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你認為薛寶釵是一個明理的人還是一個陰險的人?為什麼?

當代詩人李秋忠


我認為薛寶釵是一個明理的人,同時也是一個陰險的人。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形象。

魯迅說,至於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紅樓夢》塑造人物就是這樣。紅樓女子都像真人,而不是完人,她們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缺點。 表面上正統淑女,骨子裡流著商人唯利是圖的髓,是薛寶釵這一典型形象的根本特徵。

薛寶釵品格端莊,容貌美麗,舉止嫻雅。她才華出眾,學識淵博。她溫柔懂事,待人知禮。她恬淡、寬厚、豁達和知書達禮;她的好人緣是公認的,在賈府上下,她得到的讚譽之詞最多。


薛寶釵情商最高,卻最無情。薛寶釵最理性,最現實。理性的冷靜使她品格端方的大家儀態,籠罩著無情的色彩。她對自己也無情,她裝愚守拙,寧可泯滅自然天性,生生地要求自己隨時俯仰,隨俗媚俗。

對待自己的情感,寶釵也能做到無情。她的一生只為那場婚姻。她總能將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她巧妙地排擠黛玉。一步一步地奔向那個目標。她的所有人情練達都因這個目標而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將她本該有的朝氣和靈性完全掩蓋。她毀心棄性,喪失自我。她人格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人性的悲哀。

薛寶釵表現得豁達大度,卻功利心最重。她盡力維護利人形象,細思她無利不起早,每一次幫助人,無不有利於他心中那個目標:長期住在賈府,最終嫁入賈府。

史湘雲要開社做東,寶釵資助她辦螃蟹宴,順便請賈母等人賞桂花,獲得賈母誇讚;她送禮物連趙姨娘也不落下,賈環遊戲耍賴,她訓斥鶯兒。贏得趙姨娘的高度讚譽,獲得她在賈政面前美言,進而影響賈政對寶玉擇偶的決策。

寶釵特別會做人,賈母給她慶祝15歲生日,她就在點菜點戲時哄賈母開心。元妃省親要她做詩,她就寫詩道“自慚何敢再為辭”。她聽說金釧自殺,馬上趕去安慰王夫人,指鹿為馬地說金釧是貪玩落井。看上去這麼與人為善的人,你能想像她不失歹毒心腸?在紫鵑試寶玉,寶黛愛情公開後,她們娘倆組團欺負黛玉,她甚至拋出求老太太把黛玉嫁給她哥哥的威脅,開玩笑?她們薛傢什麼事幹不出來?

她表面盡力維護一個標準的封建淑女形象。卻天天沒遍數地往怡紅院跑,而且一坐半夜不走,以至於丫鬟們反感;在賈寶玉午睡的時候,她不但不迴避,還坐在床頭繡鴛鴦肚兜。

為了達到目的,她不顧底線。對待他人,寶釵的冷靜與理智令人驚異,王夫人尚且對逼死金釧感到不安;無惡不作的薛蟠也為好友柳湘蓮傷心。薛寶釵在這兩件事上的反應卻是無比冷靜,沒有一點憐憫與同情,一心只想著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頓做生意的家人。

她在滴翠亭金蟬脫殼全身而退,卻讓無辜的黛玉在下人中更失人心。這損人利己的行徑徹底暴露了她人性中的虛偽與冷酷。封建禮教期望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鮮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憐而可卑的本質。

在那場騙婚鬧劇中,她任由家長將嫁衣披在自己身上。怎奈寶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最後遁卻紅塵,留下寶釵獨自品味金玉姻緣帶給她的淒涼。


伴讀紅樓夢


也許是我對《紅樓夢》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認識上,所以從書中的字裡行間中,我感覺並沒有看出寶釵是個陰險的人,相反,我卻認為寶釵是個很明事理的人,處事低調大度,以大局為重,真誠待人。

第四十七回中,賴尚榮因做了官,宴請賈府眾人,其中就有薛蟠和柳湘蓮。薛蟠因為喝多了酒,看見柳湘蓮串了幾部戲,錯把柳湘蓮當成了風月子弟,一口一個“小柳兒”叫著,柳湘蓮也是世家子弟,哪能受得了這種羞辱?氣得把薛蟠騙到城外的葦塘中,拳打腳踢,一頓胖揍,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送回家後,薛姨媽又是心疼又是發恨,要告訴賈家派人捉拿柳湘蓮。這時寶釵及時勸住了薛姨媽,認為這樣興師動眾,仗著親戚之勢欺壓人影響不好,顯得偏心溺愛,縱容生事。寶釵的及時勸說,避免了一場事故,也保全了賈珍等人和賴家的臉面。

寶釵的勸說合情合理,一是大家夥兒一塊喝酒,喝醉後打架是常有的事,不值得興師動眾。二是影響不好,外人知道後,會認為自己家仗著親戚無法無天。(寶釵肯定是意識到前面哥哥薛蟠打死馮淵奪取香菱,仗著賈家瞭解了案子的影響不好)寶釵提出的處理辦法也很合理,等哥哥的傷好了,備個東道,請來柳湘蓮和那天一起喝酒的賈珍等人,讓他給哥哥賠個不是就行了。寶釵這一番話說得有理有利有節,給出的解決辦法更是讓人稱道,不但消除誤會,照顧到大家的臉面,而且以後大家還是好朋友。

