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中要重視職工心理需求

復工復產中重視和開展職工心理援助,不僅是職工的現實需要,也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社會生活恢復常態的需要。不僅企業管理者要重視,工會組織也要重視,讓職工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消除消極情緒,有效緩解壓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疫情,投入工作。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趨緩,各地大多數企業陸續復工復產。與此同時,部分職工因受疫情影響產生的心理問題開始顯現,應該引起相關方面的關注,並給予切實的援助。

在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總工會對部分地市及企業的調研發現,有職工因為疫情期間親人朋友的離去導致的哀傷心理還沒有化解;復工復產企業部分職工因顧慮防疫安全措施是否到位而產生焦慮,容易恐懼、發怒;有些職工因過度關注疫情而精神緊張,無法迅速切換到工作狀態。(4月13日《工人日報》)

疫情防控中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國家衛健委早在2月初就已經提出,全國各地援鄂醫療隊裡,也閃現著一批心理醫生的身影。只是當時以救治病患為主,心理干預也主要針對一線醫護人員,現在則逐步轉換為社會人群。

北京市總工會在疫情發生後,最早關注了職工心理干預問題,第一時間開通了24小時職工心理援助熱線。迄今在收到333條來電求助中,68%與疫情相關,涉及居家隔離時間拉長而引發的焦慮和矛盾,如夫妻、親子關係緊張;面對因疫情停課,擔心子女學業;復工復產後收入減少,車貸放貸壓力,等等。諸多因疫情連帶出的“次生問題”藉由一通通電話,尋找著訴說、求助通道。心理諮詢師通過專業疏導和耐心陪伴,為大多數求助者化解了負面情緒,幫助他們樹立起面對和解決工作生活困擾的信心。

以往的實踐證明,發生戰爭、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危機等創傷性事件後,心理救助是一個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視的課題。汶川地震後,中科院心理所對災區6000餘名中小學生調查顯示,災後半年創傷後應激障礙人群達12.7%-22.1%,明顯抑鬱症狀者達13.2%-21.5%,明顯焦慮症狀者達20.2%-29.9%。災後一年再度調查,這三項指標仍分別高達13.4%、22.7%和16.1%。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與病毒給人們身體造成的直接傷害比較,心理壓力問題顯得更為隱蔽。一項專業調查結果顯示,約有35%的受訪者遭受心理困擾,出現明顯的情緒應激反應。與地震造成的短時傷害比較,此次疫情防控措施在某種程度上“隔離”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一些人產生了持續的焦慮和緊張,這也意味著更長時間的心理疏導和重建。

企業復工復產後,對職工心理的關愛和援助要注重分層分類服務,既要滿足普遍的心理需求,又要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心理干預,還要結合不同企業和不同職工特點實施不同的關懷。就工會組織而言,要努力為職工提供各種形式的心理援助,滿足職工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如通過職工熱線電話溝通、登門走訪、工作隨檢等渠道,摸清疫情期間職工心理狀況,掌握職工所思所想,對在崗人員、待崗人員、患病或隔離人員以及家屬,分類梳理不同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