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基礎不好上了普高,高一努力還來得及嗎?

你是今生最美的牽掛


當然來得及呀!

作為一名老師,我接觸了太多學渣逆襲的故事。現在很多學生考研都能逆襲,更何況你現在才高一呢。

但是你要想逆襲人生,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不要假裝自己很努力,要真的很努力才行。

如果你想在高中三年逆襲自己的人生。那麼你就要從現在開始做好放棄手機,放棄吃喝玩樂的準備。

高中的現在是六選三。這個選擇大於努力,你一定要慎重的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擅長說明自己基礎不弱,感興趣可以說明自己有能力去學好。

一定要跟自己的老師打好關係。至少老師願意給你講解題型,願意判你的卷子。就會給你帶來很多很大的便利。不要跟我說老師都會給學生講解題判捲紙,如果你跟老師關係不好,老師只會做好自己分內本分的事兒。但是你如果想老師能額外給你一些幫助,你就一定要跟老師打好關係。

抱好學霸的大腿。學習的路上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鬥。你可以學習你們班學霸的作息時間學習方法等。以學霸為你自己的目標。跟他做朋友並努力超過他。

利用好課外補課機構。現在如果說不補課,想得到好成績,想實現彎道超車真的是太難了。不要噴我。這個是現在的事實情況。但是你要學會的是甄別,不要浪費時間去那些無用的課外補課,要選擇適合,自己性價比最高,能給自己帶來最大提升的。

最後一點,老生常談,一定要努力,要真的很努力。

逆襲人生,這件事有可能。但是逆襲人生的是不是你,就看你是否有那個毅力。加油!


王爽老師


很多人給了確定的答案,很遺憾,我的答案可能不一樣。

當我們在問“來得及嗎”,我們其實在問什麼?

如果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怕時間來不及,我們會找電子地圖,現代科技會在大數據分析上給你預估“全程大約需要……時間”,但依然不能確定我們“來得及”嗎,因為這要取決於你的路況和車速。對於人生這條道路,關於過程和結果這樣更為模糊的議題,就更難有確定的答案。

路往何方

我們在焦慮或不確定的時候,喜歡問別人“……現在努力還來得及嗎”:初三中考的時候可能問“我基礎不好,初三努力還來得及嗎”,上高一的時候可能問:“高一努力還來得及嗎?”,到了高三可能就問:“高三努力還來得及嗎”。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連環問,以此獲得確定感,緩解焦慮。如果來不及了,我們可以怨電子地圖不靠譜,那麼人生呢?如果來得及但別人跟你說來不及,如果來不及但別人跟你說來得及,你會怎樣呢?

當我們在問“來得及”嗎,我們在期待什麼答案?

  • 很多人會說,當然希望別人說“來得及”,給自己吃一個定心丸。但很遺憾,決定你是否“來得及”的是你的行動,而不是別人的確認,即使這樣的確認來自於經驗豐富的過來人。
  • 不排除我們潛意識裡其實是期待聽到別人說“太晚了”的,然後我們可以問心無愧地放棄,以此減少點遺憾和自責,但依然很遺憾,最後承擔結果的還是自己。

別人的答案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你真的想要什麼,願意付出什麼,承擔什麼,我們可以繼續問自己:

  • 如果你對理想大學充滿期待,如果別人跟你說“來不及了”、“太晚了”,你會放棄嗎?
  • 如果你想逃避努力過程中的辛苦和最後可能的失敗,所有人都給你保證“來得及”,你會全力以赴嗎?

既然不知道答案,那我們還努力嗎?

我們都期待有一個確定的終點,來緩解我們對未知前方的焦慮,來回避我們對自己選擇的責任,來為我們全力以赴尋找一個動力。這份輕飄飄的不確定感和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希望別人幫我們稀釋,但其實最後都是落在我們身上,需要我們獨自承擔——這一點很無奈,但也很真實。

獨行

人生任何一份投入都可能存在風險:中考、高考、考研、投資、工作、戀愛、結婚、養育等等,皆是如此。我們總喜歡通過別人的經驗來規避風險,迴避選擇的責任。有些經驗是可以從別人那裡拿來借鑑的,但有些答案只有你自己走到最後才知道。

如果這個事情對你很重要,如果此時不做,多年之後定會後悔,那就盡情投入,盡力付出吧——剩下的,也許沒那麼重要了。

更多主題和思考,以後再聊,歡迎交流~


兜兜的小課堂


高中是提高的好機會,小學,初中,高中每一個年級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小夥子,高中可能才是你努力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