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植水稻,田裡有很多長出白葉,是什麼原因?

常德農村老趙


水稻長白葉是提前衰老枯萎的症狀,基本可以斷定為細菌性感染,也就是葉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早期特徵。對於水稻植株發育和稻穗飽滿發育都極為不利,不及時採取措施可能導致大面積減產。

水稻生長前期,根、莖、葉和穗的養分均衡是撫育管理的重點,一旦產生病蟲害、藥害以及肥害情況,都會影響到水稻千粒重和整體種植效益。水稻葉面發白勢必影響到光合作用和植株養分均衡,葉子的葉綠素被破壞,水稻的生理機能會慢慢變得紊亂,最後可能整株枯萎死亡。水稻是重要的主糧作物,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農民獲取生存資料的主要方式之一。無論是氣候變化、肥水管理不當還是局部因素引發水稻葉子發白,都有及時的採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葉枯病、稻瘟病導致的水稻葉面變化。

水稻的品種繁多,抗逆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發生葉枯病、稻瘟病侵蝕主要與氣候環境、土壤理化性能變化和施肥管理都有較大的關係。葉枯病在水稻的整個生長期都可能發生,開始症狀為心葉基部褪綠髮黃髮白,然後整片葉面發白、發黃呈條紋狀或者不規則的條紋狀。稻瘟病多發生在分櫱期至拔節期,病葉中心灰白色、外沿深褐色或暗綠色斑點。稻瘟病基本上不產生孢子,病症嚴重時連片形成不規則的大斑點。總而言之,葉枯病和稻瘟病都有葉子發白的情況,需要根據初期症狀甄別。


▼果斷採取藥物噴施做好相關防治措施。

水稻葉枯病和稻瘟病都是較為常見的細菌性病害,具有發病速度快、傳播速度快和危害性嚴重的特點,比較有效的防治辦法還是採取化學藥物防治。細菌性病害可通過風、雨和葉片接觸感染和傳播,大水灌溉、高溫高溼及風雨天氣都可能增加發病率。水稻葉枯病的預防以土壤消毒和浸種消殺為主,水稻種子以強氯精或葉青雙來浸置消毒處理;後續發生葉枯病可以適量的葉枯寧、菌毒清和消菌靈等藥物消殺。稻瘟病的初步預防也是加強土壤消殺,以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或稻瘟淨等藥物浸種處理;水稻幼苗期間可噴施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三環唑類藥物來預防,發生稻瘟病後及時噴施40%稻瘟靈乳油或40%克瘟散乳油,並且可間隔性的分2次噴殺。


▼加強農業防治措施減少水稻病蟲害。

水稻生長的物候期較長,對水分、土壤、氣溫、溼度及養分等因素都有嚴格的要求,加強農業撫育管理是有效減少病蟲害侵蝕的重要措施。加大對土壤更新和理化性能指數的監測,做好排灌、滴灌等硬件工程的維護,合理控制水稻定植密度,施足熟腐的農家肥作底肥,秧苗營養生長期間減少尿素、氮銨等速效氮肥的使用,都有利於降低病蟲害侵蝕。同時要加大對重病蟲害區、常年發病的地塊作一定調整,或更換水稻品種、或調整農藥噴施。做好水稻葉面發白的合理防治,是提高水稻長勢和整體品質的重要保障。


鄉記


多謝頭條君!水稻及小麥都有一種病害,叫“白葉病”(或者白化病),它是葉綠素缺乏症,主要是氣溫低、連陰雨天氣陽光寡照,水稻代謝、循環、呼吸、蒸騰、光合作用受抑制,葉綠素無法生成形成的,個別植株葉片白化可以不採取措施,但白化嚴重了,就要採取防治措施,否則,水稻免疫力、抗逆性會下降,影響水稻生長髮育和產量。

白化病大多發生在早稻種植上,因為水稻栽插後,仍然有“倒春寒”天氣發生,以及連陰雨天氣頻繁發生,水稻容易葉片泛黃、泛紅、泛白。通常情況下,只有幾片葉片白化,只要天一放晴,葉片會恢復綠色。如果氣溫偏低、天氣又連續難以放晴,就要採取措施。可以葉面噴霧葉綠素,農民養蠶的蠶糞中含有葉綠素,可以溶解過濾後葉面噴霧水稻。另外要加強田間管理,可以追施氮磷鉀複合肥,每畝15公斤,葉面噴霧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脂,氨基酸等。葉片白化可能還是病,象紋枯病、葉瘟病、葉枯病早期症狀可能葉片變白色。因此,在水稻葉片白化後,還要葉面噴霧殺菌劑。用10%多菌靈、10%甲基託布津、10%代森錳鋅各25克兌水10公斤葉面噴霧防治一下。要加強田間光照,增溫保溫。只要天放晴了,白化現象會逐漸消失。

我們當地連續半個月不出日頭是常見的現象,水稻、小麥、玉米苗期都有可能白化,但只是少量葉面白化,農民一般不會採取措施。水稻芽為什麼是白色的?就是因為沒有光照,葉綠素無法生成。我們在田間勞動時,也會發現葉鞘內嫩芽也是白色的,同樣的道理,也是沒有光照,葉綠素無法生成,當水稻播種後48小時,葉片就泛青了,農民稱之為“青頭”,就是因為水稻芽開始接受光照,生成葉綠素的原因。葉片白化,7天內沒有光照可以不用採取措施,但超過7天就要查明原因,對症下藥,採取措施,避免水稻生長髮青不良。我們在學校《生物》課上,學過植物葉綠素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水稻白化可能是陽光寡照了。另外,氣溫低水稻滯長也有可能葉片白化,水稻適合生長溫度在20——35攝氏度之間,低於15攝氏度會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影響葉綠素生成,因此,在種植水稻時,合理安排好種植時間,避開高溫、低溫、連陰雨天氣。

