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尼日利亞多所小學,開設漢語教學,中國展現大國形象

教育援助作为大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领域,无疑是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非洲是中国教育援助的重点区域,不仅促进非洲教育发展,而且提升中国在非洲软实力。

约瑟夫·奈(Joseph Nye)指出,文化、价值观与对外政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援助尼日利亚多所小学,开设汉语教学,中国展现大国形象

不仅仅只有中国在非洲进行教育援助,邻国日本也在参与,比如尼日利亚,中国与日本都是尼日利亚基础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中小学援建是双方援助的重点区域。

中国在2009年提出对非合作的八项举措,承诺援建50所中非友好学校,并培训1500名校长和教师。所有学校都由中国公司设计承建,中国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土木、中地海外、山东电建等也都参与过对尼日利亚小学的援建工作。

中方援建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交钥匙”模式。首先,商务部与尼日利亚签订援建学校的框架性协议,然后由尼日利亚将具体建设计划交付中方。中国公司进行承建,之后再移交尼日利亚。由于在确定建筑地点与规模后的整个过程无需尼日利亚的参与,完工后中国将学校钥匙移交尼方,因此被称为“交钥匙”模式。

援助尼日利亚多所小学,开设汉语教学,中国展现大国形象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小学建设完工并移交后,中国配套的后续性行动相对比较缺乏。对学校的进一步需求缺乏回应机制。阿布贾中尼友谊小学校长希望能在该校开设汉语课,但缺乏汉语教师,希望中国方面能提供帮助,但中国方面不能有效回应诉求。

在尼日利亚小学校舍及设备亟待大规模更新的背景下,中国援建小学客观上顺应尼日利亚的实际需求,因而受到尼日利亚的热切欢迎。阿布贾中尼友谊小学校长对学校给予很高评价,称尼日利亚基础教育委员会希望将其建成附近地区最好的小学。周围社区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中尼友谊学校来就读。

援助尼日利亚多所小学,开设汉语教学,中国展现大国形象

中国在执行学校援建项目时,坚持尊重尼日利亚的自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最大限度地结合尼日利亚的实际需求,提升援助的实际效果。在援建过程中,中国企业遵守援助国法律、注重与援建社区民众的关系、保障援建的速度与效率,树立了积极高效、勤奋踏实的中国形象。

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在尼日利亚的学校援建项目对中国软实力培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我们已经无权临时随意拼凑或者把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实用主义。

援助尼日利亚多所小学,开设汉语教学,中国展现大国形象

中国在对非援助中应提高战略意识,使对非洲的基础教育援助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也满足非洲削减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求。

在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方面,中国应适度增加开放性,加强国际合作,共享信息和经验,以便于将有限的援助资源进行合理的投入;另 一方面以更灵活的方式扩大非洲受援国的参与度。在特色凝聚方面,发挥中非教育合作中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优势,帮助在非援建小学开设汉语课。这样既有利于保持中尼友好学校的特色,又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汉语推广事业,形成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整体合力。

说明:本文只为分享知识,部分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未找到出处,如侵权请联系处理,致谢!

转载:如需转载本文,请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