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深圳樓市”,救企業的錢,怎麼就變成了炒房資本?

救企业的钱,不该变成炒房资本。

最近,深圳又火了一把,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因为楼市。

按理说,在全球疫情尚未看到终点,世界经济趋于衰退之际,对外贸依赖度极高的深圳,应该“深受其害”。

但偏偏楼市却开始一片“繁荣”,如此违背常理的态势,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不得不说,在各个行业都在缓慢复苏之际,这样的“歪风”实在是刮不得。


一、150万茶水费再现

深圳1月和2月的楼市,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1月,新房成交2813套,环比下降42.1%;二手房成交7499套,环比下跌24.7%。

2月,新房只卖了830套,环比大跌70.5%;二手房也只成交了1788套,环比大跌76.2%。

但这样的情况,在3月的时候发生了扭转,3月份,深圳新房成交3152套,二手房成交8008套,是2月的4倍左右。


魔幻的“深圳楼市”,救企业的钱,怎么就变成了炒房资本?


一下子翻了几番,这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而更为诡异的的是,不论新房和二手房价格上涨的迅猛之势,更加让人始料未及,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

甚至在深圳消声许久的喝茶费也重出江湖。

有的要50万,有的要150万(这笔钱也够在二线城市买套房了)

虽然在不少人眼中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但真有人交,房子就是有人买。

一时之间,刚需很着急,买不到房十分焦虑,手头有点紧的,稍微犹豫一下,房价又窜上了天,有的房源深圳一夜之间涨价百万。

深圳面积小,可开发的土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这样一倒腾,有人欢喜有人愁。


魔幻的“深圳楼市”,救企业的钱,怎么就变成了炒房资本?

那么,到底是何原因,助推了深圳楼市的魔幻呢?

这就要从深圳的救市政策说起了。


二、“惠企16条”竟然成了加杠杆利器?


在疫情的影响下,保就业保中小企业是重中之重。国家也实施了不少有力举措。

一季度,央行释放的长期流动性高达2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不久之前,官方公布的社融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数据显示,M2的同比增速也达到了10.1%;

到了4月15日,央行下调了MLF利率0.2%,而且还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商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

各个地方也是为了救中小企业、保就业、促销费,使出了浑身解数。

深圳作为GDP大户,力度也是相当的大。

深圳在2月底就推出了“惠企16条”,拿出至少30亿,给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

不仅市里是这样,深圳各区还提供贷款贴息,比例低的贴20%,高的100%(也就是等于免息),贴息周期在3个月到1年不等。

这些好政策推行的目的本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生存,却不料路子走歪了。


魔幻的“深圳楼市”,救企业的钱,怎么就变成了炒房资本?

通俗来讲就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抵押房产的形式,获得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这笔钱本来说用来支持实业的,但因为不少经营户对于经济悲观的预期,导致他们宁愿去买房保值。(毕竟买了房就可以继续抵押贷款,还不用出什么利息)

在这样的预期之下,就把本该流向经营的资金流向了楼市,也让深圳的楼市变得更加浮躁。

也正因为经营贷宽厚的条件,在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没公司没关系;

没购销合同没关系;

钱到位了,都能搞定。

一波操作猛如虎,利息这么低,不炒房,那干啥?总不能炒股吧。

实业来钱来的慢,还是去楼市走一遭吧,说不定会有惊喜。


三、房价先行区正在让深圳失去优势


去过深圳的人应该都知道,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高效率、快节奏、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云集。

可深圳发展这么多年,始终逃不开高房价的魔咒。

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供应有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房价确实对深圳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


魔幻的“深圳楼市”,救企业的钱,怎么就变成了炒房资本?

2018年,深圳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迁。而且,近两三年来外迁的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占比超过35%。

虽然看起来暂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最大倚靠大概率就是高新技术企业。

这着实值得警惕。

而正当人们担心这股风是否会刮到北上广时,央行深圳中支下发通知,自查房抵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情况。

该通知要求自查今年以来新发放的房抵经营贷(含借款人为企业或个人),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等情况。

这也算是给公众打了一剂强心剂,深圳的楼市该歇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