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12】鬱正民:郁達夫百年祭語

【“纪念抗日英烈郁达夫”专栏编者按】

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胡愈之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自1985年在北京和富阳两地举行纪念郁达夫先生殉难四十周年座谈会以来,郁达夫烈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在抗战胜利的纪念日里,我们特别推出了历年来郁氏后人及家乡人民的纪念文章,以资更好地体现“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断地去拥护、爱戴、崇仰”的理念。

郁达夫百年祭语

郁正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也是中国经历八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故乡浙江富阳郁达夫研究学会的同志,约我赶写一篇纪念缅怀的文章。作为郁达夫的女儿,我想光是谈一些家庭琐事,太没有意思了。故根据我过去搜集的一些资料,选了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几件事来作些介绍。这是因为,所述的这几件事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其中的有些当事人乃至他们的后裔,与我保持一定的联系。介绍的目的还在于,体现了郁达夫的政治态度和对朋友的诚挚友谊,以便让天下后世从另一个侧面,看到郁达夫丰满的血肉之躯。

《郁达夫之死》电视剧问世,从画面上看到先父遇难惨状,使我悲愤填膺,泪流滚滚!有感而写诗数首于本文最后一节,作为对先父的悼念和家祭。

一、郁达夫与战时的史迪威

一九三八年八月,郁达夫应郭沫若之邀,到武汉出任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四月七日李宗仁将军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前线取得台儿庄大捷。四月十七日郁达夫等四人组成政治部代表团,与盛成等人组成的全国文协代表,离开武汉前往徐州前线劳军。

郁达夫等抵达徐州后,下榻花园饭店。此时,美驻华领事馆武官史迪威上校也赶到了徐州,与郁达夫、盛成同住一个旅馆。他是专程前来调查台儿庄大捷经过的。但他到了徐州后受到阻止,无法前往台儿庄,原因是鉴于有几位意大利记者到前线窃取军事情报,政治部已下达密令,禁止外国记者和军官到前线去。

四月二十三日早晨,盛成在园子里遇见史迪威。得知史迪威的困难后,便找郁达夫商量。郁达夫认为此事至关重要,立即拉着盛成去见李宗仁向他反映史迪威的要求。李宗仁十分高兴,在郁达夫和盛成陪同下,当天就会见了史迪威,并在政治部正式代表郁达夫的默认答应了史迪威去台儿庄考察的要求。

在考察中,史迪威为中国军队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所感动,相信中国将在坚苦卓绝的对日战争中取得胜利。他决定起草一份详细的视察报告,向美国国内介绍中国台儿庄大捷的战绩。正是由于郁达夫的当机立断,促成了史迪威和李宗仁的见面和随后的台儿庄之行。并使史迪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详细报告,从而在美国政府和军方中引起强烈反响,开始重新考虑对中日站战争观望的政策。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开辟了滇缅公路,物资、药品由国外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和前线。曾经把这条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郁达夫为抗战作出了特特殊贡献,最后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郁达夫和一位奥地利艺术家的友谊和交往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星洲日报》“晨星”栏中,发表了署名郁达夫的这样一篇文章。介绍雕刻家杜迪希(Karl Duldig)。

雕刻家杜迪希,本来是奥国维也纳人,今年三十七岁。去年,反犹艺术的魔王希特勒并吞了奥国之后,我们的这一位艺术家,也就和许多的其他犹太系艺术家一样,被放逐到国外来了。他进的学校是维也纳的那一个有名的造型艺术院。在学时,他就是一个有名的运动家。身体结实,感情丰富,以他的那一种体魄,若叫他挥动斧凿,向大理石花岗石的细致的凝合体里下起手来,自然会有绝好的波纹线条,迎刃而出现;他实在是一位天生成的雕刻家。

杜迪希是个不平凡的人,心地善良,他虽曾遭受侵略者给予许多痛苦,然而仍不厌恨任何人。他说:“我不愿使我心中存有厌恨他人的意志,我常爱好所会见到的人。因为我感觉到,‘厌恨’这种情绪是不文明,不进步的表现 。”

杜氏一家于一九三九年冬天到新加坡的。第二年秋天,九月一日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九四○年秋,杜氏一家来到了澳洲。走以前,郁达夫为杜氏一家饯行,饭后还写了送行的诗句:

烽烟迷宇宙,此去复何之?

