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考上985或211大學的?

jinwen5145


怎麼說呢?感覺是拼了老命考上去的。

2014年河南高考理科639分,語文124,數學134,英語136,綜合245。(記得不能再清楚了,一直以為自己很容易就會忘記了..)

高中三年對我來說其實可以說是非常枯燥了,每天的生活永遠都是三點一線,吃飯睡覺學習,學校管理也非常嚴格,手機戀愛基本上沒戲,所以我自己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不可思議。

更不可思議的是由於地處小縣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也讓我高中的成績穩定在全年級前兩名的位置(你沒有聽錯,真的是這樣)。小學初中在外地念書成長的過程中,覺得自己算是有點小聰明,來到高中之後雖然成績排名不錯,但自己幾斤幾兩還是掂量得很清楚的。

高一,縣裡中考150名考進自己所在的高中,第一次月考根據座位安排推測應該是學校第二名進來的,由於極度不適應寄宿制學校和四周才能回一次家,沒有了家人和熟悉的小夥伴我像是斷了翅膀的小鳥...孤獨、無助以及寒冷的冬天,最可怕的是沒有暖氣的教室。於是,非常順理成章的得了鼻炎,北方的冬天寒風凌厲,坐在教室裡瑟瑟發抖的人卻要不停的努力。第一次全校月考,850分,考了年級第一,總是覺得身邊藏龍臥虎,竟然小瞧了自己。因此,這後邊也稍微有一點得意...一直到了期末的全縣統考,雖然還是全校第一(高了第二0.5分),縣裡的排名竟然只有170+,像一盆冷水灑在身上。分科之後,在數學和物理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因為自己的學習方法實在效率不高,唯一能夠想到自己能夠僥倖在第一位置這麼久,除了不偏科之外,就是自身學校的原因。高一下學期,輕鬆了許多,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提高自己的理科,因為分科之後也一直保持了年級第一的位置。

高二,風雲突變。家裡有一部分原因,父母有點不太和睦,家裡境況變得不是很好。因為他們都在外地工作,所以每週我都會用公用電話跟媽媽聊天,她從來不問我學習如何,只是關心我身體和心情,總是告誡我身體永遠是第一位的,每天開心吃飽飯很重要…回想這一年經歷了太多,感覺自己蒼老了十歲(雖然當時自己是16)。因為生病了,得了胃炎,非常嚴重地影響我的狀態。一開始覺得可能是天氣變涼的原因受寒,後來情況愈演愈烈直接去了學校旁邊的縣醫院做了胃鏡,膽汁反流性胃炎,你無法想象那兩個多月有多麼難受。高二的學習,因為課程逐漸深入,作為一個“不偏科”型選手的劣勢就是每個科目不夠“精”。數學成績波動大,物理發揮差強人意,但提升空間很大。因此,另外一個優秀的小夥子憑藉超強理科思維基本上碾壓了我的整個高二,因為他英語科目略差,偶爾能靠這個壓他一把,其餘時間基本沒戲...高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試,語文考完之後,趁著中午的時間跟朋友去打籃球,結果一次上籃直接把胳膊伸到防守人嘴裡了,結果被對方牙套的威力直接在右臂上留了“牙印”。當時,也沒感覺有多疼,“我還能接著打(高中打一次籃球真的很不容易)”。後來一看覺得不秒,回去包紮了傷口,下午的考試真的是齜牙咧嘴地寫,反正沒寫完就是了。

高二很痛苦,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一年。也許是這一年備受生病折磨,而且在成績方面也看開了很多。因此,我的高三反而輕鬆了不少。因為基本上進入複習狀態,每天重溫自己學習過的知識讓自己覺得有種“高中知識似乎已在掌握之中”的大局感。每天,坐在窗邊看著書做著題,聽著鈴聲(致愛麗絲)開始上課進入複習。中午是聽著許巍的故鄉從睡夢中驚醒,望一眼同桌以及淌著的口水,這難道不就是高中最純真美好的記憶嗎?晚飯過後,我總是會望著窗外,留神著一位白色裙襬的文科班姑娘,她穿那身真的好像仙女,僅是匆匆走過,都能夠讓我嗅到戀愛的美好。雖然我現在已經記不清那副模樣了,不過只是一瞥我都會覺得心情舒暢。高三學習緊迫感十足,我總是能夠感受到時間真的是“匆匆”就從手邊溜走了。因此,在作息時間上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計劃。早上4點起床,4點半進教室開全學校最早的燈,讀全校最早的英文書,剛開始還有點懵逼找不到狀態,後來就習慣了。早讀-上午看兩節語文並小憩一會兒,跑操之後看數學。午飯過後,刷一會理綜題睡覺,下午集中看理綜。晚飯回來之後自習課則是查漏補缺,偶爾看一下英語。晚上10:45下課,回去立即睡覺。大概就是如此週而復始的一年,這一年裡成績穩中有升,第一個學期結束後可以去到縣裡五十名左右的位置。當時有思考了自己的目標學校,承認自己遠遠沒有清北復交的實力,一直以來的目標都是重新回到自己的熟悉的地方,回到南方。因此,中山大學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當時身邊的同學們都不知道這所學校,我倒覺得壓力反而沒那麼大了,朝著自己心裡的目標走就好。高考臨近的時候,自己的壓力其實沒有很大,當時自己的心態很好,正常發揮考中大我覺得應該沒問題。我父母也非常期望我去到他們的身邊,也一直默默支持和鼓勵我。

