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走進古黃河沿岸的睢寧縣姚集鎮高黨村,除了錯落有致的青瓦白牆院落和整齊乾淨的康莊大道,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社區廣場上、稻蝦藕田間、工廠車間裡,一張張隨處可見的幸福笑容。
“咱高黨,3年實現大變樣!家家住進小別墅,貧窮的影子一掃光!” 高黨村原是睢寧縣經濟薄弱村。2016年以來,高黨村做強農業產業,建設“家門口工廠”,讓農民“穩得住、能致富”,成功入選首批“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去年,村集體收入達413.6萬元,村民幸福指數節節高,高黨變得真“高檔”。
產業興旺 村民富起來
村莊散,人心亂,貧窮落後名聲揚。一說起過去的高黨,村民們無不唏噓,“以前一畝地一年忙到頭到手就幾百元。小夥不好找媳婦,姑娘都往別處嫁!”
“要想脫貧致富,就得在土地上面作文章,最大化發揮土地經濟效益。” 村支部書記宋斌告訴記者,高黨村“把合作社建在支部裡”,由集體帶領種地,動員群眾流轉土地,再由合作社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讓村民們獲得“土地租金+勞務工資+集體分紅”等多重收入。目前,合作社集中流轉經營全村耕地95%以上,可吸納帶動50名低收入戶務工就業,人均年收入1.2萬元以上。
“什麼來錢種什麼。”為了打造高效規模農業,高黨村全村2800畝耕地,在村集體合作社的帶動下,建成艾唯農場、稻蝦基地等14個高效農業項目,發展優質果蔬、稻漁共生、花卉種植等,每年可為村集體一路帶來120多萬元收入。
今年58歲的葉謀邊是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以前一直在外打工。高黨村“百姓大舞臺”成立後,他回到家鄉參與其中,演小丑、唱快板,每月能領1000多元的補助。“現在吃喝不愁了!” 葉謀邊高興地說,“平時還能去獼猴桃種植基地、甜油廠務工,家裡4畝土地流轉出去,每年租金3200元。如今年收入能達6萬元,比以前翻了3番!”
去年,葉謀邊還承包了200畝的魚塘做藕蝦共養,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魚塘邊清理蘆葦等雜草,“現在藕發芽了,不把雜草除了會影響藕的長勢。”葉謀邊幹得起勁兒,眼睛裡滿是光彩, “以前這片都是荒地,被村集體改造成魚塘,現在這地兒就是我生活更富的希望!”
門口就業 生活旺起來
“從俺家到工廠,只要5分鐘。”在高黨村村委會對面,有一處配套建設的3000平方米高標準廠房,引進了紡織、鞋服等無汙染、勞動密集型的富民項目,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村民王蘇正在二樓的威斯汀服裝廠給裙子做著卷邊的活,“俺家就住這後面。”王蘇往窗外一指,窗外高黨村的美景盡收眼底。樓下廣場上有老人正帶著孫子玩耍,廣場北面便是一排排整齊乾淨的鄉村小別墅,她的家就在其中。
不能外出務工曾是王蘇一度頭疼的問題。家中有一位多病的父親和3個未成年的孩子,僅靠丈夫一個勞動力和3畝多地的土地租金,生活多多少少有些吃力。2018年,王蘇在村裡的介紹下來到威斯汀服裝廠工作。
高黨村引進的威斯汀服裝廠,年生產出口服裝約36萬件,貿易額8000萬元,可帶動300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致富,人均月收入達3500元。
“現在既能在家照顧孩子,又能在家門口掙錢,真的很幸福。” 王蘇說,“兩個上了學的孩子還有助學補助,讀小學的兒子每學期補助750元,上幼兒園的女兒每學期補助500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以產富民、以民促產”,除了建設“家門口工廠”,高黨村還積極打造“手工藝工坊”,挖掘本村老藝人、老技藝,通過重建作坊新址、升級工藝配套等,統籌做好社區老酒坊、甜油坊等手工作坊原料採購、生產、宣傳、銷售等工作,讓“家門口”就業多樣化。
“老李的甜油老劉的酒,高黨產品走向了大市場!”高黨甜油坊有著百年曆史,在現代化流水線生產調味品的今天,油坊主人李乾彬至今仍堅持傳統工藝曬制。宋斌介紹,村集體投資了60萬元,改擴建800平方米甜油坊曬場,現有釀缸150口,年產量15萬斤,每年為集體增收30萬元,可帶動20餘名村民就業。
同樣,有著300多年曆史的高黨老酒坊,年產濃香白酒5萬公斤,可吸納13人就業。“咱們高黨的老酒坊、甜油坊遠近聞名,不僅推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還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真是‘旺’上加‘旺’!”
宜居宜遊 鄉風美起來
行走在高黨村中,家家戶戶庭院有樹,門前有花,孩童歡快嬉鬧,老人悠閒養神,好一派祥和自然的鄉村美景。隨便走進一戶人家,兩層小樓乾淨整潔,客廳窗明几亮,臥室廚房敞亮大方,電視、空調、洗衣機等電器傢俱應有盡有,怪不得高黨村人人都說“住得比城裡還好”。
“集中居住前的高黨村可不是這樣。”宋斌笑道,“以前村子散落,道路都是爛泥路,村裡連路燈都沒有,房子也多是磚木結構泥瓦牆。用快板書《俺的家鄉叫高黨》裡的話來說,就是‘道路狹窄似羊腸,上學看病費周章,天熱蒼蠅到處飛,下雨汙水滿地淌。’”
高黨村原來的莊體佔地720畝,集中到新社區居住後,只用地220畝,而且“吃住行學醫”各類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一路走來,社區商業街、籃球場、幼兒園、養老服務中心、衛生室依次映入眼簾,公園綠地更是景美水美。還有汙水處理廠、沼氣站,實現了汙水高效化處理、環衛一體化保潔,徹底改變了以往“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的舊貌,宜居宜業宜遊,讓人來了就不想走。
發生巨大改變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面貌、鄉風民風更是大步提升。
在“百姓大舞臺”,幾位舞蹈演員正身著演出服進行排練,“現在物質生活條件好了,也要注重精神生活上的滿足。我們表演的節目,大家都愛看!”村民演員開心地表示。
在村部,記者看到了10條村規民約、社區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這是高黨村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通過居民大會討論決定出臺的。村裡還定期開展“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激發居民學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精神自覺和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
“這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好日子啊,今後一定還會越來越好!” 宋斌動情地說。
本報記者 何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