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安靜那個對心臟更好!

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主动出击的终极方法——养心。

养心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甚至能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效果。

如果论功力,预防,最多就是个防身术,养心,绝对堪称武学绝技。

据说,太极也不过是张三丰百岁以后的养生之术,足以可见其博大精深。

虽然如此,今天,我打算只讲养心的极简方法。

如果放开了讲养心,三天都未必聊得完。得到比较着急,只让我聊十分钟。

而且,如果我聊得很细,比如吃哪些、不吃哪些,睡觉往哪一侧卧,雾霾指数多少别出门,每天喝几杯水等等,你可能也记不住,就算记住了,可能也做不到。

退一万步讲,即便做到了,那还是你的生活吗?所以,越是简单的方法,才越容易坚持。

讲得少,就只能讲本质。

养心的本质,就是不仅要延长心血管寿命,更要拓展心血管的质量,让心血管可以轻松应对各种情况,不去管它是疾病还是压力,是劳累还是不幸。

养心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储备,可以应对人生绝大多数突发情况。

具体来说,心脏能够增加的射血量,就是它可以调动的储备大小。

所以,养心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心脏有能力跳得更快更强,或是有能力跳得更缓更稳。

这两种能力之间的跨度,就是可以增加的射血量,也就是储备。

1、动,还是静?

无巧不成书,生命状态里,有两种基本常态:安静和运动。这正好对应了心血管的两种能力。

这两种状态,哪种更养心呢?这在中西方文化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们先来看看西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合适的营养和运动,是保持健康最恰当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有三种人可以做医生,分别是哲学家、宗教者,还有最后一种,居然是体育家。这事放在中国还是挺不可思议的。

这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活化体现,也是古希腊认为运动可以促进健康的证明。

14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是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复兴。从此,一种全新而古老的医学学科"运动医学"诞生了,核心理念就是exercise is medicine。

之后,运动被作为一种医学手段,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18世纪,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观点就此在西方得到了鼎盛发展。

之后,无数的研究验证了运动对心血管的健康,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的结构,比如对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管再生。

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比如增加安静时每次收缩的射血量。

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糖、血脂。

甚至,高遗传风险都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得到降低。

运动量过小,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英国的生物银行经过长期随访发现,仅仅双手的握力这一项指标,就可以明显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说完西方,我们再来看看中国。

在我们国家,养心是另一番景象。

《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外动既止,内心亦明。"

这里强调人的天性是宁静的,是因为外在的物欲,才会运动。

如果能做到因为欲望的外在奔忙而停下来,内心就也会清明。

所以,在传统中医养生中,静是人生的常态。

中国养心之术大部分和静有关,比如打坐、调息、禅定。

那么,安静对于心血管健康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安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率会减慢。心率减慢时,心脏的舒张期就会延长,这样一来,心脏给自己的供血就会更充分。

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处在较低的代谢状态里,不需要那么多供血,所以心脏的工作负荷进一步减低,使得心脏有休息的空间。

通常,人类最深度的安静形式,是深睡眠。

在深睡眠中,我们的心率会进一步减慢,心脏给自己的供血就会更好。

除此之外,人在睡觉的时候,身体还会分泌一系列的激素,启动整个身体的修复和新生。

我们常说,睡饱一个美容觉,不仅对皮肤有修复作用,对心血管也有。心血管在睡眠中,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受损的心血管也会得到修复。

相反,如果睡眠不足,心脏不能休息时,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增加血小板黏性。

有研究显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高血压风险将增加35%。

所以,安静对于心血管来说,是基础的休息,不可或缺。

运动与安静那个对心脏更好!

西方文化觉得要动,东方文化觉得要静,那到底是动好,还是静好?

