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道德經

道德經裡句句珠璣,但是細看會發現讀起來有跳脫的感覺,而且很多同一個段落裡前後說的不是一個層次的內容,再分析道德經現有的版本最早的是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但是隻有2000餘字,不分章節,其次是馬王堆漢墓帛本道德經,分兩部分,德經,道經,依然不分章節,從河上公版本和王弼版本之後開始分章節,而過去書籍均是刻於竹簡之上,竹簡很容易把次序打亂,而且秦朝時,發生了“焚詩書坑術士”的事件,道德經是如何躲過那次浩劫的?再觀察從帛本到現在2000多年的歷史文章基本穩定,雖然一開始沒有分章節,後來分章節了,可是內容基本對應。可是從秦朝前後道德經變化的最為嚴重。因此我推斷道德經原本是一篇完整的長文,但是在特殊時期,被打亂改頭換面保留了下來。而後我不拘泥於道德經的形式,重新組合力求恢復道德經的原貌。現把第一段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各抒己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歡迎大家各抒己見,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