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祖籍常熟,常熟有虞山,也称他为虞山先生。
他是诗人,后人评价他深得诗圣杜甫的神髓,他的诗歌“情词怆恻,沉雄苍凉”。以他为宗师,明未清初的诗坛涌现出了一支重要的流派,那就是虞山诗派。
他是史学家,早年曾撰《太祖实录辨证》五卷。钱谦益两次修明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人们依然认为“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这虞山,指的就是虞山先生钱谦益。
他是文章家,人说“海内读书者,博而能精,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仅仅得三人——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而黄宗羲在《思旧录》里则称他为王世贞之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人。
他还是收藏家,虞山脚下尚湖之滨,钱谦益的拂水山庄内,藏书“几可比拟内府”,尤其以宋元孤本为多,号称大江南北第一。作为藏书大家,钱谦益近水楼台,收得苏州刘凤厞载阁、钱允治悬磐室以及同乡杨仪七桧山房、赵琦美脉望馆四家藏书。而钱家富甲一方,四方书商都知道他喜欢宋本,愿意出高价收购,一时“蜂拥捆载而来”。
一、一掷千金
天启七年(1627),盛夏的一天, 一位浙江书商兴奋地赶到了常熟城,他声称带来了钱谦益寻访多年的宋本《后汉书》。
钱谦益闻讯,顿时失去了往日的沉稳,他在院中焦急地等待着。
江浙一带的书商们都知道,这部《后汉书》,钱谦益已经寻访它多年了。
在此之前,钱谦益曾收得《前汉书》。这《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为《两汉书》,刊印于北宋真宗时期,采用仿南唐所造之澄心堂纸印刷而成,其字体为当时盛行的颜体,精美至极,号称宋本之冠。最初,这部书藏于宋皇室,历经战乱流入民间,至元初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得。到了明朝,又被王世贞以一座庄园的天价购得。 王世贞之后,《两汉书》再度散入民间。万历四十五年(1617),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钱谦益从新安商人处以千两白银收得《前汉书》。
这一次,书商从乌镇而来,据说他是在一家面食店无意间发现《后汉书》的。
钱谦益一见,果然与《前汉书》一致,不禁欣喜若狂。至此,钱谦益历经数年时间、花费1200两白银,终将这部被无数收藏大家推崇备至的宋版《两汉书》收得囊中。
二、郎才女貌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评价钱谦益:牧斋生平有二尤物,一为宋椠《两汉书》,一为河东君。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一叶扁舟驶向江苏常熟。
船头上,一位身着兰缎儒衫、青巾束发的翩翩少年迎风而立。岸边渐隐的青山远黛,映衬出的是少年眉宇间的风流倜傥,还有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丝妩媚。
这位儒生打扮的少年,便是“秦淮八艳”之首的河东君柳如是。
柳如是,浙江嘉兴人,幼年家贫而沦落青楼。她精通文墨,擅长琴棋书画。更为重要的是,她非常有抱负,想嫁一个博学好古、旷代逸才的好男人。她甚至还宣称: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
前日里,西子湖畔,柳如是邂逅了名满天下的钱谦益,此后便念念不忘,这次她特地登门拜见。
当柳如是出现在钱谦益面前时,钱谦益觉得似曾相识。
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表情,柳如是轻声吟道:“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话音一落,钱谦益猛然醒悟:“原来是柳姑娘!”
