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方舟子輪番蹭象棋熱點,終獲聯合國、網友打臉,大快人心!

文丨曹镜明

题丨象棋被印申遗6次,获方舟子的大力支持,被联合国和网友轮番打脸

印度、方舟子轮番蹭象棋热点,终获联合国、网友打脸,大快人心!

象棋作为我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与国际象棋及围棋并列世界三大棋类,早在二〇〇八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这样一个在我国传承数千年的古老益智类游戏,居然被印度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次,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非遗项目每两年才能申请一次,也就是说早在十二年前,印度就已经再打我国象棋的主意啦。

追溯到国内的舆论环境,方舟子这个打假超人映入网友眼帘。

什么意思?早在多少年前,方舟子就曾公开声明:“象棋是印度发明,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过大象!”一方面,在为人可以无知到这种地步而感到震惊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着实证明这个“打假超人”实在没什么技术水平,连一个网络喷子都谈不上,连最起码的一点爱国情怀和基础常识都没有,仅为了博人眼球,无所不用其极!

印度、方舟子轮番蹭象棋热点,终获联合国、网友打脸,大快人心!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许慎著有《咬文嚼字》一书,曾明确提及到“豫,象之大者”。什么意思?豫,为我国河南省的简称,意为“盛产大象”,甚至从象形文字的角度分析:豫字,就是由人牵着大象的图像,演进而来。

包括在一九三五年出土的殷墟王陵东区就曾发现“大象坑”,从动物的残骸中可以找到不止一头大象的痕迹。而殷墟王陵东区的位置就在河南省安阳市,再结合许慎《咬文嚼字》一书中的记载,无疑为“豫,象之大者”砸下实锤,证明我国古代盛产大象。

印度、方舟子轮番蹭象棋热点,终获联合国、网友打脸,大快人心!

注意,虽然在象棋上有明确的“楚河汉界”的字样,但决不能证明象棋是诞生在刘邦和项羽争霸之后。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如此可追溯至黄帝时期。

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艺术都是经过后世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获得永生。

就以象棋为例,有若干文献足以证明,早在刘邦项羽时代之前就已存在,在这之前或许可以称作“孕育期”,而经过刘邦项羽时代的催化,已然达到“成熟期”,也就是在棋盘的设计上和游戏的规则上逐渐被人广为接受,而后的时代为鼎盛和传承期。

那么作为中华文明的后人来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继续传承和发扬象棋这种传统益智类游戏!

印度、方舟子轮番蹭象棋热点,终获联合国、网友打脸,大快人心!

至于印度为何轮番蹭“中国象棋”的热点呢?

因为在印度也存有一种已然失传的棋类游戏——恰图兰卡,不管是旗子的设计上,还是走法上同“中国象棋”都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有识之士指出“其实恰图兰卡更像是国际象棋,仅是印度在蹭中国象棋的热点”。

当然,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毫无实际意义的争论。正如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永远也甭想让寄生在身上的跳蚤停止吸血。恰图兰卡,作为一种已然失传的传统棋类游戏而言,不管是对世界,还是印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大,或者说是远没有“中国象棋”的意义大。因为历年来,我国都致力于推广“中国象棋”,一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现成的“果子”,岂有不摘的道理?

印度、方舟子轮番蹭象棋热点,终获联合国、网友打脸,大快人心!

尤其最令人气愤的就是方舟子等人的推波助澜,在舆论上的恶意引导。当印度不怀好意的恶意碰瓷的时候,居然引用毫无根据的、片面的、未经证实的言论来作为自己的观点来标新立异,刻意塑造自身“打架”形象:

1)象棋起源印度,是通过丝绸之路带来中国的(这个成为方舟子的结论)

2)中国没有大象,不可能是中国发明的(这个成为方舟子的分析)

如此看来,不可谓不滑天下之大稽!这就是“方舟子”的嘴脸,刻意包装人设,做知识的搬运,最为狗血的是毫无民族归属感,也不管搬运知识的对错,简直就是个粗糙的利己主义者,绝对连精致都算不上,最起码连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都没有。

印度、方舟子轮番蹭象棋热点,终获联合国、网友打脸,大快人心!

面对印度,以及方舟子类粗糙的利己主义者嘴脸,不要说我们国家、民族内部的群众呼声啦,就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看不过去,公开回怼印度“中国字不认识吗?”

最后希望我们国家、民族多些“文化保护意识”,保护好我们文化古国的文化传承,不光要做经济发展上的巨人,更要做精神发展上的巨人,用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的奔跑起来,超越其他国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

作者自荐:

1)《惊雷》是翻遍《道德经》写的?是老子给你底气,如此口出狂言?

2)杨坤diss惊雷:是迷之自信的认知错觉,还是人们愈加不能接受批评

3)许可馨还没结束,又来个黄嘉毅!看看老辈爱国情怀是如何报效祖国

4)高晓松国籍问题,映射而出的“是不是自己人”的文化归属问题

本文系【曹镜明】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