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狀元郎和文化大家為什麼多成為搶手的乘龍快婿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有一场十分有趣的重头戏。

一群年轻官员在酒馆里聚会喝酒,志同道合使他们喝得痛快淋漓,酩酊大醉。

欧阳修乘着酒劲,戏弄当朝状元王拱辰

旧女婿为新女婿,

大姨夫做小姨夫。

两句调侃的诗意思是说,中了状元的王拱辰被高官薛奎相中,抢先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状元郎,本届科考14名的欧阳修屈就娶了薛家的二女儿,要称小他5岁的王拱辰为姐夫。不料王拱辰的老婆因病去世,薛家仍不放手,又将自家的三女儿许配于他。这样,王拱辰就从旧女婿变成新女婿,也要称欧阳修为姐夫了。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电视剧《清平乐》海报

尽管,这是一桩笑谈,但真实地反映了宋代人家摘婿的标准和取向。

这种摘婿取向有攀龙附骥的传统观念的驱使,更与宋代倚重文化、尊重文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理念正是《清平乐》全剧的灵魂,是贯穿剧情与人物的主线。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01.政治清明把中国文化推向巅峰

在中国历史腥风血雨的王朝更替中,宋代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流血而诞生的王朝。

公元960年,后周将士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将黄袍加于赵匡胤,拥立他为皇帝,以兵不血刃的方式结束了300年的华夏分裂,建立了统一中国的大宋王朝。

此后,宋太祖赵匡胤又用招降或抚慰的方式,和平解决了外部矛盾,用“杯酒释兵权”的睿智,消除了因兵权在握而可能发生的内乱,从而开始了区别于任何朝代的“以文治国”。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宋科举殿试大门

那么,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就成为宋朝历代皇帝亲抓的大事,一大批能人贤达从中涌现,他们在补充朝中文职官员的同时,也繁荣了宋代文化。宋初的寇准、吕端就是其中翘楚,他们不仅官至宰相,辅佐几朝,他们及其子女也都成为耀眼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宋仁宗像和《清平乐》中的仁宗(王凯饰)

到电视剧《清平乐》所表现的仁宗时代时,宋朝已是一个被文化浸泡透了的大国了。

主人公宋仁宗(王凯饰)尽管出身尴尬,性格懦弱,但在重视文化,尊重文化人这点上,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他倾其一生把祖辈开拓的文化局面推向中国文化的巅峰,创造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赞誉的文化盛世:

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欧阳修纪念馆

剧中,欧阳修以超人的智慧悟出了考题的寓意,考得科举头名,赢得仁宗皇帝和考官晏殊的欣赏,有意封为状元。

皇太后以欧阳修撰写艳词为由,极力反对。仁宗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和对艳词的维护,极力说服太后。最终碍于太后的情面和威势,双方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封科考第二名的王拱辰为状元,列欧阳修为十四名。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中观看殿试的皇太后及侍女们

于是,有了电视剧中殿试的宏大场面。

皇宫广场上,百名学子整齐列队,器宇轩昂,科考人员大声宣告,威势震天。当宣读本届状元的英名时,全场敬慕的眼光全投向年仅19岁的王拱辰。坐在台上的皇太后、宗亲王侯、富家女子则用挑女婿的标准,对王拱辰评头论足。

最终,薛奎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女儿的出众,打败竞争对手,把王拱辰揽为乘龙快婿,并在几年后把官运甚好和才华横溢的欧阳修也收入家中。

这便有了前面所说的那段笑谈。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苏轼赏月图

1056年,苏轼随父亲和弟弟赴京考试。苏轼结合他一路的见闻,在试卷上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

面对这一针砭时弊的言辞,朝官们如临大敌,纷纷要严办苏轼,仁宗欣赏苏轼的才华和胆略,他力排众议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年轻考生,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于是,苏轼、苏辙两兄弟同时中举,任职朝中。仁宗高兴地对皇后说:“我替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苏轼画像

走上仕途的苏轼自然也成为乘龙快婿的人选。但苏轼忠于已经许配给他的家乡女子,没有做忘恩负义的“陈世美”。这种正直人格成为苏轼始终难与腐朽势力为伍的原因之一,致使他一生屡遭挫折。得以仁宗及此后皇帝的保护,才没有被杀,让他在困境中写出更美的惊世华章。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仁宗所开创的文化盛世,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剧照:范仲淹

受到仁宗袒护的何止苏轼一人。剧中出现的仁宗恩师晏殊,自贬后又被仁宗请回朝中重用;屡遭恶势力打压的范仲淹,多次受贬,又多次被仁宗委以重任;欧阳修、韩琦、王拱辰等一大批文化精英,都是在仁宗的重用下,步步高升,成为宋朝的栋梁。