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理問題,充分說明寶釵是個明事理,處理事情冷靜,智慧,有大局觀念,不意氣用事的人。正是這樣的寶釵辦起事來才讓人心服口服。

再看看她對待黛玉,在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中,寶釵看了黛玉的藥方,建議黛玉少吃人參肉桂,以平肝健胃為主,早上起來用燕窩和冰糖熬粥喝。因黛玉感覺自己畢竟是寄人籬下,不願再麻煩他人,怕惹得眾人埋怨。寶釵真心寬慰黛玉,自己能幫她多少儘量幫多少,不要做“司馬牛之嘆”。

你放心,我在這裡一日,我與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麼委屈煩難,只管告訴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晚上冒雨派人送給黛玉上等燕窩和冰糖,讓她在瀟湘館吩咐丫頭們熬製,不必再興師動眾。

這裡我就為寶釵打滿分,薛家作為皇商,上等燕窩和冰糖也許並不缺,派人送點給黛玉不足為奇,關鍵是寶釵為黛玉考慮得周全妥帖。也許有人認為寶釵是收買黛玉的人心,可反過來想一想,黛玉無依無靠,孤身一人,收買了有什麼用處呢?

-同樣的幫助還發生在湘雲身上。探春帶頭起了海棠詩社,差點忘了史湘雲,等寶玉想起來,回了賈母派人接她來,已經是第二天午後了。史湘雲來後一氣呵成兩首海棠詩,惹得大家齊聲贊同稱妙,心直口快的史湘雲決定要第二天做東請大家作詩。晚上到蘅蕪苑安歇時和寶釵商議,寶釵瞭解她的處境,知道湘雲手裡缺錢,在自己家裡根本作不得主。可是話已出口,不能再收回,於是寶釵就向湘雲建議暫時不提起詩社,只說請老太太等吃螃蟹賞桂花,等螃蟹吃完老太太等人散去,女孩們再作詩。螃蟹是寶釵讓薛蟠早就準備好的,不用湘雲操心花錢。寶釵的這一建議,既幫湘雲解了圍,又讓以賈母為首的女眷們熱鬧了一番,還幫湘雲爭到了面子,大觀園的才女們還爭相施展才華做了菊花詩,可謂一箭四雕。寶釵的辦事周到,善於謀劃可見一斑。

大多數人認為寶釵陰險是在金釧兒跳井之後,寶釵說的那番安慰王夫人的話,明明金釧兒是跳井而死無疑,寶釵卻說可能是在井邊玩耍,一不小心掉下去的。其實細細推想,金釧兒被攆出去的原因可能除了王夫人和寶玉,外人並不知道,畢竟這是不光彩的事情,王夫人不可能聲張出去。所以寶釵並不一定知道金釧兒被攆出去的真正原因,她也就不會知道金釧兒跳井是因為羞辱而死。說這樣幾句安慰的話也不為過,何況後面寶釵還主動拿出自己的衣服給金釧兒裝裹呢!

還有第二十七回中,寶釵因貪戀蝴蝶,無意中聽到了小紅和墜兒的私語,為了消除二人的疑慮而急中生智說出的那句:“顰兒,我看你往哪裡藏”的話,被認為是故意汙衊抹黑黛玉。仔細想想其實任何人處在寶釵當時的處境,都會想方設法儘量把自己撇開,不牽扯進去。當時的寶釵就是去找黛玉的,因為看見寶玉先自己進去了,為了不讓黛玉起疑心,也為了避嫌才又回來,在回來的路上發生了這件事。所以,寶釵張口說出的不是別人而是黛玉,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一天是芒種時節,大觀園裡的其他人都出來送花神,就只有黛玉還沒有出來,不說黛玉說誰呢?

所以從寶釵處理薛蟠被打一事,真誠幫助黛玉湘雲來看,我認為寶釵絕不是個陰險的人,只不過是擁有與她年齡不相稱的成熟罷了。寶釵這樣的性格其實是她的成長環境逼出來的,一個懦弱沒有主見的母親,一個“呆霸王”哥哥,逼得一個青春少女不得不早日成熟,擁有與她年齡不相稱的智慧而已。


石徑斜


:我認為,薛寶釵在明理的同時,也頗有城府和心機。但是也談不上陰險,因為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她還是比較有底線的。

其實很多讀紅樓的人,站在寶黛二人的愛情悲劇立場,認為最大的障礙是薛寶釵,因此對她頗多惡感。而題目中所說的“陰險”一論,我想大多是基於寶釵和黛玉有關聯的幾件事情上。

“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

寶釵看畢,又翻過正面來細看,口內念道:“莫失莫忘,仙壽恆昌。”唸了兩遍,乃回頭向鶯兒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這裡發呆作什麼?”鶯兒嘻嘻笑道:“我聽這兩句話,到像和姑娘的項圈上的兩句話是一對兒。”——《紅樓夢》第八回

