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怎麼寫?能不能以《泊秦淮》為例講解示範一下?

都市混口飯


問題:七言絕句怎麼寫?能不能以《泊秦淮》為例講解示範一下?


問題:

七言絕句出現的很早,不過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因為在初唐格律詩的規則漸漸定型,所以七言絕句大多數都是格律詩,古體七絕極少。

絕句的創作,首先要明白詩體,瞭解古體、近體兩種絕句的基本規律。其次,再瞭解絕句的章法佈局。

至於煉字、煉句,就看自己的積累了。

一、七言古絕句

1、平聲韻的韻腳與白腳

南北朝梁陳之間的庾信有一首七絕《代人傷往·其一》

青田松上一黃鶴,相思樹下兩鴛鴦。無事交渠更相失,不及從來莫作雙。

失,是入聲,屬於仄。

古體七絕不需要遵守格律詩的平仄要求,但是韻腳和白腳有平仄的要求。

這首詩押平聲韻。2、4句押韻,韻腳是:鴦、雙。第1、3句不押韻,白腳都是仄聲字:鶴、失。

2、仄聲韻的韻腳與白腳

《方逢原借示方幹先生詩以集句詩贈之》宋·孔平仲 押遇韻(苦有去聲)

潛夫自有孤雲侶,蟾蜍影裡清吟苦。澄心不出風騷外,援筆便成鸚鵡賦。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七言古絕句,1、2、4押韻,韻腳是:侶、苦、賦。

3、韻腳與白腳的規律

古體詩可以押鄰韻,可以押仄韻。一般來說,第一句的尾字和韻腳同聲的話,以押韻為多,例如:侶vs苦、賦。不押韻的話,一般和韻腳的平仄相反,例如:鶴vs鴦、雙。

二、七言近體絕句

近體絕句就是律絕句。題主要求用杜牧的《泊秦淮》來講解: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1、一韻到底

韻腳與白腳的規則,古體與律體是一樣的,區別就是近體詩押韻2、4句必須同一個韻部。一般稱之為一韻到底,這首泊秦淮的3個韻腳屬於同一個【麻】韻:沙、家、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句押韻的話,可以放寬到鄰韻。

2、四種句式,與四種詩體

這個講過很多變了,頭條的朋友應該比較熟悉。

格律詩有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按照粘連、對仗,相鄰兩句不相同的規律,會組合成4種詩體。

以第一句的句式,來分類這四種詩體。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

很明顯,這首是平起仄平收、首句押韻的詩體。平起,看第二個字:籠;平收,看最後一個字:沙。

三、絕句的章法

還是用杜牧的這首詩《泊秦淮》,前兩句寫景: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後兩句抒發議論: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另外,絕句的第三句特別重要,這一句大多用轉折的方式,引出第四句的結尾。

這首詩的第三句轉折,用否定的方式:不知亡國恨。

絕句章法變化很多,有的像泊秦淮這樣起句寫景起興,有的起句抒情、有的起句議論說理,有的賦陳敘事;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賦陳敘事起:

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有的注意今昔對比,有的喜歡空間變化;如白居易《荅崔十八》自比古人:

勞將白叟比黃公,今古由來事不同。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中。

有人喜歡對仗,有人不用對仗,有人前兩句對仗,有的後兩句對仗;如杜甫《絕句》,四句都對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喜歡用疑問句,用在哪一句也不一定;如王昌齡《浣紗女》

錢塘江邊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有人喜歡用否定句,用在哪一句也不一定。白居易《曲江憶元九》

春來無伴閒遊少,行樂三分減二分。何況今朝杏園裡,閒人逢盡不逢君。

結束語

絕句的寫法,無非是情景二字。仔細觀察一下上面的幾首詩,有的四句都是景語,有的都是情語(含議論說理),更多的是景語與情語的相互搭配。其中以寫景起興為多。

最簡單的寫法就是,前兩句景語,第三句略加轉折,第四句結尾以景語收或情語收。

如《春雪》:

松門小院少芳華,為種新梅未破芽。偏是東風急不待,滿空吹雪作梨花。

又如第1、3句寫景,《越王臺懷古》:

依依楊柳雨霏霏,將士長征不復回。春草風中鷓鴣語,似人空守越王臺。

全篇情語論事,《讀玄都觀 》:

奉詔劉郎幾度來,一笑桃花一笑苔。二十餘年隨本性,詩鋒如劍鬱難開。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們現在講的七言絕句,主要以近體詩為主,要寫七言絕句,首先要掌握基礎知識。

1、押韻:七言絕句押平韻,對於初學者建議用《中華新韻》押韻比較寬鬆,可以通押。

2、平仄:《中華新韻》它是以現代漢語四聲為標準。即: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讀音時,四聲讀標準了,平仄很易容掌握。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

3、對仗:絕句可對仗不對仗皆可,如果對仗,一般首聯對仗、也有尾聯對仗。

4、七言絕句格式:

①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③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意境:是人的感情通過藉助於景象,來想象達到一種藝術境界,簡單的說就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入景中,內容一般都是即景抒情、即事感懷等。