仁宗的文化情怀和慈善心肠也恩泽着他身边的侍奉。侍女、宫女的婚姻,他操心;宦官的前程,他惦记在心头。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宦官与侍女谈恋爱,宫女给宫外的意中人写情书,而且情书中还引用华美的艳词。

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宫里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剧照

02.文化名人辈出的黄金时代

历史经验证明,文化发展和文化人的生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空间:清明的政治空间,宽松的学术空间,自由的生活空间。

庆幸宋代文人尽得时代之幸,有了自身生存和文化发展的空间,尤其在电视剧所表现的仁宗时期,他们有着比历代文人都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

于是,电视剧《清平乐》中的文化名人如泉涌般爆发,如群星般闪烁。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在电视剧中先后登台。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诗词大家和人中豪杰,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中的仁宗恩师晏殊

不在“八大家”中的文化精英,也都是才华横溢,好生了得。

仁宗的恩师晏殊,少年神童,14岁入宫,21岁为官,仁宗做太子时,做太师,仁宗登基后,尽心辅佐,为朝廷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晏殊还以选才、育才见长,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这些能人贤达均出其门下,也由他举荐给朝廷,成为宋代的栋梁之才。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剧中范仲淹

范仲淹家境贫寒,靠苦读中得进士,先在基层为官,后主持书院,倡导学以致用,剧中的曹皇后就是在他的门下学得文武双全。仁宗继位后,立即召范仲淹入京,主持要务。

范仲淹文武兼备,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兴修水利,种田务农,都是一把高手。

范仲淹的诗词更是慷慨激昂,高人一筹,他在《岳阳楼记》所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堪称千古名句。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剧照:廷议

比历代文人幸运的是,宋代文人都得到朝廷的重用,电视剧《清平乐》中展现的文人做官尤为集中,也更加精彩。

他们做官,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贪得享受,而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以,他们不是看风使舵,也不会敷衍了事,他们提出诸多建议都被仁宗采纳,成为利国利民的方略。

剧中用了大量情节表现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青年才俊与朝中的腐朽势力的交战,其中范仲淹向仁宗献“百官图”,以揭露宰相吕夷简的贪赃枉法那场戏最为精彩。在吕相等老派官宦的围攻下,范仲淹坚持己见,慷慨陈词,弄得胆小谨慎,力求平衡的仁宗不得不罢免范仲淹。

离开京城的前一天晚上,晏殊来看他,范仲淹宁愿让他的老师坐在那里等着,也要坚持把给皇帝的最后一道劄子写完。

离京时弟子送他,范仲淹没有一点落魄的感觉,大口喝了送行酒后说:此行甚为荣光!

此后,同代诗人梅尧臣为范仲淹作《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回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宋代文人画像

03.宋代文人的健全人格和生活品位

这正是宋代文人的气魄和风度!

大是大非面前,他们铮铮铁骨;日常生活中,他们浪漫潇洒。他们写大江东去,也写小桥流水,乃至写一些艳诗花词,被宫女、歌妓转抄,在青楼楚馆传唱。

它无形中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使本属宫廷和文人享有的文化普及到民间大众。

剧中演绎的说书、杂耍、皮影等民间艺术就是如此,它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苏轼书法

宋代文人多有权利与财富,但他们不迷恋这些身外之物。金榜题名后,他们更沉醉洞房花烛夜;走出朝堂,他们又进入花天酒地的洒脱里。他们还擅长下棋、绘画、书法、饮茶、焚香、插花、园林、郊游等,随心所欲地享受这种“慢生活”

苏东坡多次被贬,都没有磨去他生活的情趣和品位,除写出更多、更浪漫的诗词外,他还作画、钓鱼、做饭。他开创的美食,至今还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吃出了文化。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剧照:公主徽柔和粱怀吉

这种健全人格和文化品位造就了宋代高质量的社会风气,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身在皇宫的公主徽柔受到的影响更大。

徽柔本是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公主,她却爱上了正直淡泊、善良至极的贴身太监梁怀吉。

他们在孤城中相互依存,心心相印,打破了等级差距,超越了世俗情怀,自然也带来不可逆转的悲剧。梁怀吉被遣出宫,徽柔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清平乐》中的状元郎和文化大家为什么多成为抢手的乘龙快婿

《清平乐》剧照:仁宗和曹皇后

仁宗为失去心爱的女儿悲痛不已。他可以治理一个国家,可以开创辉煌的“仁宗盛治”,对女儿的悲剧则无能为力。

这自然也增添了《清平乐》的悲剧色彩,让观众在痛入骨髓的全剧结局中为之泪目。但是,这种结局毫不影响全剧的文化魅力和良心制作,似乎无损爱的美好与纯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我想观众在观剧后,会有同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