高考結束,突然感覺一切似乎很快結束,心裡有點空空的。因為理綜大題發揮自我感覺不佳,考完當天去網吧通宵沒忍住對了選擇題答案。英語發揮沒問題,只錯了一個完形填空,想想自己作文平時分135+應該沒問題。數學選擇填空全中,壓軸題目回答有欠缺,預估130+,語文屬於主觀性影響較大的科目,對了選擇題感覺考115應該夠,最後看到124的成績一想這算是我高中的巔峰成績了,印象中語文最高才到121。綜合考完之後,內心想“糟糕,物理果然要拖我後腿”,因為當年全國卷的難度相比上一年下降了不少,結果兩道物理大題感覺都有點解到歪路子上了...心裡默默祈禱綜合可以考到240。

2014.6.25,當時知道了自己的成績是媽媽打電話給我說高考成績639分,自己激動地想要飛起來,但是我當時去兼職了,所以還是非常平靜地等工作結束之後對天大喊一聲,“yes”!當時覺得這個成績基本上屬於自己的正常偏上水平,中大應該是沒跑了。

最後塵埃落定,錄取中大。當年639的成績是河南省理科3000-3194名,有接近200人跟我同分。能夠去到中大有點僥倖,壓線錄取,原因大概是在北方確實名氣不高。成績是學校的理科第一,縣裡第十一還是十三忘了。當年我所在的縣最高660+,距離北大清華距離有點遙遠,縣裡唯一一個有30分加分的學生高考成績還沒我高,大概如此。



獨木橋教育


我是一飛沖天2111,針對題主“你是如何考上985或211大學的?”這一問題,應該是很多考生和家長都關注的話題。我是一名大學教師,雖然無緣高中的教學,但是在陪伴兒子參加高考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跟各位考生和考生家長談一談。

現在所有的家庭,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結果都是尤為關注的,個個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是人中龍鳳,希望他們考上北大、清華。當然,隨著每年考生的增加,現在很多家長也不指望自己孩子一定非北大、清華不上了,但渴望自己孩子考上一流大學,即考上985、211大學的渴望還是很強烈的。家長的這種心理,無形之中就會給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帶來不少的壓力。

作為家長,我認為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指出一個奮鬥的目標,更要給孩子不斷輸送自信,讓他從內心裡迸發出一個考上一流大學的強烈願望。否則的話,家長的期望對孩子來講,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會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考生和家長怎樣共同努力,提升自己的升學實力?所以,我想從家長這個角度,談談父母子女如何共同努力,實現最佳升學目標。

第一,制定恰當的升學目標。不要盲目地不看孩子的基礎,都千篇一律地要求孩子要考上一流大學,要因人而異。我兒子當初考上省重點高中(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時,在全年級排名為中流水平,全年級1800人,他的成績在900多名。按照孩子當時在年級的排名,我們作為家長,曾經跟他提出的目標就是高考考個普通一本是保底,跳高一點就是要考一所211大學。作為大學老師,我也很希望兒子考上985大學,但孩子的起點並不太高,所以,我們把211大學作為最高的努力方向。但高一期末考試,孩子的考試成績排名有下降,到了1100名。整個高二階段就在800——1000名左右搖擺。

剛上高三,我們再次聲明,希望他能努力考上一所211大學。並且在他上高三的當天,我在新浪微博註冊了一個名為“一飛沖天211”的賬戶,明確了這是我們一家人這一年都要努力的方向,即學習上要努力一飛沖天,考上211大學。也就是說,經過兩年的積澱,我們都共同認識到這一升學恰當目標。這個過程就是整個家庭對孩子奮鬥目標的逐漸清晰,達成共識。

