%的醫護人員出現失眠這一數據與非典暴發時的心理影響研究結果一致,在SARS期間參與抗疫的護士有37%經歷了失眠。醫務人員在整個疫情期間都在承受著難以置信的壓力。密切接觸的感染患者可能會將疾病傳染給他們,他們也擔心自己會傳染給家人和朋友。在這些危險的情況下,醫務人員在精神和身體上都精疲力盡,因此更有可能由於壓力過大而導致失眠。

“通常情況下,壓力導致的失眠是短暫的,只會持續幾天。”張斌表示,在臨床上,要防止的就是急性失眠逐漸變成慢性失眠。

張斌所在南方醫院也有兩批一百多位醫務人員前往湖北支援抗擊新冠疫情,目前院方已在線開展了一週的失眠行為認知治療等干預措施。“這是防止急性失眠慢性化的一個一線治療方法,目前收到的反饋效果都還不錯。”張斌對澎湃新聞表示。

上述論文還重點介紹了一些緩解睡眠障礙的應對策略,如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CBTI),其中包括睡眠衛生教育、放鬆治療、刺激控制、睡眠限制和認知療法。研究者還建議相關部門根據該研究所確定的風險因素對醫務人員進行篩查。

在此次抗疫期間,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還出現了哪些問題?此前張斌教授團隊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結果則透露了更多的信息。在調查的1563名醫護人員中抑鬱症狀(PHQ-9≥5)檢出率為50.7%、焦慮症狀(GAD-7≥5)檢出率為44.7%、失眠症狀(ISI≥8)為36.1%,應激相關症狀(IES-R≥9)檢出率達到73.4%。

張斌表示,通過這些調查,健康管理部門可及時獲取疫情期間不同人群的心理應激狀況,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