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是文官的傀儡嗎?

楚人讀史


先說結論: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更不是任何人的傀儡。

從歷史長河中來看,自宋代始,就幾乎不再有皇帝被權臣架空的現象。

而明代這樣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專制王朝,就更不可能發生皇帝成為文官傀儡的情況了。

所以萬曆皇帝不會是文官的傀儡,也不可能是文官的傀儡。

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時間十分長久,不上朝的時間長達三十年,但依然牢牢把控著朝廷與權力。

這無疑是專制皇權發展到巔峰才會出現的現象。


歷史潮流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解體,從秦漢到唐宋貴族門閥的消亡,專制皇權的權力是一步步提升的。

到了明清,儼然成就了專制集權的巔峰時期,所以巔峰之後就要走下坡路,清末專制集權體制便解體了,但這個問題在此不作說明。

從封建分封的體制到專制集權的體制下,權力集中是一種歷史潮流。

在明代已經進入巔峰時期,所以文臣的權力不足以壓迫皇權。

宋代吸取了唐末和五代藩鎮割據的教訓,以文人治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就避免了此前軍人執政的亂象。

自此軍人執政的情況就幾乎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所以明代的武將不足以對皇權造成威脅。

那麼除了武將還有文臣、外戚和宦官,這幾大群體自古以來都是皇權的威脅。

但是到了明代,這幾大群體都不再足以成為威脅到皇權的力量。


明代政治基礎

不得不說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一個殺人狂魔,但也確實是一個精力旺盛,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兒子明成祖朱棣也一樣。

有了朱元璋制定出的政治基礎,就讓朝廷內外,無一人敢做大,畢竟中國人注重祖宗之法。

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廢相,自此宰相一職便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宰相作為政府首腦本可以制約皇權,一旦廢相便導致皇帝在在政府和宮廷獨大,於是專制皇權的權力便極度膨脹。

明代設立內閣,內閣的權力顯然無法和宰相相比,還時常受宦官制約。

再加上廠衛制度的監督和限制,可以說明代的文官活得十分憋屈。

也正是廠衛制度的設立,導致了暗無天日的特務政治,卻讓皇帝較為容易地掌控了文官集團。

在明代做官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保不齊就會有廷杖之罰,昭獄之害,性命之憂。

明代的妃子幾乎都從民間選拔,其皇后幾乎都為平民皇后,這是明代的進步。

由此,外戚就失去了貴族的根基,因為明代的外戚幾乎都是平民,無法對皇權和朝政造成威脅和干擾。

中國從漢代開始的外戚干政就幾乎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明代也規定了宦官不得干政,但明代卻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宦官專權。

明代的宦官專權是廢相留下的禍根,皇帝擁有了近乎絕對的權力,其親近之人必然能夠或好處。

宦官正是皇帝最為親近之人,因為很多宦官都是從小伴隨皇子長大的人。

但宦官本就屬於無根之人,也沒能掌握兵權,就只能依附於皇權興風作浪,無法對皇權造成威脅。

明代皇帝牢牢把握住兵權,而且明代的兵制也讓文官集團無法染指。

這一切的基礎都讓萬曆皇帝朱翊鈞沒有被架空的後顧之憂。


萬曆皇帝的作為

萬曆皇帝雖然三十年不上朝,但並沒有讓朝廷脫離自己的掌控。

在繼位之初,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威望。

他任用張居正進行改革,整頓吏治,發展了經濟,還處理了朝廷的貪官以及涉嫌謀反的大臣。

萬曆一直不立太子,也就讓文官集團無法與太子勾結。

朱翊鈞牢牢把控軍隊,還發動了萬曆三大徵。

這一切手段都讓文官集團無法威脅萬曆的權力,只是權力把控的再牢固也不能改變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趨勢。

說到萬曆就不得不談一下他爺爺嘉靖,這祖孫倆都是不上朝的皇帝,而且都將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

也正是在這祖孫倆手裡,大明王朝開走走上窮途末路。

也許他們倆並沒有發現這個趨勢,甚至不在乎國家的衰落,他們只要自己過得好,沒有人能威脅到皇權就足夠。

從朱元璋廢相開始,明代的政治就相較於歷史上其他朝代惡化了。

明朝滅亡的原因也與此有關,惡之花必然結出惡之果。


天上人間文史鑑


對萬曆乃至明朝皇帝的風評,是以往往會施以貶評的後位承續王朝清朝的評價和秉持唯物史觀的當代歷史學家吳晗明史研究成果為基準而定調的,因利害關係、立場等之故,對大明王朝乃至包括萬曆皇帝在內的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評價普遍不高,有人說他們是“傀儡”,也有人說他們當中“奇葩”多,哪麼這些評價準嗎?符合歷史事實嗎?答曰,不準確也不完全符合事實,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說法已成定評,無法更改,今天借這個題目,說說題外話,勉強算是替明朝皇帝開脫吧,我不是史學工作者,也無民族沙文主義傾向,但把滿蒙民族對漢族政權的評價作為定評定見,總覺得有點那個,所以,今天就知道和想到的約略說幾點,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第一、首先說一說,詬病最多最重的“懶政”即不上朝問題。“洪永仁”以後各朝繼位皇帝都比較年輕,這些年輕的小皇帝每次臨朝,由於年輕經驗不足,本身錯就多,再加上碰見一群愛挑刺、愛講理的名利心重的文臣,小皇帝上朝就挨批,往往一張嘴就出錯,做什麼在他們眼裡都不對,大臣七老八十娶妾正當,年輕的小皇帝給妃嬪們上個封號就不行,總是大臣有理,皇帝有錯,因此,有些小皇帝視上朝為危途,於是,有的皇帝乾脆採取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能不上朝就儘量不上朝,皇帝不上朝也好不到哪去,還照樣捱罵,只是聽不到,耳根清淨罷了。明朝皇帝不見大臣、不上朝,不等於不工作,許多時期仍然照常處理朝政,並牢牢控制住權利和政局,沒有大權旁落和朝政失控的問題。皇帝輕輕一句話就能使權勢熏天的劉謹、魏忠賢等權監立即土崩瓦解,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廠衛問題。設立廠衛的目的是為監督文武大臣,誰會願意自己時刻被人監視?因此,大凡腦子正常的大臣一定會反對,無須多說。再就是廠衛設立問題,雖然設立的機構好像越過並貫穿整個明王朝,但實際上他們不是同時存在的,有時是撤一個再設一個,即便是同時存在,時間也很短,且斷斷續續,頻繁調整,事情往往一解決,機構就弱化了,甚至撤併了,有明一朝276年,存在廠衛的年限不足20%。

