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出穗了還能追肥嗎?

一輩子5


我是@田園新春,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任何一種植物的生長都有它的規律和週期性。

小麥在抽穗期對水肥的要求很高

1、在抽穗期的小麥,如果缺肥、脫肥會造成麥苗發黃、麥穗小、粒少、結實率低,籽粒癟小直接造成小麥減產。

2、如果抽穗期的小麥肥料過剩營養過旺也會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產量,麥苗抽穗期氮肥過剩會引起秸稈濃綠、脆嫩,秸稈的纖維度降低,引起麥苗倒伏,造成麥粒灌漿不足,結實率降低,增加病蟲害的風險,有的甚至造成絕收。

總結:出穗的小麥是否能追肥?這個我們要根據苗情來決定。在出穗的早期如果缺肥脫肥的麥苗,我們可以適當的施少量的氮肥。一般每畝撒施尿素最多不超過5公斤,也可以每畝用尿素400克加綠豐95兌水30公斤噴霧。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小麥的產量。

如果小麥在抽穗期肥料營養過剩,我們也可以採用葉面噴施鉀肥,控制麥苗旺長,增加秸稈的韌性,防止倒伏,增強籽粒的結實率,達到增產的效果。


田園新春


我是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小麥出穗了還能追肥嗎?如果小麥處於剛剛出穗期,是可以追肥的。如果處於揚花後期或者灌漿期建議不要進行追肥了。小麥出穗到開花這段時間,如果小麥肥力不足,正好結合澆水進行追肥。

小麥抽穗出穗是小麥進入第二生長期,小麥由營養生長轉化為後期的生殖生長。小麥出穗期到齊穗揚花是消耗養分最多的時期,只有充足的養分供應才能壯大穗,多結籽粒,創豐收、奪高產。

一般認為,小麥出穗期是能給小麥根部追肥的最後一個時期了。再往後,隨著小麥根系逐漸衰弱,已不適合再進行根部追肥。後期只適合根外施肥,也就是,噴施葉面肥。

小麥進入孕穗期後,對於營養的需求也比較大,如果養分供應不足,營養不良,一方面會影響小穗的發育,另外,後期的灌漿也會受影響,導致籽粒數減少,如果後續一直不補充養分,千粒重也會下降,最終導致減產,尤其是底肥使用少、返青期追肥少、土壤比較貧瘠的地塊,影響會更加嚴重。

因此,如果孕穗期的小麥出現脫肥現象,要及時進行追肥,一般情況下,每畝追施10-15公斤尿素,脫肥比較嚴重的情況,還可加入一些磷酸二銨、氯化鉀,如果脫肥不是很嚴重的情況,可以噴施一些磷酸二氫鉀,提高小麥自身的抗逆性。

小麥穗期是病蟲害高發期,如何做好病蟲害防治?

小麥進入穗期後,是小麥管理的關鍵時期,由於田間溼度大,通風透光差,植株抗病性降低和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逐漸減弱,一旦管理跟不上,就會出現病蟲害發生嚴重,大面積倒伏和早衰等現象,造成嚴重減產。

小麥穗期也是需水量比較多的時期,如果田間土壤墒情不足,要及時澆水。開花前澆水結合追肥。注意選擇無風天澆水,杜絕大風天澆水。避免因澆水造成小麥倒伏。

小麥穗期也是各種病蟲害高發期。主要病蟲害有小麥芽蟲、條鏽病、白粉病、赤黴病等。

防治措施是突出防治重點與綜合防治相結合。做到一防多治,一噴多防,提高防治效果。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個優秀配方供大家參考:

(1)7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氫菊酯水乳劑1000倍液+45%戊唑醇·咪鮮胺2000倍液+98%磷酸二氫鉀200倍液+0.01%蕓薹素內酯水劑1000倍液。每畝每次用藥液50升均勻噴霧,可根據天氣情況,噴灑1-2次。可有效防治小麥後期穗蚜、赤黴病、白粉病、鏽病等病害,兼防吸漿蟲、鏽病、葉枯病、乾熱風,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麥產量十分顯著。

(2)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7%唑醚·氟環唑懸浮劑2000倍液+98%磷酸二氫鉀200倍液+0.01%蕓薹素內酯水劑1000倍液。主要用於防治蚜蟲、赤黴病,兼治吸漿蟲、白粉病、葉枯病、鏽病、乾熱風。


農人小匠


小麥出穗了還能追肥嗎?

這個問題村民小江來回答。

時下(我區)小麥正處於抽穗初期,就目前來看長勢還是比較好的。其麥葉片寬碩而修長;葉色較前期更呈深綠;稈莖挺直粗碩;雖是初抽穗期其穗芒較多較密;就整體田塊來看,初抽穗期,己出穗的(也就是肉眼能看見穗頭的)約佔整體地塊的1/5~1/4之多。那小麥出穗還能不能追肥呢,村民小江有以下幾個要點要說。

一:小麥出穗不適宜追肥的幾類因素。

一般來說,小麥長勢較好,就如上述類似的狀況,在我認為是不需要也不適宜追肥的。因為從長勢上來看,其麥植株壯碩,葉寬而色沉(鉀肥的作用);莖粗且挺;單株來說雖是抽穗初期,但穗芒多而密(氮肥的作用)等等,則說明前期施肥正確而足量,各種元素料肥配施均勻適量。且就長勢而看,其肥力並未充分釋放,後續生長仍是有肥可吸,有肥可養。若此時段追肥則易造成麥株旺長,和成穗不完全及成穗後貪青晚熟等。於成穗和適時收穫不利,故此類麥勢不宜追肥。

二:應該追肥的麥勢。

若麥株長勢參差不齊,高矮不一的佔整體田塊的2/5,麥株葉片細窄而寸短,植株與正常生長的麥株顯其矮挫;葉色淡綠或發黃;麥株稈莖細小松軟;抽穗的穗頭麥芒稀疏;或有禿穗的形成;土壤露根嚴重等等,以此類的麥株外形存在的,村民小江認為,則有必要進行追肥。

三:追肥的方式及注意事項。

對於第二條提及的需追肥的地塊,我認為不適用也不適宜以地面施追肥。因為利用地面土壤吸肥再向植株釋放出養分料肥,其養料是由根基吸食後,經稈莖向上輸送再經光合作用後而運化轉換的。一來肥效緩慢;二來肥力散失大;三來此時段根基吸肥經莖稈輸入則易造成稈莖的脆弱,更易造成麥株的抗逆性和抗倒伏性變差等。

此時段要追施料肥,可利用葉面噴施的方式。根據麥株的長勢,判斷其所缺的哪種元素的料肥,再進行料肥按量比兌水,進行葉面肥的噴施。

需要注意的是:側重於料肥所缺元素的比量,輔以輔助料肥元素的比量,綜合科學配比,但應注重其濃度不宜超過10%~15%,可少量多次或隔2~3天一次,總量不得超過二次施噴。在施噴結束後,待葉面乾燥好後,施一遍過田水為最佳。主要是葉面肥吸收後,以根吸水進行補充運化,以求得肥效的最好化。

總結。小麥出穗後,應根據其外在長勢的表現狀態,來判斷其是否需要追肥。在對需要追肥的麥田地塊,應以施噴葉面肥為佳,不建議地面土壤追肥。同時應該注意施肥方式及用肥比量的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