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對於對聯是不是桎梏?

長青四季松


簡單而言,“平水韻”就是劉淵根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因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

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一般不需要押韻。

這種傳統的藝術,出現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也成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

應該說,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對於“平水韻”,都只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有人都沒有聽說過,更不用說熟練地運用於對聯中了。

當然,對聯有自己的要求,力求規範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按照古人的格律韻律要求現代人,對聯這種文學藝術樣式有可能會出現“曲高和寡”的局面,會離我們生活漸行漸遠,只是會成為極少的一些文人雅士的文字遊戲了。我想,這也一定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吧?

對聯格律音韻規律還應該遵守,不然何其成為對聯?貼近生活也應該提倡,不然豈不是束之高閣也很尷尬?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才是藝術所應該倡導的主流方向!





品茗致雅


以上的朋友都答的完美,我贊同他們的觀點,在這裡我也就沒有重複的必要。


笑走人生46663626


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弄明白兩個概念。

一、什麼是格律,格律就是近體詩寫作時必須遵守的一些基本規則。其實在唐宋以前的人寫詩基本上是不講格律的,比如早期的《詩經》、《楚辭》、《樂府詩集》等,它們只是簡單記錄人們當時生產生活、必要的國家和集體活動,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出現了一些專業的藝人或是詩人自己對創作的詩歌進行吟詠和傳唱,逐漸的人們發現,這些進行傳唱的詩歌如果能夠進行必要的聲調調整,那效果就會很好,這就促使後來的詩人在詩歌寫作時進一步進行更加嚴格的聲調要求。因為古人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為了方便詩詞創作,詩人們就把這四個聲調劃分為平仄兩種,從而一步步發展出了一些詩歌寫作中的平仄規則,直到唐宋時期經過一些詩人名家整理逐步形成了嚴格的平仄規則,不如說五言詩分為五言絕句和五言律詩,而五言絕句有四種基本句式,包括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此基礎之上,五言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以及句與律之間的平仄轉換等等。總之是講究格律的近體詩就會顯得抑揚頓挫,極負聲律之美,適合吟詠和傳唱。因此,唐宋以後的近體詩也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什麼是用韻。用韻也是詩歌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早在《詩經》、《楚辭》、《樂府詩》之前還沒有什麼用韻之說,隨著詩歌創作的發展,人們逐步發現,在講究格律的同時如果隔句的尾字能夠押韻的話,那整首詩就會更加符合韻味,於是人們開始總結如何用韻的基本知識。這裡就涉及到了題主所說的平水韻,平水韻就是宋朝平水人劉淵在總結前人用韻的基礎之上逐步發展形成的一種用韻規則,其中包括106韻部,這比之前的切韻、唐韻、廣韻等又前進了一大步。說到平7水韻,我們可以和現在的中華新韻比較一下,中華新韻押韻時只要是同一韻母的字就可以在同一首詩中使用,而平水韻是講求韻部,同一韻部的字不管韻母是否相同都可以在同一首詩中使用,而不同韻部的字即是是韻母相同也不能在同一首詩中使用。

然後,我們看一下什麼是對聯。對聯也叫楹聯,包括春聯、婚慶聯、輓聯以及賀聯等等,對聯的結構比較簡單,可以說對聯就是律詩的中間兩聯的任何一聯,像律詩一樣對聯講求平仄規則,講求對仗,但它不要求押韻,上下兩聯字數也沒有特殊要求,可多可少,所以說對聯是脫胎於律詩但並不拘泥於律詩,字數靈活,講求對仗,但並不押韻的一種律中句。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律詩和對聯的區別,律詩就是不僅講究平仄規則,必須押韻,句數字數都有特定要求。而對聯只是講究平仄規律,但對句式、字數並沒有特定要求,重要的是對聯並不要求押韻。所以說平水韻與對聯之間並沒有什麼特定聯繫,說平水韻是對聯發展的桎梏是一個偽命題,不能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