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的五府山紀行

五府山纪行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五府山”的得名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1980年代初五府山垦殖场职工新村
查禹南 管华鞍 摄
从上饶驱车南行,一个多小时以后,便可到达闽浙赣三省接壤的五府山。这里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林木苍莽,云雾缭绕。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可以望见福建的南平、建阳,浙江的衢州,江西的广信、饶州等五个府郡,因此得名五府山。
历史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1974年5月五府山垦殖场职工在五府山留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的乾隆皇帝害怕人民在这里安营扎寨造反,危及五府三省,’便立下御碑,封禁山界,不准百姓进出,纵横百里的五府山便成了人烟绝迹、虎狼出没之地了。至今,那块高达两米多的封禁御碑,仍立在山边上。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成了革命根据地,方志敏率领的红军部队,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革命的火种,燃遍了五府山。解放后,人民披荆斩棘,动手开发山区,一九五七年冬,这里办起了国营五府山垦殖场,很快,贫穷落后的五府山,变成了农、林、牧、副、工五业全面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山区。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1979年五府山垦殖场毛楼分场的食品票证,
凭票供应的年代噢。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饶直达甘溪——五府山垦殖场部的公路,每天有两班公共汽车对开;还有一条条登山公路从甘溪出发,通往云海深处的九个分场。车辆来往不绝,大批竹木、农工副业产品源源不断运下山去,支援祖国各地。化肥、农药和各种生活用品,又不断运进山来,满足群众需要。五府山呵,一片繁忙景象。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蜿蜒的甘溪河,横贯其中。两岸新开的河滩田、梯田,阡陌纵横,绿波荡漾。新盖的厂房,麟次栉比:农机厂、纺织器材厂、锯板厂、陶瓷厂、制茶厂、酿酒厂、水电站等,遍布全场,机声隆隆,日夜欢唱。农林科研所、实验站,培育出多种高山耐寒良种。学校、职工医院、商店、照相馆以及饮食、理发、菜场等服务行业,给山区带来繁荣和安乐。蜘蛛网般的电线和广播线通到每个角落,一到傍晚,14座水电站华光齐放,方圆百里的五府山,立时就像撤满了夜明珠,更加迷人。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的山是万宝山,这里的人勤劳聪明。过去这里山高水冷,耕作技术落后,粮食平均每亩只有二三百斤,每年要从山外调进两百多万斤口粮,大量的山中资源没有开发利用。现在,粮食平均亩产1100多斤,不但自给有余,几年来还给国家提供了1千多万斤商品粮。过去,这里的石头不值钱,现在制成了美丽的瓷砖,畅销全国各地。近年来场里还把不成材的杂木料、边角料,加工成精巧的收音机木壳,年产十万套,供应上海无线电34厂。他们还把锯糠、木屑也利用起来,生产出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香菇。

改革开放初的五府山纪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产的发展,带来职工生活的提高。所到之处,再也看不到破烂的茅屋了,涤卡、毛料、胶鞋,在这里已经普及。
山里人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创造出来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自然,也赢得了荣誉。1978年,他们从地区扛回了8面大旗;去年又获得了全国农垦系统先进集体的奖状。
——原载《中国农垦》杂志,1981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