此时的钱谦益正处于人生的低潮,他在政治斗争当中失败,被排挤出京城。“孤臣却立彤墀内,咫尺君门泪满襟”,钱谦益无比沮丧。
柳如是的来访,犹如一阵春风,吹散了积聚已久的烦恼。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为其“林下风”的气质所倾倒,盛情邀请柳如是在自己家中小住几日。
柳如是欣然应允。
仙女降临人间,令钱谦益痴迷到无以复加;而柳如是则是把先前的仰慕之情化作倾心相许:“天下惟虞山钱学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学土者不嫁。”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
三、金屋藏“娇”
为了迎接柳如是的到来,钱谦益花巨资,历时三年另建新楼、五楹三层的建筑,枕山带水,雕梁画栋却不浮华,房栊窈窕又不输气魄。想当年柳如是的惊鸿一现,宛如古人诗句中所形容的绛云仙姥下凡,于是钱谦益将新楼取名“绛云楼”。
这不是一座寻常的金屋藏娇的地方,它是一座傲视大江南北的藏书楼。钱谦益把自己收藏的十万余卷书籍,整整装满了73个书柜带入绛云楼。虽然多年的藏书耗去了大量钱财,但是想着这些泛黄的册页,将由柳如是那双犹如凝脂的玉手翻弄,是书香,也是美人的芳泽,钱谦益满足了。
绛云楼内丰富的藏书,令柳如是大开眼界。
宋刊本《白氏文集》、宋刊本新雕重校《战国策》、校宋木《道德真经指归》、宋刊本《文选》、价比金玉的《两汉书》、宋刊本《资治通鉴》等,这些世所罕见的古籍,便是黄宗羲这样的鸿儒大家登楼看到,也忍不住夸赞:“钱氏之书,余所欲见者无不有。”
与一般的藏书家不同,钱谦益是读书人,他的版本鉴赏能力极强。楼内所藏之书,钱谦益也是逐一研读,并且留下了十分精彩的题跋文字。与钱谦益同时代的嘉兴藏书家曹溶说他“每及一书,能言旧刻若何,新板若何,中间差别几何”,而且,事后检验都能证明钱谦益所言极是。
然而,绛云楼内的书香,虽然异常芬芳,却贵比龙涎。平日里为购书花费无数,再加上构筑绛云楼的巨大支出,钱谦益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绛云楼刚刚落成时钱谦益不无得意地感慨“吾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如今竟一语成谶。
四、忍痛割爱
迫于经济压力,钱谦益不得不做出售书的决定,打算出让几部较为珍贵的宋版书。消息一经传出, 他的门生谢象三提出购买,但点名就要《两汉书》。
谢象三是浙东藏书家,钱谦益早年在浙江主持考试时,谢被钱所录取。后来谢象三看中了柳如是,却不料柳如是嫁给了恩师钱谦益,因此怀恨。此番谢象三前来,故意压低价格,最终以低于原价200两白银的价格购走了《两汉书》。钱谦益痛心之外更添气愤,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每日焚香礼拜”达20余年的心头至爱竟会以这种方式离他而去,这是“生平第一杀风景事”!他甚至将自己当时的心情与南唐后主李煜亡国时的凄凉境况相比。
“此书去我之日,殊难为怀,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对宫娥,一段凄凉景色, 约略相似”。
绛云楼前,一方孤石,名为沁雪。这是钱谦益收藏的,它最初是在赵孟頫家的鸥波亭。沁雪与《两汉书》曾经同属赵孟頻,也曾为钱谦益所有。也许,此后的每一天,钱谦益流连于沁雪石下时,都会想起赵孟頻,想起《两汉书》。
五、人生污点
绛云楼落成之际,中原大地已是烽烟四起。
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陷落,皇帝自尽,明亡。同年,,清军入关,八旗铁骑席卷天下。大江南北,陷入一片腥风血雨。
第二年,清兵逼近南京。作为南明朝廷的礼部尚书,钱谦益深知无力抵抗,率南京留守官员,向清军投降。
降清、仕清,这一变节,成为钱谦益一生污点。他又回到了绛云楼,回到了柳如是身边。“百尺楼中偕卧起,三重阁上理琴书”,绛云楼内,夫妻二人勘校史乘,临文探讨。钱谦益立志以一己之力编撰《明史》,为此搜集了大量明代文献。柳如是协助他查考史料、校正手稿。钱谦益编选的《列朝诗集》中《闺秀》一集,就是柳如是勘定的。
《列朝诗集》由同乡藏书大家毛晋刊刻出版。这本书的体例,钱谦益借鉴了金代元好问的《中州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部诗歌总集,书中称赞宋遗民诗为史诗。实际上,钱谦益是借此不忘前朝。
顺治七年(1650)三月,黄宗羲来到了常熟,登上了绛云楼。他记下了当时的一个细节:一晚夜读,钱谦益独自来到他房间,塞给他七两白银,并告诉他,这是柳如是的意思,深知他清贫自守,这银两可以作为他的盘缠。