6、禁忌:①三仄尾和三平尾、孤平、失粘、失對、失替這些都是寫詩大忌。

這些詳細的知識就不多說,以為網上已經夠多了。

基礎知識掌握之後,

我們要怎麼寫詩呢?首先是確定主題,選擇好要寫的題材後,接下來就考慮用怎樣的結構更好把這些題材緊密聯繫起來,很好的表現主題,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古人云:“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矣。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住,月到風來,何處看得死法”。可見寫詩的章法結構就是起、承、轉、合。

:詩篇開始。一般是寫景、敘事為主,為平直敘起為佳。

:承上啟下。是對首句作補充說明或首句沒有交待清楚,承句進一步交代待。

:詩意轉換。一般是從前一境界的寫景或敘事轉入抒情、議論或推理的境界。轉句是全詩最著力的地方,只有轉得好,才能轉出新意來,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結束全詩。前後呼應,結束全篇詩。

我們賞析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起句:平直寫景,渲染氣氛,寒煙冷月籠罩下,給人感覺蕭瑟寂寥。

承句:這句點題,補充對第一句交待,進一步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而以"近酒家"引起後二句。

轉句:從首聯寫景轉入議論,從上句"近酒家"聽到秦淮河畔上歌女唱亡國之音,不知亡國之恨。

合句:呼應轉句作結,借"商女"來諷刺當時最高統治腐化墮落、沉溺聲色、不顧國家安危。

所以一首詩,起、承、轉、合,運用配合的好,可以使詩結構嚴謹,前呼後應,渾然一體。

除了以上所說的,知識積累也是不可缺的,必須多讀書,並且最好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樣文字才會更有深度、厚度和廣度,還有煉字、煉句,在寫詩時要有自己獨創性、無可替代性,才能詩意濃郁,餘韻悠然,學會運用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夏小柒


絕句如果光是寫容易,要寫好就難。

先說如何寫。寫絕句要弄懂格律,這東西看起來複雜,其實簡單,翻來覆去就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是相對五絕而言,即:1、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3、仄仄仄平平,4、平平平仄仄這是最基本句式。如作平起入韻格。排列順序是1 、3、2、1。如作平起不入韻格,排列順序則是4、3、2、1。如作仄起入韻格順序是3、1、4、3。而仄起不入韻格則是2、1、4、3。所有格律詩都是這四種句式的反覆使用。如果要寫七言絕句,則在這四種句式前面加兩個反律,變成1、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還是基本相同的四種句式。需要注意的是一二句平仄大體相對,首句入韻則有錯雜,首句不入韻則對仗。而三四句平仄都是相對仗的。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粘連,即起首格律一樣。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則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第三情況第一要是仄仄平平仄。以此類推。弄明白這些格律,就可以寫格律詩了。

如何把絕句寫好就難了,它既要求意境開闊,又要求結構緊湊,既要求語言簡練,又要求意旨深遠。通常兩句一組來完成客觀事物的描述或主觀感情的表達,不可用孤句,要講究語意貫通。一般一二句說一回,三四句說另一回事。絕句每一句都有個說法: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承句,第三句叫轉句,第四句叫結句。都說詩歌具有音樂美,這種句式組合方式實際跟樂句的起承轉合是一樣的。絕句第一句基本上為全詩定調,就象一首歌的起調,調高調低,第一句就確定了,一段音樂的主音必在第一個樂句出現。第二句承句通常因襲第一句意境不變,起深化襯托的作用,有相承相接的意思,因此叫承句。第三句稱為轉句,轉的意思,是要擺脫前文的束縛,開闢出新的意境。絕句運用之妙,全在這轉句上,轉成功了是一首好詩,轉不出去就很難昇華。如果前兩句實寫,則轉句要虛化;如果前兩句虛寫,則轉句必實寫,以此來實現跳躍轉換,一轉則出境界。第四句稱作結句。第四句說結句,有收束全篇的要求,要收得別人不能在後面加字,才叫絕。若意盡而言未止,就不是好絕句了。凡從全球看第四句都是總括全文,只要轉得靈活,結得得味,便是好詩。

至於泊秦淮一詩,是唐人絕句中比較精彩的篇章,開篇兩句一起一承,說的是在深秋夜晚的江河之上,月亮散發著寒光照著沙灘,我們靠著一個酒家歇船了。明晰、清冷,兩句一出,已可想見這首詩不會是熱鬧繁華的描繪,而是帶著幾分憂鬱。第三句適時地跳出對江面孤舟的描寫,轉寫聽到商船上的女子無憂無慮的歌聲,這就從夜晚停船靠岸的事情轉到不在江河之上的其他人物身上了,通過看似不相干的人物或景物來表達已有情緒。第四句是點睛之筆,說“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後庭花》是亡國之君南陳後主陳叔寶所作,後庭花曲正作於北朝滅亡南朝的前夕,而詩人所處正是各地軍閥割據,大唐搖搖欲墜時,商家女兒不知國之將亡,還在悠閒地歌唱亡國之音,這才是詩人所要表達的真正內容。至此嘎然而止,言雖盡而意無窮,不能不說寫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