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瓦罐坟”,老人年满60就要被送进墓穴,送一餐加一块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虽然存在着许多压抑人性和陈规陋习,但是却也很早地就将人的一些美德作为道德标准规定下来,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周礼》中把“孝、友、睦、姻、任、恤”规范为六行,即人的六种基本美德,以此来教化百姓。

历史上的“瓦罐坟”,老人年满60就要被送进墓穴,送一餐加一块砖

以“孝”为首的道德观念一直在传统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直到今日我们还流传着“百善孝为先”的俗语。然而这样的主流观念下,却也流传着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残忍陋习,“瓦罐坟”即是其中之一。

父母年迈,择坟抛弃

不同于赡养孝顺父母的主流观念,据说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一种认为人一旦年迈到一定地步,失去了生产劳动的能力后,就会被子女抛弃的怪现象。在民间颇有流传的“瓦罐坟”就是这种思想观念作用下的怪异产物。

所谓的“瓦罐坟”就是指子女要把年满60岁的父母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就要加上一块砖,直到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完成了安葬。

这样匪夷所思的传闻却不仅仅是某些地区的事情,实际上在中原地区、胶东半岛乃至于海外的日本都有相关的故事流传。那么,为何会有这种如此残忍的习俗呢?

生存压力,成因可能

相比于当今社会优厚的生活条件,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其实普遍相当拮据困难。

历史上的“瓦罐坟”,老人年满60就要被送进墓穴,送一餐加一块砖

一个家庭能否生存繁衍下去,很多时候主要取决于家庭劳动力的多少。当一个人步入晚年后,不可避免的就会带来劳动能力的低下,这对艰难的底层民众来说,往往意味着苦难的加重。

古代社会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医疗条件的落后,人类的平均寿命远远比不上今天社会,在家庭劳动力出现短缺的情况下,迫于生存压力,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往往因此而被触发。

或许是出于劳动力不足导致的生活空间被压缩这种状况的考虑,古代的社会往往难以实现“老有所养”,甚至出现不得不牺牲老年人来维持青少年的生存的情况。

“瓦罐坟”的习俗形成与低下的生产情况息息相关,在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行为其实颇有种无奈的心态。

虽然成因上确实有“瓦罐坟”出现的可能,但是真实的历史中,情况到底如何,探究起来其实要复杂得多。

历史上的“瓦罐坟”,老人年满60就要被送进墓穴,送一餐加一块砖

真假难辨,史无明证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常常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许多残忍的事情,话虽如此,但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普通动物,让人抛弃双亲并演化成为一种习俗,毕竟还是有点灭绝人性,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关于“瓦罐坟”的传说不一而足,但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史书中并无见过任何相关记载。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儒家思想占据我国古代思想主导地位后,孝养双亲就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不容辩驳的事情,著名的“二十四孝”里,还出现了郭巨这种宁愿埋葬儿子来减轻家庭负担,也不愿意伤害老人的孝子故事。

史前习俗,犹未可知

虽然在史册记载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关于“瓦罐坟”的任何记载,但是近代以来的一些考古发现却无意中说明,这一切并非是空穴来风。

根据一些考古发现,考古学家确实发现了一些与传闻吻合的“瓦罐坟”遗迹,似乎说明了这确实是存在的。

历史上的“瓦罐坟”,老人年满60就要被送进墓穴,送一餐加一块砖

对此,一些学者认为考古发现与传闻所说存在差距,并不能直接说明“瓦罐坟”的存在,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发现的遗迹年代久远,即使中国古代确实出现过“瓦罐坟”,也是在遥远的史前时期。

要知道,中国存在文字记载的历史也不过几千年,人类的存在则要久远得多。在伦理观念还没有形成文明的时代,史前社会是否存在这种习俗确实令人难以断言其存在的真伪。

历史上的“瓦罐坟”,老人年满60就要被送进墓穴,送一餐加一块砖

小结

在生产力越是发展迅猛、文明越是发达的社会,每个人的处境就显得更为良好。单纯功利而言,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被厌弃是难以根治的社会现象,但从人类的伦理观念出发,“瓦罐坟”的存在无疑是对文明和社会的一种巨大冲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