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與《史記》對舜的形象描述有何不同?為什麼?

投石音


《竹書紀年》是戰國魏國史書,自西晉由盜墓賊“不準”發現出土後,一千多年來,關於它的真偽、版本及學術價值爭論不休。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內容,與《竹書紀年》存在不小的差異,他在《史記》中坦言,五帝時期的歷史,所有文獻言之不詳,他根據各家資料,自行捨去編撰。

也就是說,司馬遷承認《史記》關於《五帝本紀》的內容,存在不可靠性。那麼《竹書紀年》可靠嗎?也很難說完全可靠,史學家發現了《竹書紀年》中很多明顯的錯誤,它與《尚書》、《國語》、《春秋》的記載也存在較大差異。即便《竹書紀年》的版本真偽,學術界也一直沒有定論。

因而,《竹書紀年》歷史價值雖大,但是也不能迷信。關於舜帝的記載,《竹書紀年》與《史記》的出入就很大。

基本概況上的差異

  • 1.自然狀況

《史記》記載:舜,名“重華”,冀州人,有虞氏,黃帝八世孫,父“瞽叟”(瞎老頭),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

《竹書紀年》記載:舜的母親叫“握登”,當年看到天上的彩虹,“意感”而孕生舜(難怪瞽叟一直想害舜,原來不是他生的)。舜天生異象,第一個特徵就是“重瞳子”,即雙眼仁(項羽、重耳都是重瞳人),所以取名“重華”。

舜的相貌是“龍顏大口,黑色”,威猛嚇人。身長六尺一寸,如果按古代尺寸換算,大約不超過1.5米,接近侏儒。如果按商代比例換算,六尺一寸還不到一米!

按《竹書紀年》描寫,舜的這個形象有點嚇人!

  • 2.基本履歷

在舜受命之前,兩本史料記載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三件事:一是舜多次遭受父親、後母和弟弟的迫害,憑藉智慧逃生;二是百官向堯舉薦舜做接班人;三是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便考察。

在受命之後,《史記》有舜代政時期的詳細描述,《竹書紀年》則一筆帶過。

  • 3.年齡及在位時間考

《史記記載》,舜二十歲聞名,三十歲被舉薦,五十歲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即位(堯去世),六十一歲正式登基(上古必須先王去世,三年喪期後,才算新王登基元年),在位三十九年,駕崩於蒼梧。按這個推算,舜活了一百歲。

《竹書紀年》記載,舜在位五十年去世,與《史記》記載差了十一年。但《竹書紀年》只記載了帝王在位時間,沒有年齡記錄。五帝中,黃帝在位一百年,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帝嚳在位六十三年,堯在位一百年,舜在位五十年,禹在位五十二年。都長得嚇死人,不可信。

得位方式上的差異

差異最大的在舜得位的方式,《史記》記載堯禪位於舜,而《竹書紀年》則披露了舜奪位的本質。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史記》

以上記載就是上古君位的禪讓之風,要受到眾人舉薦,堯按照遺風,先令舜代行天子之權,八年,後又攝政二十年。堯去世後,舜正式受禪登基。

可是《竹書紀年》的記載,在時間節點上相同,但是表述的內容,和透露的本質完全顛覆了《史記》!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意思是堯發動了政變,抓捕了堯,並將他囚禁,自己由此獲得了帝位。丹朱是堯的兒子,被后稷放逐于丹水。要被囚禁的事情,大約發生於堯七十二年,七十一年,要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七十三年,舜在文祖廟正式承受帝位。

一百年,堯駕崩於陶唐,三年喪期過後,舜正式登基,即舜帝元年開始。所謂堯考察舜二十八年,就是指從堯七十三年至一百年期間,舜接管政權的二十八年,此時堯已經失去人身自由。

失位方式上的差異

跟舜受禪於堯一樣,舜禪讓禹,在歷史上也存在爭議,《史記》記載: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對應與《竹書紀年》,有“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後受命於神宗,遂復九州”的記載。兩個史料都說明,舜帝最後十七年,政權掌握在禹手上。但是都沒有明確說,禹也是通過政變方式獲得權力。

歷史上,孟子有舜奪位的觀點,也沒有對舜失位發表見解,而韓非子則明確說舜是被禹所逼失位,不過不見其證據。所有人為禹篡位的說法,大致有以下幾條理由:

1.舜四十九年居鳴條

蒼梧山就在鳴條,舜就死在了那裡。當年舜的年齡應該是九十九歲,或一百零九歲。這麼高齡的老人,出那麼遠的門不合邏輯,應該是被逼,甚至被流放。

2.選定候選人時間太早

按《竹書紀年》記載,舜十四年,就確定了禹作為接班人,並由禹行天子事,三十三年禹正式受命。這些時間節點,與舜取代堯如出一轍,明顯不正常。

3.其他證據

還有人以鯀遇害,以及大禹治水經歷,這些西細節分析證明舜與禹之間,存在的政治分歧和個人恩怨,不過略有誇大的嫌疑。

總的來說,禹取代舜只能說存在“篡位”的疑點,沒有確切記載。

記載差異的原因分析

為何兩本史料,在同一個事件的記載上,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

  • 1.上古歷史口口相傳失真嚴重

文字從什麼時候誕生尚沒有確切的證據,但是商朝時期存在甲骨文,從這個事實可以推斷,上古時期文字很可能沒有誕生,至少書寫工具和書寫方式非常困難。所以,上古的史料只能口口相傳,其真實性大打折扣。