第三、杖刑即“打屁股”。明朝立國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不僅胸懷雄才大略,在制度設計方面也很有一套,因此,後世治世皇帝騰挪的餘地很小,有明一朝,後繼十多位皇帝,大約只改了兩項,一是增設了“廠”的機構。二是讓太監識了字。

“打屁股”聽起來好像有失體統,顯得粗鄙野蠻,其其實實出有因。因為有無叛逆之罪不得殺文臣的祖訓在,因此,文臣在皇帝面前有恃無恐,比較放肆,皇帝治不了大臣的罪,也殺不了文臣的頭,相反,也不知怎麼弄得,在當時如果因為罵皇帝被撤職了大臣反而很光榮,復職時還可能升官,皇帝真沒辦法對付他們了,於是皇帝就扶持內廷太監,假手內廷勢力鉗制哪些彪悍的文臣武將,並採取家法式的法外刑“打屁股”給予懲罰,剛開始施行杖刑時還有點威懾力,一個階段以後,不知什麼原因,被“打屁股”成了一件光榮的事情,屁股上有傷,如同得了獎章,掛了光榮花,所以,官僚們根本不怕“打屁股”,還有人主動找打,直到後來此刑被太監們當成敲詐勒索的工具,並打死了人,才開始變味,找打的人才少了,因此,明後期也就不再有此法外之刑了。明朝文臣武將用語言打皇帝臉,皇帝用板子打大臣屁股。

第四、重用太監問題。從權利結構和權利制衡來看,用太監力量制約外朝官員是周以來就有的傳統和習慣。一般而言,權利的結構是,外朝大臣為一方,皇帝為一方,當皇帝一方力量弱小時,黃帝往往會利用外戚或內廷太監的力量來增加制衡力,重用外戚風險更大,善後事更復雜,因此,不是特別情況根本不會重用外戚,所以,只有重用太監一途了。另外,太監也做了一些好事的,比如土木堡之變的大太監王振是中了舉人才進宮的,根本不是書中說的泛泛之輩,文韜武略不亞於一些大臣,他說他讓皇帝繞路或怕踩壞自家莊稼之說,是為了給皇帝開脫,背鍋的,皇帝心中有數,否則,英宗復辟以後,不會重新安葬王振的。立皇帝劉謹領導並推行的變法範圍和強度都很大,成果豐碩,後來張居正推行的改革措施許多還是借鑑或延續劉謹的想法或做法的。魏忠賢的魄力和大局觀,比許多滿腹經綸的柱國大臣並不差,這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朝權利和朝局不完全失控的重要原因,儘管如此,由於他們是掌握了話語權、書寫歷史的文武大臣的對立面,加上絕嗣,加上背鍋,因此,他們很難得到公正的評價。太監越壞,越能證明皇帝的愚昧和昏聵。還有不少方面,例如崇佛信道、不務正業的等等說法,因為已經太長了,就不說了,再說以上幾點也勉強可以包括在內了。

明朝皇帝評價不高,除了評價出自敵對王朝外,還有後續封建王朝中斷、激烈黨爭以及由於皇帝壽限較短等原因,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們自己不爭氣。

最後一句話答題,包括萬曆在內的明朝皇帝,雖然懶惰怪異,但個個都是運用權利、玩弄權術的高手,其中萬曆帝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








徐大乎


明朝國勢走向

首先明朝是在由朱元璋在推翻前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明朝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成祖的永樂盛世,仁宗宣宗的仁宣之治,後經孝宗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於公元1644年在農民起義和關外新興政權清朝的夾擊下走向了滅亡。

下面我要講一下明朝是怎樣一步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

明太祖在建立明朝後,為社會緩解社會尖銳的矛盾,同時也為穩定和鞏固統治,在中央廢丞相,設六部;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後因皇帝政務太過繁重,後明太祖又設置殿閣大學士,幫助處理政事。後又設置錦衣衛加強對朝臣的監控。

明成祖在推翻建文政權後繼續推行削藩,加強君權.鞏固自己的統治,解除了明初藩王實力,之後誰也撼動不了中央政權的穩定,維護和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開設東廠.依靠特務統治來打擊政敵,剪除異己,達到皇權專制的目的,同時完善內閣制度.這種體制是明成祖朱棣對他子孫後代留下的豐富遺產,明王朝能夠維持長久的統治和它重要的關係.

明宣宗時授予票擬權,萬曆初年,首輔張居正當權“部權盡歸內閣”,同時皇帝授予司禮監宦官掌握票擬權,從而達到二者分權的目的,最終權力盡歸皇帝,因而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