水稻葉片白化對水稻產量影響不大,只要有陽光,會自癒的。但病毒感染必須要用殺菌劑防治,否則,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


長江三農


  • 稻田裡的稻葉出現白葉,這是稻葉白化病,也叫白花葉病,一般發生在稻穀生長初期;稻葉白化病是一種缺素現象,主要是稻田土壤缺乏鋅元素所致,病症體現在葉片葉綠素形成障礙;另外,稻穀種植在石灰性土壤上,種植密度過大,基肥施入磷肥過度,光照程度低,環境汙染,也會致使稻葉出現白化葉。

稻葉白化病症狀

  • 稻葉白化病主要發生在稻穀生長初期,初始在稻葉葉尖可見退綠色白斑,白斑沿著葉脈逐漸下移,一直延伸到葉柄上;如果不採取抑制措施,白斑會沿著葉脈向兩側延伸,白斑蔓延到整個葉片;有時候葉片上會呈現出白色條紋出現,白條紋向著兩側延伸,後期也會形成整片白葉;如果單株多個葉片出現白化葉,且新生葉片和分蕖葉片也呈白化葉,這種單株多生白葉叫做白苗;稻葉白化葉會隨著改善措施和抑制措施自行退去消失,也會隨著白化葉惡化而枯萎。

稻葉白化病原因

  • 一,土壤缺素;如果種植稻穀的土壤營養結構不均衡,營養缺乏微量元素,特別是缺乏鋅元素;會致使稻穀葉綠素形成生殖性障礙,或者造成葉綠素營養性分解,都會讓稻穀葉片出現白葉化現象。

  • 二,種植地土壤石灰性;如果稻穀種植在石灰性的土壤中,石灰性土壤含有鹼性物質,鹼性物質會讓鋅元素難以融入土壤,造成土壤中鋅元素匱乏,同時也讓稻穀吸收鋅元素含量降低,從而形成植株缺鋅,葉片白化病發生。

  • 三,基肥磷肥過盛;如果稻穀種植地,在施入基肥的時候,施入過量的磷肥,造成土壤磷元素過盛;磷元素會阻礙植株對鋅元素的吸收,形成植株鋅元素吸收障礙,從而造成植株缺鋅,形成葉片白化病。

  • 四,種植密度過大;如果稻穀種植密度過大,稻田裡密不透風,植株緊密,葉片緊湊擠壓重疊,會造成底部葉片光照缺乏,光能轉化能力低下,葉綠素形成發生障礙,從而出現稻穀白化現象。

  • 五,低溫寡照;如果稻穀種植時間過早,或者在生長初期遭遇倒春寒和春霜凍,會致使稻穀植株形成凍害現象;如果種植地光照能力低,葉片光能轉化低,也會致使稻穀出現白花苗現象。

  • 六,環境汙染;如果稻穀種植地曾經受到工業汙染,或者澆灌稻穀的水源遭到環境汙染,或者稻穀種植地周圍有輻射和空氣汙染源;或者種植稻穀的種子曾經受到汙染,會使稻穀植株發生基因突變,形成生殖性白化病現象。

稻葉白化病防治措施

  • 一,避免強鹼地種植稻穀;儘量避免在石灰性土壤裡種植稻穀;如果土壤屬於石灰性土質,可通休耕歇茬的方式讓土壤中的鹼性物質和鹽分沉澱滲透,減少土壤表層中的鹼性物質含量;然後通過自然風化和其它土壤改良措施讓土壤營養物質中性化。

  • 二,避免基肥施入過量磷肥;在稻穀種植地深耕精整的時候,避免過量使用磷氮肥,因為磷肥會阻礙鋅肥融入土壤;可以每畝施入2000公斤的熟腐優質農家肥為基肥,配施適量稻穀專用複合肥即可。

  • 三,避免凍害增強光照;稻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至30度,在溫度偏低的地區,稻穀栽植要適當延遲,儘量避免倒春寒和春霜凍對稻穀的凍害;稻穀生長需要充足的光照,幫助葉片進行光能轉化;儘量避免在背陰處栽植稻穀,防止出現稻穀白苗現象。
  • 四,合理密植均衡營養;稻穀栽植要保持合理的密度,減少葉片過密重疊,避免遮擋光照影響葉片光能轉化;合理密植均衡營養,可以提升稻穀的抗病抗逆能力,減少葉片白化病的發生。
  • 五,避免環境汙染;避免在曾經受到工業汙染的土地上種植稻穀,避免使用汙染的水源澆灌稻穀;避免在有輻射源的周圍和有空氣汙染的周圍種植稻穀;避免因汙染造成稻穀基因發生變化,減少稻穀因汙染形成的白化病。
  • 六,追施鐵鋅肥;如果在稻穀生長初期局部發生葉片白化現象,可以每畝隨水施入1.5公斤的硫酸鋅,和1公斤的硫酸亞鐵;或者使用0.2%的硫酸亞鐵500倍溶液噴施,以及使用稻穀旱秧綠1號噴施,都可使白化苗轉綠。

結論

  • 綜上所述,稻穀出現白葉是稻穀白化病的症狀,主要原因是稻穀缺乏鐵鋅元素,葉綠素分解發生障礙所致;造成植株缺素的原因主要有土壤微量元素不均衡,土壤鹽鹼化嚴重,土壤中磷元素過盛,低溫寡照,種植密度大,環境汙染等因素;稻穀白化病一般採取預防為主的措施,通過增施鋅鐵肥或者噴施葉面肥可改善稻穀白葉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