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防控的“門”讓全科醫生守得住

全科醫生作為人民健康“守門人”,是基層疾病預防和重大疫情防控的戰略人力資源。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離不開全科醫生。截至2018年底,我國經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已達30.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上升到2.2人,提前完成了2020年目標,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在培養能力、隊伍結構、技術水平和崗位吸引力等方面還存在突出問題。

當前,我國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高校數量有限,全科醫生專業培訓基地數量和培訓質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人才供給能力不足,離“健康中國”的戰略需求尚有差距。基層醫療機構中全科醫生的數量雖然有一定的覆蓋,但由於醫療設施相對簡陋、高級技術人員相對短缺,現有全科醫生專業水平不足等原因,未能贏得廣大居民信賴,很多居民看病往往“捨近求遠”,分級診療制度難以真正確立。全科醫生隊伍呈現結構化失衡,比如大城市醫療資源富足,基層醫務工作人員流失嚴重;東部地區擁有超過一半的全科醫生,中西部地區全科醫生基數小,增長緩慢;現有全科醫生大多集中在社區,鄉鎮偏少。此外,全科醫生作為基層工作者,無論是從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還是事業留人的角度看,崗位吸引力都偏弱。

筆者認為,應該從培養體系優化到機制創新,持續加強面向“健康中國”戰略需求的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一是進一步優化醫教協同三段銜接的全科醫生培養體系,不斷提升全科醫生人才供給和戰略儲備。要深化醫教協同提升院校教育質量,大力扶持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和規範化培訓基地建設,開展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和全科臨床見習實習,探索五年一貫制生物醫學—醫學心理—社會醫學的全科醫學課程模式。同時,對接國際制定全科醫生職業能力標準,大力完善畢業後全科醫生教育,全面推行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積極探索全科醫生規培、助理全科醫生規培人員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辦法。

二是進一步完善全科醫生崗位激勵機制和職業發展體系,不斷提升全科醫生職業榮譽感和吸引力。持續創新全科醫生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全科醫生崗位。要建立健全基層全科醫生薪酬分配激勵機制,深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完善績效工資分配,鼓勵基層醫療機構設立全科醫生津貼,同時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政策,促使全科醫生通過提供優質簽約服務合理提高收入。要進一步完善全科醫生職業發展體系,落實全科醫生職稱單獨評審政策,取消對外語成績、論文及科研項目的硬性規定,注重臨床工作能力、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評價,落實本科學歷全科醫生與臨床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等待遇政策,面向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適當增加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指標。此外,建議建立全科醫生國家榮譽體系,比如設立“卓越全科醫生獎”,及時表彰長期紮根基層並作出卓越貢獻的全科醫生等。

三是進一步強化全科醫生資源投入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不斷縮短區域差距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目標。我國全科醫生制度起步較晚,在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建設上還需要積極探索不斷完善。各級政府應加大資源投入,不斷完善政府投入、單位和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等多元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對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培訓基地建設、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的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力度,加強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對貧困地區鄉村醫療機構的對口支援和技術指導,推進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實施不斷優化鄉村全科醫生隊伍結構,落實貧困地區全科醫生職稱晉升傾斜政策。要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工作的重大意義和相關政策,完善督導檢查和評估機制,不斷總結試點經驗,與時俱進地完善政策供給。

(作者:林成華、吳毓穎,分別系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溫州醫科大學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