客里难为别,相期会有时。

送杜迪希先生行

郁达夫 时同客星洲

一九四0,八月七日

此外,郁达夫还写了两张介绍信,一张是钢笔写的,另一张是介绍信的英译,有郁达夫的英文签名。

杜迪希(Karl Duldig)先生,系奥国之名雕刻家,此次被希特勒所逐,先来马来西亚,达夫曾与友善,并为介绍雕刻工作。此次去澳洲,深望我国同胞,能加以爱顾。此间胡文虎、文豹先生,曾乞以为塑铜像也。”

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在河南新乡市侨联宴请一位由澳洲归来探亲的华侨。席前,我拜托他带去一封中文信到墨尔本,请他找到雕刻家杜迪希,并请他翻译讲解这封信,向我父辈的国际友人致敬。

不久,我接到杜迪希女儿的来信,寄来全家的照片,和杜迪希雕刻精品的画册。这些年来,他创作了很多雕刻名作,对澳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墨尔本几处著名的建筑物里都有他的雕刻作品。

虽然,杜迪希已经作古,当时曾给我发来讣告,可我不能前往,只是发了致哀的唁电。至今每年圣诞节我和他女儿(也是教师)都互寄信件和贺卡。

从这一段佳话看,可使后人看到郁达夫对友人真挚热忱的情感。

附:一九八四年五月,我的中文原信底稿。

敬爱的杜迪希先生:

我在中国新文学史料八三年四期的一篇文章上——“郁达夫同杜迪希的交往”知道了您当年在新加坡与郁达夫的深厚友谊。同是异乡客,漂流在天涯,患难之交,更值得纪念。

我是郁达夫的女儿,名叫郁正民,现年五十七岁,一九五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一九五六年又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研究生。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执教,现在是生化教授。我热爱我的专业,热爱我的教师生涯,我以全部精力从事于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

我父亲的著作,近年来整理出版了不少,我的几位兄弟们有的在老家,有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工作,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编辑工作。

在老家,浙江富阳,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建立了纪念郁达夫的亭子。由于富阳县山清水秀,已开发为旅游胜地,中外游人,络续不绝,因此到郁达夫故居访问的人也很多。使我深深感到,文学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永远是属于人民的。后人的纪念和敬仰,将告慰于父亲郁达夫的在天之灵。

敬爱的老先生,随信带上我亲切的慰问,祝愿您健康长寿。希望我有机会能够访问澳大利亚,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我的理想能成为现实,我一定亲自登门拜访。

郁正民于河南新乡

河南师大八四年五月

三、老舍等人联句赠郁达夫

一九四○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困难时期。汪精卫已投降日寇。王昆仑这时是“中苏文化协会”的负责人。这年三月二十七日,他在重庆中一路“中苏文化协会”宴请苏联和中国作家,借此机会进一步发动文艺界人士投入抗战。出席宴会的作家济济一堂,慷慨激昂。大家在会上谈起了远在印尼的郁达夫,觉得他不能参加聚叙,很是可惜。王昆仑提议联句作诗寄给郁达夫,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惦念。

于是,老舍,郭沫若,孙师毅与王昆仑四人即席联句,写成这样一首诗:

莫道流寓苦(老 舍)

天涯有客孤(郭沫若)

举杯祝远道(王昆仑)

万里四行书(孙师毅)


四、悼念先父郁达夫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当时孟军尚未接受先父居留地印尼苏门答腊。残忍的日本侵略者以降兵身份竟敢于八月二十九日夜晚将先父杀害。那时我们子女均不知先父被害详情。《郁达夫之死》问世,从荧频上看到先父遇害惨状,使我悲愤填膺,泪流滚滚。再看还有一些日本人在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五十周年后仍不承认侵略之罪,实在令人怒不可遏。今有感写诗数首,作为对先父的家祭——

早年留学去扶桑,归来《创造》赋诗章;

全民抗战烽火起,投笔劳军台儿庄。

星洲日报写评论,号召华侨捐资勤;

国难浪迹南洋岛,移名改姓赵廉君。

日本投降传佳音,侨领欢庆举杯频;

最惨先父遭厄运,降兵枪下成亡魂。

历史已去事作古,仍有日人改史书;

国仇家恨重勾起,还我父亲郁达夫。

注:《创造》,即创造社。郁达夫由日本学成归国后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友人共建创造社,从事革命文学运动。

一九九五年于新乡河南师大

(郁正民:原配孙荃所生次女,原系河南师大教授)


【专栏12】郁正民:郁达夫百年祭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