这两种想法都不对。

最新的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动静圆融",也就是动静结合。

这里的动静结合,还不是一般的结合,是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

我找到一个佛教用语"圆融",用它来形容动静养心要达到的状态,更为贴切。

2、养心最高境界:动静圆融

怎么动,怎么静才是最好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运动。

运动不能过量。过量的运动会带来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血管钙化等问题。

一个典型的佐证就是,你会发现,并不是成为职业运动员,寿命就会更长。

在我看来,以健康为口号指导普通人群,但又不以健康为目的的大运动量,简直是挂羊头卖狗肉。

究竟什么运动对养心,或者说长寿有利呢?

我给你三点主要建议:

首先,每周需要做有氧运动,而且每次活动前要热身,活动后要整理;

其次,为达到或维持健康心血管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每周运动总量,应该达到1000kcal。

举个例子,一个70kg的成年人,如果以8.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跑步,每周跑够90分钟就可以了,比如可以安排3次,每次30分钟。

如果是以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快走,每周共需要4个小时,比如可以安排5次,每次近50分钟。

这两种方案都是有效的。

最后,每周还需要2~3次的力量训练,以保证每个大肌肉群的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耐力。

另外提醒一点,准备开始养心,一定要记得,此前没有运动习惯的,一定先从小强度开始,逐渐过渡到中等,最后到高强度。

如果不幸,你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请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心脏康复,我们再来看静。

首先,我们要避免过量的安静。

2018年,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了我们阜外医院的研究结果,说成年人每天睡6~8小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最低,而每天睡8~9小时、9~10小时、10小时以上的人,风险依次增加5%、17%和41%。

另一项研究也告诉我们,习惯性午睡超过30分钟,所有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再来看看卧床休息。

如果绝对卧床1天,就会带来认知和睡眠节律的改变,带来抑郁和焦虑的加重,还会增加肺部感染,造成血栓,以及心脏肌肉的萎缩。

即使只卧床1天,四肢肌肉的流失也高达3%~11%。这意味着,如果卧床3天,我们最多会有1/3的肌肉丢失。

这些结论,分分钟就把"大病需要卧床静养"的理念颠覆个底朝天。

怎样才能进入最佳的安静状态呢?

我们之前讲过,最深度的安静形式是深睡眠。但是,深睡眠的时间我们不太可控。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获得深度安静呢?

其实,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

你可能有一万种方法把心脏的跳动搞快搞强,但是如果你想把心脏的跳动在安静心率下再慢一点,没有药物和专业的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

接下来,我就给你一个让心脏安静下来的实用方法——呼吸,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

运动与安静那个对心脏更好!

它能启动我们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

这里我想做个解释:腹式呼吸是指尽量不做胸廓起伏,做到随吸气腹部隆起,随呼气腹部下陷。

呼吸训练也能更好地让你专注当下。而放空所有的杂念专注当下,是一种强大的本领,它可以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安静。

腹式呼吸每天做两组,每组10分钟,很快,你就会发现心率有所改变。

医学证明,仅这一项,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增强呼吸功能,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率失常,减少抑郁焦虑,改善胃肠蠕动等等等等,简直是包治百病。

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一句。我们讲的心率快慢,是在适当生理范围内的快慢,而不是因病理问题导致的快慢。

如果你的心率在每分钟50次以下,或更慢,那就不是静不静的问题,而要考虑是不是生病了。

动静圆融,就是做到每周完成上面提到的基本运动量,保证每天两次呼吸训练,同时拥有一个好睡眠。长期坚持,你一定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强大心脏。

总结

总结一下,养心的最佳状态应该是 《孙子兵法·九地》里讲的"动若脱兔,静若处子"。

动静之间的能力,就是心血管的储备,而养心,是要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深度的安静训练,来达到更大的储备。

在生活中,做到动静圆融,就可以拥有更强大的心脏,让心血管的功能随着环境如行云流水一般,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怀揣这样一份心血管储备,所有生活中的苦难、艰难,在身体层面都可以从容应对。

所有生活中的强者,那些被人摁在地上还能爬起来的人,肯定不仅有强大的内心,还有强大的储备。在某种层面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