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最終統一天下?

悠然田園白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是由秦國的綜合國力決定的。秦國綜合國力強於六國,而六國又不團結抗秦,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構成。

軍事是綜合國力的一個方面,軍事強不等於國家力量大。

商鞅變法是秦國兼併六國的起點,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未必能夠兼併六國。秦孝公時期的秦國,是七雄中最落後的一個國家。從商鞅頒佈的“開墾令”就可以看出來,秦國當時還有一大批人在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商鞅的到來,結束了秦國落後的局面。通過一系列的改革,鼓勵百姓種田、打仗,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整個秦國改頭換面,百姓勤於農業,士兵驍勇善戰,成為能夠和齊、楚相媲美的大國。

戰國時期,趙國也曾“胡服騎射”變法。但僅僅是針對軍事方面的變法,加強了國家軍隊的戰鬥力。

趙國空有優秀將領,地盤小,人口少,糧食產量力,綜合國力不如秦國。



當代曹植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是由秦國的綜合國力決定的。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構成。

軍事是綜合國力的一個方面,軍事強不等於國家力量大。就比如今日的俄羅斯,軍事力量大,但經濟實力相對落後。

秦國幾代經營國家,並進行商鞅變法,秦國農業發展好,獎勵軍功,調動了國民的積極性,秦國的綜合國力得到加強。強大的綜合國力為軍事提供了保障。再加上有優秀的軍事將領更是如虎添翼。

趙國空有優秀將領,地盤小,在別的方面實力並不強大,

綜上,秦國的實力強於趙國,秦國能夠一統天下。



話史人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白起、王翦是秦國人,廉頗、李牧是趙國人。一個國家如果有出色的將領,那麼這個國家的領土將不會受到侵佔,更加不會滅亡。但戰國時期的趙國明明擁有兩位身居戰國四大名將的大將,為何最終還是被秦國滅亡。

變法不夠透徹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是秦國兼併六國的起點,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未必能夠兼併六國。秦孝公時期的秦國不是一般的窮,而是七雄中最落後的一個國家。從商鞅頒佈的“開墾令”就可以看出來,秦國當時還有一大批人在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商鞅的到來,結束了秦國落後的局面。通過一系列大力的改革,鼓勵百姓種田、打仗,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整個秦國改頭換面,百姓勤於農業,士兵驍勇善戰,左手挎著俘虜,右手提著首級,成為能夠和齊、楚相媲美的大國。

戰國時期,趙國也曾“胡服騎射”變法。聽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僅僅是針對軍事方面的變法,加強了國家軍隊的戰鬥力。而且“胡服騎射”,只是加強軍隊的平原作戰能力,並不加強野戰作戰能力,長平之戰就是野戰。趙國“胡服騎射”,騎在馬身上的士兵雖然對馬的操控相當熟練,但山路崎嶇不平,樹木叢生,騎射的威力很難發揮出來。

君王昏庸

廉頗在趙惠文王時期東征西討,立下層層大功,深受重用。趙惠文王這個人比較好說話,比如和秦昭襄王澠池會盟的時候,廉頗敢直接進言,“如果三十天不回來,我就回去另立新君”。趙惠文王對廉頗的舉動並不感到驚訝或者生氣,而是直接同意了這個決定。名將加上明君國家想吃虧都難。

到了趙孝成王時期,趙孝成王不和廉頗討論,直接收下上黨十七座城池,再派廉頗前往前線駐守。由於秦軍的勇猛和陰險,廉頗害怕有詐,一直不敢對秦軍進攻,接連敗退。身在邯鄲的趙孝成王接連催戰,見廉頗不聽自己的命令,趙孝成王聽信秦國應侯范雎在趙國散佈的謠言,派遣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前往前線替代廉頗,結果四十萬大軍命喪長平,趙國元氣大傷。

趙孝成王去世,他的兒子趙悼襄王繼位。這個大佬一上位,就直接將自己心儀的將軍樂乘升到了廉頗的位置,

把廉頗踢走。廉頗氣不過,發兵攻打樂乘。後來廉頗害怕獲罪,逃到魏國,趙國成功喪失一員大將。

由於廉頗出走,趙國當時無將可用,趙悼襄王只能重用在北部邊境大放異彩的李牧。李牧也不負趙悼襄王的希望,曾多次擊退秦軍和燕軍的進攻。戰國末期由於李牧的存在,秦軍對於滅趙的事情一直沒有進展。反應靈敏的秦國立馬想到用離間計,買通趙王遷的寵臣郭開,又在趙國內大肆散佈謠言。把之前長平之戰用過的方法再用一次,沒想到效果還是一樣好。趙王遷聽信讒言,殺害李牧,趙國三個月後滅亡。

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歷經六代君王,沒有一代君王昏庸,每一代君王都有靈活的頭腦,雄厚的野心。秦孝公打下兼併六國的基礎;秦惠文王佈置好東出的大局;秦武王攻下韓國宜陽這個軍事重鎮;秦昭襄王削弱了當時所有的強國;秦孝文王繼位三天去世;秦莊襄王徹底打殘堵在秦國東出大門上的三晉;秦始皇兼併六國。

總結

大勢所趨,到了戰國後期,各國全部被秦國打殘廢,六個國家加起來都未必敵得過秦國,六國滅亡己成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