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遍地蠻荒到枝繁葉茂:中國基因檢測“簡史”

从遍地蛮荒到枝繁叶茂:中国基因检测“简史”

对于基因检测的未来,行业参与者应当有信心!


文:稿王 编辑:说不得

2001年,上海的邯郸路还远没有现在这么热闹。这年10月的一天,路边的一家门面里,一台电脑显示器朝外放着,一旁的男人在不断吆喝。

即使是在中国的“经济之都”上海,那时家里有台电脑也不是太常见的事情。不一会儿,电脑前就聚拢了不少人,男子一边吆喝着:“只需要知道你的名字,就可以算命运、算婚姻、算财运,每次3元,不准不收钱!”

电脑,从那时候起开始替代盲人,成为算命业的主力军。

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学麻衣神相的可能记不住五行称命。但电脑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将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的各类算术书籍整合到一起,结合易经、万年历等,真正做到“鼠标一点、命运在眼前”。

不得不说,电脑算命的出现加速了“算命”这个传统迷信行业的消亡。计算机的普及让人们开始怀疑:数据收集和整理再加上一定的算法,真的就能“推测”出个人命运?于是不信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但太阳底下的没有太多新鲜事。电脑算命出现后不到10年,另一种更高科技的“算命”方式,再一次收割了不少人的钱包。

2009年,一种叫“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技术悄然在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城市流行开来。这种检测号称能够测出孩子早恋、酗酒、网络成瘾等60种基因,看清孩子的未来。

“天赋基因检测高级套餐”4880元一位,不需要电脑,也不需要技术人员,家长只要把孩子的口腔内壁黏膜刮下来寄回总部,就能得到全套的基因检测报告。根据天赋检测结果,再由天赋管理专家提出个性化培养模式。

据说,天赋基因检测的准确率在90%以上。

从遍地蛮荒到枝繁叶茂:中国基因检测“简史”

这种被舆论称为“基因算命”的新技术很快就遭遇了打脸。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者、牛津大学WalterBodmer教授明确表示:“那些号称可以利用基因检测天赋、性格的公司都在说谎。”

“基因检测”,21世纪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之一,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以这样一种不怎么光彩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1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直到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世纪”到来的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依旧是个神秘的存在,原因很简单:10年了,这个计划都没能完成。

从遍地蛮荒到枝繁叶茂:中国基因检测“简史”

大部分人不知道基因组计划是干什么的,对于基因检测更是无从了解。其实在国内流行“天赋检测”之前,美国就已经出现了专业的商业基因检测公司。

2008年,美国Navigenics公司在纽约SoHo区开出了第一家基因检测店。顾客花费2500美元,通过采集唾液样本,就可以得到一份自己的基因报告,包括和18种疾病基因的匹配情况,如乳癌、心脏病、早老性痴呆等,以及预防这些疾病的方法。

根据绘制好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寻找不同疾病对应的特殊基因点位,从而预测疾病的发生,这是基因检测最理想的实用场景。然而基因和疾病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且并非一成不变,要做到准确预测难度极大,至今尚无成熟的方案。

但是,针对个别位置比较明确的基因进行检测,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当某些基因对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针对这一类基因进行检测变得更加必须。

当好多家长还在热衷于给孩子“测天赋”的时代,针对准妈妈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已经在国内开始了应用。最早开展检测的项目是地中海贫血、血友病和唐氏综合征。

这三种都是典型的遗传病。我国较常见的α地中海贫血,是因为位于第16号染色体上的三种大片段缺失所致;甲型血友病是X染色体200多种点突变、80多种大缺失造成;唐氏综合征,则是染色体数目异常。

对于这三种比较明显、且对人危害较大的基因异常,基因检测能够很容易地识别出来。而且,早在1997年,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可以实施对胎儿的“无创”检查。

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在香港回归那年公布了一项重大发现:孕妇的血液中含有少量胎儿的游离DNA。这样只要抽取准妈妈的血液,就能为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万事俱备,还欠东风。要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花了近30亿美元,用了13年的时间,原因就是当时的基因检测属于第一代的老技术。这样的成本和耗时,即使能够成功进行产前检测,恐怕也难以打开市场。

卢煜明教授有个朋友,他是当时美国illumina公司亚太日本区测序市场的负责人周代星。illumina公司在2006年时研发成功第二代测序仪,不仅速度快到三四天就能完成前人花13年才做完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而且成本也能降到千元人民币的级别。周代星觉得,这种新型的测序仪正好可以用于准妈妈的无创产检基因检测。

从遍地蛮荒到枝繁叶茂:中国基因检测“简史”

(卢煜明(左)与周代星(右))

通过卢、周二人的通力合作,2008年4月,NIPT检测得到了双盲试验的认证,结果百分之百准确。

NIPT很快就开始推向市场,国内基因检测行业进入了商业化的蛮荒时代。


2


2014年2月9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原国家卫计委的一则通知,让野蛮生长了多年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第一次曝光在众人的眼皮底下。

从遍地蛮荒到枝繁叶茂:中国基因检测“简史”

这份文件表面看平淡无奇,只是要求基因测序诊断相关产品要按照医疗器械那样,进行申请注册,经批准后才能销售使用。

但文件折射出的现实却是让人吃惊的:临床上已经应用了多年的测序仪、基因检测试剂,竟然都是无证无照的三无产品?

政策下来得太快,让行业参与者手足无措。按照惯例,如果要走医疗器械申请的流程,从申报到批下来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这还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一旦中间有所变故,岂不是全行业都要停摆?

官方的这则通知,在当时被舆论视作基因检测行业的“死亡证明”。

不过,关上大门的监管部门,很快就开了一扇小窗。2014年3月,原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开始接受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开展NIPT业务较多的贝瑞基因、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在各地纷纷申报了试点应用资格。

2015年6月,第一批108家试点单位获批,同时NIPT业务也被严格限于进行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的筛查。这三种对应的都是会导致智力低下、身体畸形等严重出生缺陷的遗传疾病。

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基因检测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2016年11月,原国家卫计委发布了正式文件,取消试点,改为“所有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所都可以开展NIPT业务”。

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NIPT完成了从监管盲区到全面认可的完美转型。

政策的打通并不意味着行业参与者的全面开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NIPT行业已经形成了几乎固定的份额格局:贝瑞基因、华大基因两强分别占据约40%,其他的20%市场则由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安诺优达等瓜分,其他企业已经很难插足。

从遍地蛮荒到枝繁叶茂:中国基因检测“简史”

(据天风证券研究报告)

头部企业的实力也不尽相同。2017年3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NIPT相关检测试剂盒的注册指导文件。国家一般给予NIPT检测试剂5年的注册期,期满之后,需要提交相关证明文件,才可以延续注册。

从2014年国家要求相关产品全面注册开始算起,首批上市的NIPT检测试剂盒陆续到了5年的门槛上,面临延续注册或者到期退市的问题。

国家药监局对延续注册的要求是:上市后搜集至少10家临床机构、总数不少于10万例的临床使用数据。

据了解,目前能够满足“超10万例临床使用”、能直接延续注册的,只有贝瑞基因一家。其他企业的产品,则需要走流程重新申请注册。

4月15日,贝瑞基因发布了《2019年年度报告》。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6.18亿元,同比增长12.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91亿元,同比增长45.70%,连续3年实现25%以上的增长,顺利完成2017年借壳上市时的三年业绩承诺。

2020年,贝瑞基因的另一块基因检测业务:肿瘤早筛产品有望以特检的形式在国内几十家医院落地,而NIPT的市场需求正在迅速向普筛发展,早已遍地开花。

对于基因检测的未来,行业参与者应当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