这次见面,在黄宗羲的笔下看起来很平淡。然而,其背后隐藏的则是,黄宗羲此番前来,是与钱谦益共商复明大计。钱谦益,这位东林老人,自降清失节回到绛云楼后,在柳如是的推动下,已经决定以其残生,致力于复明大举。遗憾的是,他的这番行动,后人多视而不见。
“桃叶春流亡国恨,槐花秋蹈故宫烟”,“冬青树老六陵秋,恸哭遗民总白头”,钱谦益在其晚年著作里,时常流露出明朝遗民情结,字里行间,忏侮、思明之意真切。一百年后,乾隆皇帝将他列为《明史·贰臣传》之首,认为他的著作荒诞悖谬,其中多有诋毁大清朝之处,下令将其所著的《初学集》《有学集》等众多著作,甚至有他名字的序文或列名校勘之书,悉数销毁。
六、烛火之灾
就在黄宗羲登楼后不久,一场更大的灾难再次降临。十月初二,奶娘抱着柳如是的女儿在绛云楼内玩耍,不小心将烛火落在纸堆里,火苗蹿腾,引燃了绛云楼内的古籍。顷刻间,绛云楼火光冲天。
当晚雷雨交加,漫天雨水却无法浇灭绛云楼的大火。绛云楼,连同楼内的万卷藏书一同化为灰烬,这是钱谦益生平遭遇的最为惨痛的打击。
“鸣呼!甲申之乱,古今图籍书史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
随着钱谦益的一声哀叹,绛云楼中的书香生活在火光中灰飞烟灭。
这次大火,是绛云楼的损失,也是中国藏书史上的一大劫难。 钱谦益曾说“汉晋以来,书有三大厄”,一是梁元帝江陵焚书;二是明末李自成火烧紫禁城,文渊阁遭难;还有一个,就是绛云楼的大火。
绛云楼大火之后,曹溶来到虞山看望钱谦益。当年在京城,曹溶曾向钱谦益提出,希望借抄《九国志》《什国纪年》两本书。此番见面,二人提及往事,钱谦益后悔地说:“当年你找我借抄、我托辞没有,不肯借于你。如今,这两本书真的就不在人间了。那个时候,若是我借给你留个抄本,今天我也就可以抄回来了。”
面对老友的遭遇,曹溶心中是百味杂陈。在他看来,藏书目中的图书,十之四五仅存条目,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绛云楼。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藏书家藏而不露、独享图书而造成的。这也许是对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另外一种解释吧。
半生心血,付诸东流,花甲之年,雄心已尽。钱谦益心灰意冷。检点劫后余灰,所剩寥寥,于是,他把残存藏书悉数转赠给了自己的族曾孙钱曾。这部分藏书成为了钱曾述古堂、也是园藏书的一部分。
七、晚年著书
晚年的钱谦益和柳如是移居到了常熟东南白茆镇的红豆山庄,山庄因栽有两棵从福建移植过来、大可合抱的红豆树而得名。
“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
红豆树下,钱谦益靠记忆编纂完成了《绛云楼书目》。书目中详细罗列了钱氏藏书的规模、类别,以及他对自己所收藏书籍的研究心得。除传统的经史子集外,书目中还有大量天主教、数学、物理等当时刚刚传人中国的外来书籍。
这份晚来的《绛云楼书目》。是钱谦益对自己藏书生涯的回顾,更像是一座葛碑、一本纪念册,既悼念那个已经逝去的朝代,也追忆如过眼云烟般的万卷藏书。
钱谦益最大的愿望就是完成明史。然而,绛云楼大火烧毁了他的250卷《明史》手稿,幸免的只有写成的明臣志传数百本。万念俱灰中,钱谦益将残存稿件售予史学家潘柽章。在钱稿的基础上,潘怪章和吴炎合作,写出了《国史考异》《明史记》等重要的史籍。遗憾的是,
钱谦益自己所完成的史学著作只有早年的《太祖实录辨证》《开国群雄事略》等。
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
钱谦益的一生,充满了争议,“身受党祸,名列贰臣”,清代以来饱受诋毁。但是,就在他所留下为数众多的诗文作品与残存著述的字里行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钱谦益作为一代文学宗匠的风范。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钱谦益与清朝的经学》中,称赞钱为明末清初17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或文明史的巨人。在名家辈出的虞山藏书派中,钱谦益作为“读书者之藏书”和藏以致用的典范,可谓实至名归。
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
钱谦益80岁生日那天,十多年没有开花的红豆树突然花蕾萌发。
那一年的红豆树,雪英烂漫,奇香郁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