比如《竹書紀年》中的五帝年齡,動輒一百多歲,在位好幾十年,在平均壽命不到三十歲的上古時代,顯得太誇張。《竹書紀年》中曾經說,從皇帝到堯帝,中間有三十世,而史料留存的僅有少昊、顓頊、帝嚳。很可能人們把其他帝王的事蹟,附會在了五帝身上。

  • 2.史料真實性辨析困難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編撰,距離堯舜禹時期至少兩千多年,很難保證其真實性。另外《竹書紀年》發現人“不準”是個盜墓賊,他進入墓室後,竟點燃竹簡當火把,燒燬了大量史料。

竹簡本來在墓中五百年,就已經出現大量自然損毀,可想而知,當時出土的《竹書紀年》殘損一定是非常嚴重。

《竹書紀年》、《尚書》、《春秋》等史料,至少歷經兩千多年,在漫長的歷史中,很多資料出現過遺失的情況,後經歷了後人的編撰整理,所以,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看到最原始的記錄,其真實性值得懷疑。

  • 3.後世政治需要和作者個人目標篡改

偽書在古代層出不窮,比如今天我們看到的《尚書》,基本確認是偽書,真正的《尚書》可能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那麼《尚書》中的《堯典》、《舜典》等史料記載,很難保證其真實性。《竹書紀年》也是這個情況,今天我們看到的版本,至少有古本、輯錄本和增補本,誰也說不清哪一個更接近原貌。

另外,史作者在選擇史料和創作過程中,因為個人的目的和政治需要,也會對史料加以修訂,未必真實。比如《史記》中的堯舜禹禪讓,很可能是司馬遷出於維護王道正統思想,描繪一個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體系,而將相關情節故意修改成更符合其理念的禪讓。

司馬遷的思想中,有強烈的反專制基因,對漢武帝的獨裁霸道非常反感,內心深處,希望社會回到帝位禪讓制結構,恐怕是寄託自己的情感吧!


尋根拜祖


《竹書紀年》記載舜篡位代堯,而《史記》則記載舜帝受堯禪讓。我認同《竹書紀年》,懷疑《史記》,原因如下:

第一:有韓非子的論述佐證。《韓非子•說疑》中記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第二:舜帝死在蒼梧九嶷山。試想一下,四千多年前的蒼梧,蠻夷瘴癘之地,既非政治經濟中心,又非軍事邊關要塞,年邁的舜帝去蒼梧幹嘛?要知道,唐朝的柳宗元才貶謫到永州、柳州呢!而且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都沒有同行,從後面追從舜帝到了君山,聽到舜帝死訊,抱竹大哭,雙雙投洞庭湖自盡。這就說明,舜帝是被大禹追趕或者押解到蒼梧的,舜帝不是禪位於大禹,而是被逼退位的。同理,舜帝也是這樣對待堯帝的。

第三:你再看看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之後,說的八個字:“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曹丕一語道出了堯舜禹禪讓的真象!

司馬遷擔任太史令,正值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已經確立為封建正統思想,司馬遷無論如何只能這樣寫史了。

還是孟子說得到位:“盡信書,不如無書”。



雲潤春天


兩本史書對舜的描寫的反差是極其大的,簡直就是兩個極端的人物形象和政治環境。兩者具體內容就不在此處描述,太多資料可以查閱,我們主要來分析他們為何不同會更有意義。《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總共記錄了從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年曆史。為什麼打引號?史記本身是否嚴謹?我們逐一來分析一下:

說它並不是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本《竹書紀年》,“竹書”是春秋時期的史官共同編著的編年體通史,並且比“竹書”更早的還有《三墳》以及主流不認可是歷史的奇書《山海經》,所以相較後面所提到的書,“史記”就顯得太“年輕”了。畢竟作為我們後人研究歷史從科學角度,年代越久遠的史書可信度越高,咱們誰也沒法去古代驗證對吧。

再來說說“史記”本身是否嚴謹(不是否認史記的地位和重要性),史記的撰寫年代儒家思想已經是主流,必然會潛意識裡會增加一些當時年代的主觀判斷在裡面。再者司馬遷在借鑑古籍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因在這之前中國經歷了周史典籍消失、大秦焚書坑儒事件,其中司馬遷本人還曾多次請教自己的老師孔安國(孔子後人)。

最後我們聊聊“禪讓”,根據人類的歷史(不分中外)政治本就沒有那麼美好,每次更迭都伴隨陰謀、戰爭、犧牲,而史記偏偏把上古的事情寫的符合當時的價值觀(因為無法對證),根據竹書的記錄,歷史上唯一兩次禪讓(堯讓給舜,舜讓給禹)其實全都包含殘酷的政治鬥爭。由以上分析可以證明“竹年”的內容更接近事實,人類對於權力的控制慾是與生俱來,並且是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包括聖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