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偶爾偷東西,先別急著批評他,這樣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01

好不容易进了幼儿园,眼看着孩子逐渐开始适应集体生活,做父母的刚刚松了一口气,却忽然发现孩子开始偷偷从班级里“揣”回来一些小玩意。天哪,难道孩子学会“做小偷”了,这可是品德问题啊!且慢,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急着给孩子下“道德审判书”。

要知道,学龄前孩子的顺手牵羊,很可能仅仅源自于他自控能力的不完善而已,和孩子的品行好坏完全是两个概念。作为父母,无论教育理念是怎样的。我们的初衷永远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并获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因此,如果只将重心放在评价他的所做作为上,反而容易走入迷思,无法很好地应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小毛病“。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解决孩子偶尔偷拿东西这个困扰,我们首先要清楚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

孩子偶尔偷东西,先别急着批评他,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02听一听孩子的内心独白

1、 我不知道这东西不属于我

玛丽亚·鲁滨逊在其著作《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一书中详细说明了孩子的认知发展与大脑生理发展的关系。三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还不够成熟,无法理解什么叫做归属权。

当我们和这个年纪的孩子讨论“不属于你的东西不能拿”的时候,孩子只能记住这件东西是爸妈不让拿地,但他无法将所有自己看到的物品进行归类,分辨出“属于我”和“属于他”之间的区别。因此就会出现今天教育了孩子,后天他又从外面拿回来小玩意的情况。

孩子偶尔偷东西,先别急着批评他,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2、 “偷”是什么意思啊

五岁左右的时候,孩子的肢体动作发展已经变得十分灵活。他开始表现出自信,并非常积极地运用各种手段来展现自己的勇气。在这种动机的影响下,孩子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去触犯一些家长为他设下的“禁令”。

悄悄从小卖部里拿走一块糖果,把自己喜欢的小玩具揣进兜里……这些行为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常常出现的“意外”。他并不明白这种行为叫做“偷”,只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自己原来做不到的事情,感觉就好像是玩了一场“挺刺激”的游戏

孩子偶尔偷东西,先别急着批评他,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3、 别人都拿,我也要拿

可千万不要小看同伴影响

。父母虽然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但在孩子进入集体环境之后,周围同龄人的影响往往会变得非常巨大

人都是群体性的动物,会相互模仿对方的行为。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而言,和身边的朋友保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会在家庭教育里反复告诉孩子“这种事情不能做。”但出于想被接纳的心理,如果孩子身边有其他小伙伴做出了偷窃的行为,他也会有样学样,“不甘落后”

因此,伴随着孩子生理年龄的增长,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跟进他的成长,按照孩子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性来“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偶尔偷东西,先别急着批评他,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03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少不了家长的帮助

1、 肯定孩子的独立行为,但要申明原则

三岁左右,孩子开始拥有“脱离爸妈,自我发展”这种想法,并不断地用各种行为来扩大自主权。我们首先肯定他的努力,帮助他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但也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帮助他人,也可以是自主管理属于自己的衣服、玩具,但不能通过“拿别人东西“的方法。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确认孩子已经清楚地了解了父母的态度。很多时候在父母眼里总是犯同一个错误的孩子,也许仅仅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例如孩子根本搞不懂所有权的概念,分不清楚什么东西是我的,什么东西不是我的。这就需要父母耐心的教导,一件一件事情掰开来说,让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了解。

孩子偶尔偷东西,先别急着批评他,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2、 不要让孩子害怕说实话

培养孩子诚实的态度,要比害怕他犯错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秉持的概念是:“谁都可能会犯错误,诚实地面对它远比掩藏它要好。”体恤孩子在明白自己犯下错误后害怕受到惩罚的想法,当他为此而感觉到恐惧、沮丧的时候,以感性的态度来支持他。

只有鼓励孩子说出实情,用宽松、温和的态度来面对他在成长过程里出现的各种小岔道,我们才能更加及时的发现和扭转更大错误的产生。此时,家长的情绪控制能力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说了真话,反而要承受远比隐瞒错误造成的后果更大。

孩子偶尔偷东西,先别急着批评他,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3、 和孩子共同面对,培养他承担责任

陪伴孩子一起去归还不属于他的东西是一堂父母的必修课。无论是去给小卖部付钱,又或者归还属于同学的小玩具,我们都需要和孩子站在一起。 在这种时刻,孩子会因为心理压力而退缩是非常正常的。千万不能说类似于“拿的时候你那么顺手。

还的时候怎么就困难了“这种风凉话,让孩子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境地里。此时恰恰正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机。如何去弥补已经犯下的错误?通过和孩子一起进行真实有效的行动,远比给孩子讲一千个故事有用。

孩子偶尔偷东西,先别急着批评他,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在成长过程里,孩子出现一些“不告而取”的行为并非意味着他的品德出现了瑕疵。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社会规范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只要大人能够坚持一贯的处理原则,我们的立场就能让孩子明辨是非。过度严厉的处罚可能会让孩子由于恐惧和情感压力而不敢说真话,小心地隐藏起自己的行为,反而会阻碍他的社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