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奇書讓我穿越

两本奇书

疫情期间去图书馆的次数明显减少,只好从父亲的藏书中找几本闲书读读。我不是秀才,却有秀才的通病,书非借不读,家里藏书半壁,却只是远观,从不亲近焉。



在一架书柜的角落,随意的抽出两本书,掸落灰尘,一翻之下,竟大为解颐。一本是《论语批注》,一九七四年出版,北大七零届哲学系工农兵学员集体编著;一本是《诗经译注》,八二年版,是根据广益书局一九三四年的《国语注解诗经》影印出版的,编著者是江荫香。


两本奇书让我穿越


为什么说是两本奇书,我举几个例子,你自己体会。先从《诗经译注》说起,文中粗体字是原书引文: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题意:是说男人要求个幽娴贞静的女子,做他的配偶。

白话翻译:一声声啼叫的雌雄雎鸠鸟,在河水中的陆地上,他们也知道互相恋爱的呐。如今有一个幽闲贞静的女子,那才德兼备的男人,一定愿意去求他做夫妻的。

简短优美的四句诗,被翻译成了诘屈聱牙的天书,怪不得白话文推行之初遭到那么多人反对,的确是不忍直观。其实用普通话翻译这几句诗,也是可以非常简练的: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优雅贤淑的女子,是君子心仪的配偶。

二、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题意:是讥刺学校荒废的诗。

白话翻译:这一班穿青色衣领的男子,只在外面游荡,连书也不读了,这件事,使我常常记挂在心头;虽是时事不好,学校衰败,我做先生的也不去教你们读书,难道你们甘心失学,不能到这里来,继续听我讲书的声音吗?

先不说题意如何,只看这白话译文,让人如坠云雾,怎么还有学校和老师的事?用普通话翻译这几句诗,明白如话,或是怀念友人,或是怀念情人:

青青是你的衣领,悠悠是我的心绪。纵然今天我没去见你,你也不能就此断绝音信。

三、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白话解:他的一双手,像那茅草嫩芽般又软又白;他的肌肤,像那冻结的猪油般又白又滑;他的颈子,像那木里的蛀虫般又白又长;他的牙齿,像那葫芦籽般又白净又齐整;更生着小蝉般方正广阔的额角;和蚕蛾般细长弯曲的眉毛;他很伶俐的一笑,笑容还留在嘴角上啊,他很美丽的眼珠,真是生的黑白分明啊!

这几句诗被后人称为描写美人的千古名句,竟然叫编著者翻译成了妖精,如此庄姜比无盐都吓人。其实如此明了的诗句是不用翻译的,只要把柔荑、蝤蛴几个生僻的词注释清楚就行了,任何翻译都不能体现出原诗的美。

回想到从前我们出兵去的时候啊!见那路旁的杨柳树,一丝一丝的被风吹着,很有依依不舍的样子;如今战事完毕,我们可以回到家里来了,那天上忽然落起雪来,实在大得很。

从上面这段文字,你能猜出是哪几句诗吗?如果你能,你也是天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够了,只举几例,即可管中窥豹。我从网上查了一下,有位民国时期的作家叫江荫香,写过武侠和艳情小说,不知是否是同一人,如果是,那他的小说是横着读,还是竖着读呢,横竖都不是玩意儿。

再说第二本奇书《论语批注》,还是随意举几个例子,一定使你会心而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礼、乐、诗、书,又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吗?”

批判:孔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叫他的门徒专心致志的学习礼、乐、诗、书,把自己训练成复辟奴隶制的帮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让他们拉拢来自远方的反革命党羽,扩大反革命组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不要怨恨统治者不任用自己,要善于韬晦,等待时机,耐心等待时机,大干一场。

我读了这第一段奇文,好像穿越了半个世纪,耳边响着打倒修正主义的口号声,眼前出现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热血沸腾的红卫兵小将,走街串巷,砸四旧,批右派。少年情怀,让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此书。

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苦思苦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不能准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就不再教育他了“。

批判:孔老二鼓吹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这是故意刁难学生,实行天才教育、、、。现代修正主义者污蔑工农兵子弟是所谓“粗瓷茶碗,雕不出细花”妄图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文化大革命,摧毁了这条反动路线,才使工农兵有了上大学的权利、、、。

其实,《论语批注》一书,注释和译文都很简洁准确,很适合普通人阅读,起码比江荫香的《诗经译注》明白得多。而此篇的批判也不太离谱,毕竟作者就是工农兵学员。

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批判:孔丘所宣扬的“父母在不远游”,是“孝”这种奴隶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这一反动思想流毒很广,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运动起着破坏作用。

这也能联系到一起,让人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编著者的想象能力。

读了两本奇书,感慨颇多,一是,白话文发展到现在实属不易,这得感谢一代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和人民大众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完善,才有了今天的普通话。二是,时间就像一面哈哈镜,能照出人类的可笑之处。试想今日的国学热,到处咿咿呀呀,如诵般若经书,过几十年回头看时,不亦乐乎。

二零二零、六月十日

西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