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報駐倫敦記者觀察:華人醫生眼中的倫敦一線“抗疫戰”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魏莉

  英国疫情继续肆虐,"封城"措施将延长至少三周。我于近期电话采访了剑桥大学医院的两位资深华人医生,肖医生和郑医生。请他们讲述一线的真实情况。由于白天工作忙碌,两位医生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接受了采访。在此,向两位医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剑桥大学医院)

  剑桥大学医院(Cambridge University Hospital,简称CUH),是NHS(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内的医院。始建于1766年,位于东英格兰地区的剑桥生物医学园,是剑桥大学的教学医院。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均享有盛誉。医院共有1000多张床位,7500余名医护和其他工作人员。肖医生和郑医生均在该院工作多年,对英国医疗体系的整体情况很熟悉。同时,两人也一直密切关注国内的抗疫行动,两相对比,有更多的观察和体会。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剑桥大学医院)

  腾床位+建临时医院 迎战疫情

  据两位医生介绍,自3月中下旬开始,医院有序地暂停了普通门诊和择期手术,仅开放急诊及部分诊疗科室。除了必须入院或继续留院的病人外,对已有预约的病情复杂病人,可以通过电话医疗服务和协调社区医务人员等方式予以诊治。并通过家人的帮助,尽量送住院病人回家继续恢复。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医院腾出了几百张床位,用于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同时扩充重症监护室ICU床位,配备更多呼吸机和氧气瓶等必要设备。目前该院收治的病人中,有约130名确诊重症新冠病人,其中有三四十位病人属于危重症,正在ICU接受特护和治疗。另外,还有四五十名重症及危重症病人,尚未确诊或等待检测。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医院外的救护车)

  每天有不幸病亡者,但每天也都有转危为安、能出院的病人,他们回家继续进行隔离和康复。因此,目前该院的收治能力是有富余的。由于伦敦人口密集,感染人数大,入院人数最多,床位最紧张,这也是政府将伦敦东部的Excel国际博览中心改建为临时医院的原因。临时医院以英国著名的护士南丁格尔的姓氏命名,设计有4000张床位,配有全套重症监护设备,包括一定数量的呼吸机,目前只收治重症患者,这点与国内火神/雷神山医院功能类同。据英国媒体报道,伦敦南丁格尔医院在上周末收治了19名重症病人,而伦敦现有各医院的ICU,平均饱和率也从未超过80%。除伦敦外,在曼彻斯特、伯明翰、布里斯托等地,也在改建南丁格尔临时医院。但有NHS官员表示,有些地方正在改建的南丁格尔医院,最终可能并不需要投入使用,或也可用来接收经ICU治疗好转的危重病人。 “因此,迄今为止,英国医院尚未发生明显的医疗资源挤兑现象”郑医生告诉我说。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查尔斯王储通过远程方式开启伦敦南丁格尔医院,图片来源CNN)

  电话联系上门诊断 并非人人都可送院

  肖医生介绍说,对于出现疑似症状的患者,首先是按NHS统一要求,自动居家隔离,只有在持续高烧并出现呼吸困难、病情加重时,才拨打NHS111就诊电话或999急救电话。之后会有救护车到家里,对患者情况进行初步测试判断。如果情况严重,则立即送住医院,而如果并未严重到需要住院,则会叮嘱病人继续自行在家隔离和休息,病情加重时再电话联系。

  郑医生本人就有朋友遇到了此类情况,“当时患者感觉很难受,情况严重,但救护车赶来评估后,认为还不需要住院,于是就没有拉病人去医院,几天后该患者自愈”。“英国首相约翰逊就是在家隔离7天,发烧不退且症状加重之后才入院。政府高官带头,按部就班执行规定和指南,这给英国民众留下了好印象。首相说是NHS挽救了他的生命,的确是发自内心”。郑医生谈到,身边中国同胞朋友中,有年纪大并伴有基础病未能逃过新冠病毒而去世的,也有危重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在ICU插管上呼吸机10天后起死回生的。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英国医务人员的不同防护等级)

  物资短缺 依靠指南科学使用

  对新近引起重视的养老院的疫情及其工作人员防护设备短缺的情况,两位受访医生也认为,“的确存在认识不够充分、准备不够充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需要结合英国国情以及目前全球的情况来看待。由于疫情蔓延,造成全球性相应物资紧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英国本身平时在相关物资生产方面毫无优势,也做不到中国那样的高度集中统一调配”。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新问题、新挑战的出现,政府及NHS也在科学地调整并加强应对,包括企业转型,政府、医疗科研机构和私企联合出拳,以及国际合作等。作为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体系,NHS每年的开支极为庞大,也一直面临着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医务人员号召大家宅家,保护NHS)

  “因此,所有的流程和开支,都必须精打细算。此外,从政府决策层面看,做决定前,都需要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各方论证,之后才会制定统一指南。医生们说,他们收到的指南做得非常详细,包括视频指导如何戴口罩、如何穿脱防护衣等,甚至连男士胡子的长短也会有详细说明”。最近又参照WHO和美国指南,发布了在个人防护物品短缺情况下如何节约使用的指南。这样的决策过程和详细程度,需要花费相对较长的时间,这也客观上造成了应对的滞后。“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堵漏洞,出现了漏洞,就打补丁,把操作指南调整升级”,“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大家都无法先知先觉,问题来到了家门口,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具备的实际条件去分析和应对”。两位医生也表示,对于前段时间国内网友们"抄作业"的建议,不是不愿意抄,而是没有办法生搬硬抄,“不仅是英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英格兰公共卫生署更新个人防护用品短缺指南)

  社会各界献爱心 医护情绪稳定

  关于目前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两位医生坦承,“相比之前肯定是辛苦很多,精神压力也大。一线人员,特别是一直关注国内情况并对两边有比较的华人,会感到焦虑和担心。”“但我们所在的医院,医务人员按照指南,合理使用防护物品,加上收到一部分捐赠物资,目前并没有明显的物资不足现象,但这确实是动态而敏感的重要抗疫环节。”

  “随着相关工作逐步进入轨道,医务人员对正确防护措施更加熟悉,加上新近开始实施的医务人员及家属接受检测等措施,大家的情绪也逐步稳定。工作量方面,肯定没有国内爆发阶段那么强,重症监护室连续工作不超过4小时一班。此外,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给予了医务人员大量关心和帮助,如每周四晚8点的全民鼓掌,二战百岁老兵绕自家花园步行为NHS筹款等。”

  具体剑桥大学医院,“院方及各界提供的免费餐饮,以及停车、公交、就近宿舍、照顾孩子等便利,确实为尽心尽力履行职责的员工解决了一些后顾之忧,是很好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医院目前已经收到了超过600万英镑的各界捐款。”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观察:华人医生眼中的伦敦一线“抗疫战”

  感谢国内同行 你们为全世界赢得了时间

  最后谈到感受,两位医生都表示,要特别感谢国内的同行。国内强有力的抗疫举措和同行们的无私奉献,为英国和世界赢得了时间。同时,很多数据和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让全球科学家和医生们第一时间分享了宝贵信息,一些教训可以让大家引以为戒,相关经验也让大家受益很大。在国内的同行和亲朋好友也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肖医生和郑医生都表示:“病毒不分国界、种族、贫富,无论是谁,都应该从人道主义出发,守望相助,共度难关。”

  整个采访过程,两位医生一直都客观冷静地讲述着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也充满乐观和力量。医生们的镇定,是病人和整个社会的强心剂。愿疫情早日结束,人们能再次拥抱彼此,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