在寶釵來到賈府之前,黛玉已經成為寶玉的知己,二人青梅竹馬,感情甚篤。在寶黛二人初見時,寶玉就曾經如發瘋癲一般,把玉當眾摔掉,只是因為自己有而黛玉沒有。而當寶釵和寶玉初次談論這塊玉時,寶釵竟然藉著鶯兒的口說出了自己有金鎖與之相配,這兩番對比實在是看似無意,實則有心。我們還記得,在第三十四回裡,寶釵因為寶玉捱打和哥哥吵架,薛蟠說她護著寶玉是因為“你這金要撿有玉的才可正配”。

從這兩個地方,可以看出寶釵的確是有目的的透露了自己有金鎖可以配寶玉的事實。即使如此,我認為首先寶釵是一個性格保守、相信宿命的女性,認定了寶玉會成為自己未來的伴侶,因此才會非常積極地渴望促成姻緣。其次,寶玉相貌出眾,性情溫潤,與寶釵又是兩姨表親,對於正當妙齡情竇初開的女孩來說,很難不為之心動,因此藉由“金玉良緣”一說來打動寶玉,也是戀愛女孩的小心機而已。

滴翠亭中的“金蟬脫殼”

猶未想完,只聽“咯吱”一聲,寶釵便故意放重了腳步,笑著說道:“顰兒!我看你往那裡藏。”一面說,一面故意往前趕。——《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這一段是寶釵無意中聽到了丫鬟們在亭子裡談論男女私事,而她們又正要打開窗子防止被偷聽,寶釵在那一瞬間的機變應對。她故意放重腳步,假裝自己剛剛趕過來找黛玉,並沒有聽見裡面人說的話,果然讓紅玉和墜兒信以為真。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丫鬟們對於二人不同的評價:寶姑娘聽見還罷了,林姑娘嘴裡愛刻薄人。

寶釵在這件事上的表現,被很多讀者詬病。其實,是因為寶釵在此之前剛剛去找過黛玉,所以她第一個脫口而出的人就是“顰兒”,我認為這並不是惡意陷害;其次,寶釵已經通過聲音判斷出說話的丫鬟是紅玉,並且評價她“眼空心大、刁鑽古怪”,為了避免口舌是非,因此才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重點在於避免難堪的局面。

寶釵蘭言 黛玉疑癖

“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績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看也罷了,最怕見了這些個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話,說的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應“是”的一字。——《紅樓夢》第四十二回

在此之前,黛玉和寶釵總是暗暗較勁,是因為直覺告訴她,寶釵的存在可能會威脅到自己與寶玉的關係。除了寶玉對自己的感情,黛玉從很多方面似乎都比寶釵略遜一籌。在家世上不如寶釵有母有兄有家產,在性格上不如寶釵謙和大度有涵養,在處事上也不如寶釵圓融妥貼有智慧。因此曹雪芹在這一章的標題裡用了兩個字:疑癖。就是黛玉總懷疑寶玉喜歡寶釵多一些,也懷疑寶釵藏奸使壞。

寶釵發現黛玉在行酒令時失於檢點,誤說詩詞,並沒有當眾揭穿,也沒告訴眾姐妹,而是獨自來找黛玉,像姐姐對妹妹那樣款款細說,坦誠交心。而曹雪芹在這裡也用了“蘭言”二字,可見言辭芬芳,可比蘭花。相比之下,黛玉的“疑癖”,則的確是以往太過介懷,幾欲成病。在後面送燕窩那一次,黛玉更是傾吐心語,說自己以前太多心,而作者在這裡也用了特別美的“金蘭契”來形容她們的感情。

戲言婚配 難免私心

寶釵笑道:“真個的,媽明兒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婦,豈不必外頭尋的好?”黛玉便夠上來要抓他,口內笑說:“你越發瘋了!”——《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寶釵和薛姨媽來看望生病的黛玉,因岫煙和薛蝌已結緣,順帶著談起了寶釵和黛玉二人的婚事。寶釵開玩笑讓薛姨媽向賈母求親,把黛玉娶回來做自己的嫂嫂。二人之間能開這種玩笑,一是因為關係親密,感情融洽;另一方面,也因為寶釵難免有私心,如果戲言成真,黛玉果真與別人婚配,那麼“金玉良緣”也就美夢成真了。在這一段中,寶釵和薛姨媽母女都有私心試探黛玉。

不管是寶釵還是黛玉,雖然她們倆冰釋前嫌,成為了好閨蜜,但是對於愛情的執著依然沒有任何動搖。對於寶釵來說,黛玉仍然是她的情敵,既是情敵也是知音,因此在涉及到寶玉時還是需要一些策略的。看起來是開玩笑,其實一方面提醒薛姨媽,另一方面也試探黛玉。在這些地方,我們看到寶釵比黛玉更復雜,但她也並沒有密謀做傷害黛玉的事情,因此談不上陰險,但的確稱得上有城府有心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