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大師劉德海:用一生追求屬於自己的安靜樂趣

刘德海是谁?

很惭愧,之前从不知道,这两天看了一下他的经历,肃然起敬。

他从无音乐基础,终成一代大师;他温和平静,却创造出刀光剑影、万马奔腾的《十面埋伏》,也因此引起轩然大波;他把琵琶"弹成吉他",他为毛主席演奏,他用四根弦的交响乐征服世界,他尊重民间乐师,他人琴合一、追求自己那份安静的乐趣……

我不懂音乐,也不认识刘先生,只是想说点什么纪念这位一生和琵琶打交道的大师,根据网上能看到的一些资向他致敬。

国宝大师刘德海:用一生追求属于自己的安静乐趣

第一次看见琵琶:"葫芦瓢+搓衣板"

刘德海1937年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父亲是到上海谋生的河北人,母亲是上海本地人,家里靠开一个修理铺维持生计。父亲是一个练过少林拳的刚毅男人,母亲和天下的母亲一样,是爱孩子的温和母亲。父亲和母亲一刚一柔,奠定了刘德海生命的底色。

音乐并不属于刘德海的世界。邻家大叔黄炳松是泥瓦匠,有粗糙的大手、浓密的胡子,是典型的劳动人民,但黄大叔却是幽默风趣、喜欢音乐的人,他第一次把琵琶带到了刘德海面前。

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不是乐器,这是一个有点奇怪的物件,琵琶的背面长得像葫芦瓢,正面看起来就是妈妈的搓衣板,刘德海可能从没想到这个奇怪的物件日后会让自己的大学痛苦一年多。

从泥瓦匠黄大叔开始,他的一生与音乐结缘,他开始陆续拜师学习了一些音乐知识和乐器演奏。


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痛苦了一年多

上世纪50年代,是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年代,也是刘德海考大学的时候。

在那时候,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不是小鲜肉,走红全国的也不是流量明星,像陈景润、钱伟长等一样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才是全民偶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数理化是每个年轻人心中的梦想,对刘德海也不例外。但天不如人愿,最后刘德海迈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这在今天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学校,却让刘德海痛苦了一年多。

来到这里,数理化要丢下了;而且不仅如此,跟很多家学渊源深厚或者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相比,他钢琴都没见过,音乐最基本的视唱练耳也跟不上。

遇到什么无法选择,如何面对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能做好的事很少有捷径,刘德海也一样,只能靠勤学苦练。


给毛主席演奏:这是老百姓的调子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搞羊城花会,刘德海登台献艺,弹起琵琶,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要求加演。后来,他去给毛主席演奏,弹了一曲《送你一支玫瑰花》,听完之后毛主席就问这是老百姓的调子么?同去的领导赶紧说,这是改编自新疆民歌。

国宝大师刘德海:用一生追求属于自己的安静乐趣

有了学习和演奏的基础,刘德海的琵琶乐开始不断升级。

1972年,他所在的中央乐团指挥家、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找到了刘德海,"琵琶精,我们来创作一个琵琶协奏曲"——在李德伦的提议下,刘德海和吴祖强、王燕樵开始进行创作,"要让来自中国的具有独特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民族乐器琵琶,与来自西方欧洲的管弦乐队关系协调、风格统一,以获致这一新形式结合的特有表现力,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另外,这样一首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大型协奏曲,要做到既要音乐动人,又要听众容易理解,也是比较艰难。"

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实地体验、研究摸索、克服困难,第一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就这样诞生了。

1976年名满天下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来中国到沈阳探亲过程中,第一次听到了这支琵琶协奏曲,当即表示要指挥这首曲子。后来,刘德海和小泽征尔一起三次跟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刘德海后来还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去其他国家演出,把琵琶这一中国民族艺术带给了世界。

