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精美珍稀的布幣賞析

第一、【三孔圆首布币】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时洪遵 《泉志》 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六种精美珍稀的布币赏析

第二、【连体布币】布币起源于农具“钱”。《诗经·周颂·臣工》云:“命我众人,序乃钱铸,奄观锤艾。”孔颖达引《说文》注曰:“钱,铫,古田器。”而《说文》对铸的解释也是“一日田器”。钱和铸都是用来耨草的农具。


钱形状如铲,上端有銎,可垂直安装木柄。铸类上部有孔,用于横向安装木柄。最早的原始布币与农具钱十分相似,形体较大,上部厚,刃部薄;上端有銎,中空;銎延伸到钱身中上部,背部有加强承受力的隆起的脊。


早年的金属农具为数不多,从金属冶炼到农具制作,凝结了较多的劳动,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在社会成员中相互让渡,较之牲畜、谷物,便于携带和保存,于是,它从普通交换物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然后逐步演变,成为形制稳定的金属铸币。以往人们认为布币由铸演变而来,布铸同音,可以通假。


但从考古研究来看,钱、铸是两种造型和用法截钱有别的农具,原始的布更接近于钱(铲)而不同于铸。也有研究者认为布币由另一种农具耒发展而成,因为未有两齿,形状与布币的两足接近。但耒是木制而加装金属的来头,金属耒头与布币的形状相去甚远。原始布币的中空銎,以及刃部平面略内凹,也与耒的形状不相衔接,原始布不可能没有它的金属器母本。


六种精美珍稀的布币赏析

第三、【 春秋时期 布币 】

六种精美珍稀的布币赏析

第四、【战国 三孔布币】布币铸行的地区,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大体相当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辽宁的一些地方。出土的分布明显地反映了布币流通的地域性。除此之外,传世和大量出土的布钱中还有一种长形平肩方足布,首部有穿孔,大小两型,大型的钱文一般释为“抚比当忻”,小型的钱文为“四比当忻”,其意思为“大币当忻”,“四(小)币当忻”。

六种精美珍稀的布币赏析

第五、【空首布币】大币背文有“十货”两字,据有人考证,这是标明大布一枚值楚国铜贝(蚁鼻钱)10枚(也有人认为其文释作“七”,意为7枚)。忻布出土的地点主要在今浙江、江苏、安徽、山东一带,人们倾向于认为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铸币。但是1983年河南新郑城关大吴楼村,郑韩故城外廓城墙内一处东周时期的铸铜作坊遗址中,出土三套忻布陶质钱范,两套为“抚”布,一套为“四”布的连足布。这一发现引起钱币学界的关注,对忻布的铸地和国别形成两种不同看法。

六种精美珍稀的布币赏析

第六、【 鎏金金布币】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铲形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之为空首布。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而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科就是农具铲。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

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艴、釿、东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六种精美珍稀的布币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