第二,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孩子在學校,老師必然會給他介紹相應的學習方法,同學也有值得學習的,家長如果有條件的話,也要儘可能幫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成績下降或者徘徊不前時,我們不是簡單地責備他,而是讓他自己分析,我們再簡單點評,並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議。另外,身邊有好的榜樣,也要及時介紹給孩子。我同事的孩子比我兒子高二屆,成績很好,考上了北大。同事說她女兒改錯本記得很完美,我就找她借來,把一本都複印下來,交給兒子做樣本。後來孩子說,這個筆記本對他的影響很大,高三後來成績一直上升,與做好錯題蒐集和改正,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尊重孩子,做好後勤服務。高一高二在徘徊,離考上211大學還有一定距離,作為家長,不能焦慮,更不能把焦慮帶給孩子。孩子前兩年都在住校,高三時,我們詢問兒子,需不需要租房陪讀,兒子不同意,我們就尊重了他,讓他繼續住校,保證中午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孩子上高三,他們學校給高三學生的自由時間較多,但孩子不願意離開學校,而願意更多地呆在學校學習,覺得學校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效率更高,所以,我們一週最多隻見孩子2次,一次是週三傍晚,送一次飯;另一次是週六中午送一次飯。每次送飯時,孩子願意談論學習問題,我們就這個問題聊一聊;不願意,乾脆就聊別的。但由於進入高三以後,他很想為自己拼一拼,並且沒考一次,都在一點點地進步,所以,還更願意談論學習的問題。這樣,我們每次都在輕鬆愉快的交談之後很快撤離學校,不去幹擾和影響他。

其實,到了最後一個學期,我們做家長的心理上也是起伏不定的。我曾經加入過高三家長QQ群,很多家長都說,孩子離高考越來越近,父母心裡也就越來越忐忑不安,有時感覺無形中給孩子一點緊張感。看到群友的議論,我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就開始在網上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博客,努力探索高考志願填報問題,發表了不少的博文,有不少博文當時都在高三家長博客圈子裡被推為首頁。這種積極的探索,不僅有效地轉移了我的緊張和焦慮,而且提前學習積累了不少的報志願的知識,為後來報志願避免了不少的坑。就這樣不斷地寫文章,發文章,都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當年高考第一門課開考時,我送兒子進了考場,很快就回到旁邊住所的酒店,寫下了數千字的《高考進行時》,當天的點擊量還非常可觀呢。

我們就這樣陪著孩子一起奮鬥,努力,高考成績出來後,兒子的成績在年級升到了300多名,在湖北省當年四十多萬考生中,理科生的排名四千多名。這次高考成績也是孩子有史以來考的最高的一次,最後,如願考入一所985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以上就是我們父母陪伴孩子度過高中三年枯燥生活的簡單歷程。總的來說,就是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不要用太高的目標來束縛孩子,不要做孩子學習的監督者,而是參加者,陪伴者,見證者,陪著孩子去應付人生的第一次重要的大考。


一飛沖天2111


我就來說說吧,我是西南交通大學14年畢業,10年高考,當年重本線512,我542.省排名一萬八左右。第一志願川大,差一分,第二志願交大,上了。

如何考上交大的,其實當年我目標是財大,後來都沒填,因為財大收分高。我來說說我的一些情況吧

1、學習。我之前的回答有,我初中學習比較努力,很認真,但是當時家庭環境差,所以底子還是不算好,進入國重以後,在班上是排三十多名。但是當時我就像,那些人看起來憨憨的,怎麼中考成績那麼厲害,當時心裡想的就是要和這些人比一比,誰學習厲害。然後第一學期沒有分文科課,我沒課都花時間去弄,當時主要是晚自習都是自由的,我就看書,效率很高那種,背知識點,做自己的事情,但是還是偶爾擺龍門陣。只要是我在教室裡面,基本上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習的,基本不會落下知識點,哪個不理解或者不知道就去找資料,看書,問同學,後來一學期下來,我班上第九,每科都比較平均,當時感覺自己老牛逼了。後來分文理科,我選擇理科,我排名沒有上升,還下降了,但是還是一如既往的在教室就高校學習,自己想弄哪個知識點就弄哪個,基本上都是有計劃的。當然,每天早上早自習都會打瞌睡,打了三年,雷打不動。但是我的風格就是,像紳士一樣的學習,像狗一樣的玩,這樣的狀態就持續三年。每學期的期末成績和後來的診斷性考試都在班上10名左右,最好的時候是最後一次摸底考試,班上第四,後來就飄了,沒複習了,然後就高考了。

2、生活作息。我們學校每週天放假,我都不會看書,都會去網吧打遊戲,那個時候跑跑卡丁車,然後看電影,打檯球,吃大餐。回寢室也不會看書,每天晚上晚自習時6.30-10點,基本都會偷著看讀者,擺龍門陣。就這樣也持續了三年。

3、我的學習態度。我一直認為學習是很重要的,所以還是時時刻刻把學習放在心上,而且我知道分數很重要,所以我每一科雖然都不好,但是都不差。平時語文110,數學120,英語120,理綜230,每科都一般,但是我總分總是超重本線一些,所以我後來跟我的學生講,如果你想上某個好高中或者某個好點的大學,學科平衡很重要,不要放棄某個學科。


最後希望每個高三學子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但是隻要去花時間,時刻反思自己,哪些會,哪些不會,關注錯題,總結考試,就OK了,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