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的遲早都要還的!八年鏖戰,"真假"喬丹終落幕

此"乔丹"非彼"乔丹",争论了8年的"真假"乔丹终于落下帷幕。

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AIR JORDAN和中国品牌乔丹体育公司的商标侵权案成立,中国乔丹的25类商标和图形被判定侵权,宣布撤销。

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的!八年鏖战,

随后乔丹体育在微博发表声明称,此次判决的(图形+文字)商标系公司注册时间未超过5年的组合商标,该商标的撤销判决不会影响我公司现有商标的正常合法使用。此外,该公司指出,其注册超过5年的74件商标此前已经获得了胜诉,其中包括核心使用了25类商标。因此,不会影响正常使用。

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的!八年鏖战,

八年纷争终落幕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显示,2012年2月,迈克尔·乔丹以"争议商标的注册损害姓名权"将乔丹体育告上法庭,同年10月,他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撤销中国乔丹关于"乔丹及图"商标申请。

2014年4月14日,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裁定乔丹体育予以维持争议商标。随后迈克尔·乔丹因不服相关裁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该裁定。但法院依判决仍旧维持原裁定。

仍旧不服判决的迈克尔·乔丹,遂继续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15年6月1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无奈之下,迈克尔 · 乔丹最终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2019 年10月,"乔丹案" 迎来整个案件中最关键的一次判决,最高法判定乔丹体育 "黑色人形剪影"、的图形不能明确指代迈克尔·乔丹,其不能就该标识享有肖像权。在当时外界几乎一边倒的认为,迈克尔·乔丹输了。

期间,乔丹体育甚至反诉迈克尔·乔丹。2017年,因认为迈克尔·乔丹对公司的系列指控,给乔丹体育造成了名誉侵权,要求迈克尔·乔丹赔偿110万元。

不过尽管自2012年以来,迈克尔·乔丹看似一直在双方的交涉中处于下风,但他并没有停止对证据的搜集以便再次发起上诉。

据媒体报道,在二审失利后,迈克尔·乔丹多方搜证,最终向最高法提出,有新证据足以推翻二审判决中认定的事实,同时一、二审判决否认"乔丹""QIAODAN"等标识与他本人的对应关系,属于事实认定错误。

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的!八年鏖战,

而根据4月8日最高法网站所公示的法院于今年3月作出的新判决可以看出,最高法认同了迈克尔·乔丹提出的证据,并将一、二审判决全全撤销。

上市一拖再拖

乔丹体育败诉,品牌价值受损已成定局,要么撤回IPO申请,要么重回IPO赛道,基本上可以算是重头再来。

2011年11月乔丹体育顺利过会,然而,过会后的乔丹体育并没有上市成功。根据证监会的表述来看,乔丹体育搁浅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重大未决诉讼。

在2014年1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问到为何有企业成功过会但迟迟拿不到批文。证监会表示,这些企业待其按规定履行封卷、会后事项等程序后,证监会将依法核准其发行。此外,还有个别过会企业存在特殊事项,如乔丹体育存在重大未决诉讼。

不过,有意思的一点是,乔丹体育曾在2011年10月报送的申报稿中表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未收到任何人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起的关于公司已注册商标的纠纷争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公司目前主要使用的商标和其他防御商标没有争议或纠纷。

同时,乔丹体育在该申报稿中还表示,公司与乔丹不存在现实或潜在的纠纷。另外,公司"乔丹"品牌与耐克公司"Air Jordan"品牌分辨度较高,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均可清晰辨识。公司与耐克公司不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

然而乔丹体育"话音刚落",乔丹于2012年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乔丹体育的78个相关注册商标。

彼时,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维持乔丹体育的一系列商标注册。

随后,乔丹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诉讼。在一审被驳回后,乔丹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需要指出的是,乔丹体育在诉讼中多以第三人身份登场,原告和被告多为乔丹和商标评审委员会。

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的!八年鏖战,

"傍名牌"

乔丹与乔丹体育之间,有什么联系?

虽然很多人吃过乔丹体育的哑巴亏,但更多的人并不清楚乔丹体育与乔丹之间的关系。

体现在品牌运营上,就是乔丹体育的飞速发展、大幅扩张。乔丹体育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8至2010年,公司全年营收分别为11.58亿元、23.16亿元和29.27亿元,业绩增速相当可观。

乔丹体育诞生于福建晋江,对于体育运动爱好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描述的神奇地方,那里有太多似曾相识又面目模糊的运动品牌。

乔丹体育的成功,使很多山寨品牌看到了无穷商机,于是纷纷争相效仿。阿迪奈斯、阿迪王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品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国际品牌莫名躺枪。

其中,最悲催的当属New Balance,"N"字LOGO风靡全球,仅在晋江本土,与"N"字LOGO相似的品牌一度多达五六个。当然,有些至今仍活跃在一些商场的柜台上。

企业热衷于"傍名牌"的原因很简单,无非是想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市场份额与收益。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乔丹体育却为此提供了一个反例——当"傍名牌"傍出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之后,不免反受其累。

如果不是做大到了要上市的地步,远在大洋彼岸的迈克尔·乔丹也不会知道中国还有一个乔丹体育,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拉锯战或许也就不会发生。

"傍名牌"本身是为了出名,没想到,名气大了之后,麻烦也就更大了——如果别人收回这个名,自己岂不是鸡飞蛋打?

目前,对于乔丹体育来说,未来该如何发展,才是目前最需要考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