音乐没有国界,打动人心、触及灵魂的音乐不需要语言的解释,也能引起人类的共鸣,刘德海的《十面埋伏》在国内外演奏时,就得到了听众的热烈响应。


"刘德海改编的《十面埋伏》像救火车一样"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幕在安徽灵璧上演,那位志在"富贵还乡"、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军营大帐听见的是乡音楚歌,围住10万楚军的30万汉军用故乡之音瓦解了江东子弟最后的斗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和虞姬诀别之后,慷慨悲歌、自刎而死。

后人为这段动人心魄的故事做了琵琶曲,明朝的演奏家汤应曾演奏了琵琶曲《楚汉》,有人形容演奏"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琵琶曲《十面埋伏》就从这些曲子而来。

到了刘德海那儿,大概是总感觉这曲子还缺了点什么。用琵琶表现轻歌曼舞,甚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能还不是特别难,但用四根弦弹出穿云破空、万马奔腾的气势,想想就不容易。

凡事都经不起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刘德海对《十面埋伏》进行了改编,还在琵琶弹奏中加入了一种新技法——"摇扫",这大概与吉他的"扫弦"一样有更为震撼的力度。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战争的惊心动魄,失败的悲壮回转,四根琴弦描绘了一幅幅惊心动魄、激昂悲壮的历史画卷,奏出了英雄失势的末路悲歌。

刘德海的改编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他的《十面埋伏》像救火车一样,也有人说像现代战争。古往今来,所有的新东西总会面临质疑或者适应过程,新东西超出了人们固有的理解范围、思维和行为模式,需要一颗开放包容、不断进化的心,去劣存优,螺旋式上升。虽然受到了专家的质疑,刘德海的改编却受到了老百姓的巨大好评,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

国宝大师刘德海:用一生追求属于自己的安静乐趣

人琴合一,永远自己背着琵琶

刘德海加入到琵琶中的不只有"摇扫",还有反弹。这个反弹,不是敦煌飞天里,把琵琶放在脑袋后面的反弹琵琶。刘德海的反弹是在传统的手指内侧弹之外,加了用指甲一面的外侧弹,大概就像八音钟里清脆的铃音、大珠小珠落玉盘中加入了泉水叮咚。

以前的琵琶弹奏中一般只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头,大拇指和小指是打酱油的看客,刘德海借鉴了大提琴中大拇指的用法,把这俩只能看着的手指头也用了起来,扩大了指法和乐曲弹奏表现方式。

因为各种变化,刘德海没少受到质疑,有人说他把琵琶弹成了吉他。但继承重要,发展也重要,有创新才能往前走。很多时候,不是新就好或者新就不好,还是得看效果。

刘德海从来没停止过学习探索,就算他已经是琵琶泰斗、音乐学院教授,他还是会去学习民间乐种。到了潮汕地区,看见民间乐师弹一首曲子20多分钟四平八稳,他还是会触动、会学习。他说书本油墨能教会技巧,但情感才是最难的,还是要到民间、到现实中感受学习,才能找到音乐蕴含的那份感情。他是爬坡人、拆琴人,是一直在琵琶上探索琢磨的人。

社会太浮躁,就连琵琶也越来越浮躁。刘先生说,琴会跟着人的脾气走,脾气暴躁的音乐家,琴也会暴躁起来,所以他无论到哪里,永远自己背着琵琶。

国宝大师刘德海:用一生追求属于自己的安静乐趣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赵聪评价刘先生:"他的演奏高深莫测,变幻无穷,他创作的作品丰富多彩,深刻且充满灵性,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无限想象空间的大门。他把琵琶这件从西方传来的中国传统代表乐器发扬光大又传播向全世界。"

网友说刘先生舞台气场十分强大,人却低调简朴、平和安静。有了高调的资本,低调才是一种品格。琵琶如人,温和宁静却刚柔相济,蕴藏着穿云破空、惊心动魄的力量;人如琵琶,一直拥有安安静静的乐趣,身体和灵魂都熠熠闪光。刘先生把自己的生命和琵琶永远放在了一起。

刚柔相济,德如渊海,余音不绝,先生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